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8-24 11:28阅读: 次
电影《驭风男孩》影评观后感
作为教育家的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孩子的学习,也适用于工作生活。
可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临困境时,只有极少数人会手脑并用解决问题。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2019年电影《驭风男孩》中讲, 2001年的非洲马拉维,接连遭遇大涝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陷入前所未有的饥荒中。
准备竞选下任总统的官员讳病疾医,不解决问题,只解决说出问题的人,指使下属对公开粮食危机的老酋长大打出手。
这意味着,人们不太可能指望政府帮他们度过饥荒。
事实也是这样,政府只象征性地运来2车粮食——那点粮对成千上万的灾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起初,温贝村村民柴威尔•坎库温巴家的日子要稍微好过一点。一来,他存了一些粮食;二来,他小有积蓄,手头有5200克瓦查的现金。
查了下汇率,1马拉维克瓦查≈ 0.0041 人民币;5200克瓦查≈21.32元人民币。
这点钱确实不多,可对柴威尔一家人来说,到关键时刻,还是可以救命的。
但是,饥饿的人们到处流窜抢粮食。一个白天,柴威尔外出了,一个男人闯入他家,抢走了仅有的一点粮食。
柴威尔赶紧带领家人到干旱已久的地里收割。经过一番紧张劳作,他们带回了将近5小袋玉米。
这点粮食,如果全家每天吃一顿的话,大约可以坚持一两个月。但无论如何,也挨不到明年收获时。何况,大旱还在持续,谁知什么时候可以播种?
全地区的人都面临这种困境。温贝村村民是如何应对的?梳理了一下,他们有五种方式:
第一种,饮鸩止渴。
这是大多数村民的选择。他们以2000克瓦查的价格(约合8.2元人民币),将一直以来保护他们免受水灾的树木卖给了烟草公司。
他们的理由是,今年有没有洪水是不确定的,而现在欠别人的钱、需要花钱是确定的。
不要责怪他们目光短浅,因为他们确实缺钱。对缺钱的人来说,眼下能到手的钱,是最重要的。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村里的树木大多遭到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不久,雨季来临,洪水肆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威廉一家的收成,只有两个月的口粮。其他人家也差不多。
大幅减产,加上饥民哄抢粮食,导致绝大多数人陷入饥荒。村民纷纷外出逃荒,村落为之一空。
第二种,赌博。
这是一部分村民的选择。以柴威尔的堂侄为代表,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赌博上。
其理论依据是,种地是一种赌博:当年天气好,就是赌赢了;天气不好,就是输了。
如同种地一样,人生也是一场赌博,赢了是运气好,输了也不怪人。
因此,堂侄宁可将卖掉树的钱拿去赌博,也不愿交给学校,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把钱输光后,不得不逃荒到外地。
多数想靠赌博发家致富的人,大概都跟柴威尔的堂侄差不多,结局不会太好。
第三种,只用脑不动手。
这种人不太多。在村里,柴威尔的大女儿安妮•坎库温巴算是代表。
爸爸妈妈期望安妮能上大学,摆脱只能相夫教子的命运。他们为她做了能做的一切,尽力支持她上学。
因此,安妮在家里读书最多、学历最高。她是家中唯一一个读到高中毕业,且考上大学的孩子。只是因为缺钱,她暂时没有去上学。
能在偏僻的村庄考上大学,说明安妮的智商很不错。可智商不错的人,常常更喜欢用脑,却不一定爱动手。而不习惯动手的人,在困难面前往往是脆弱的。
面对饥荒,安妮的态度是:
抱怨。当家人商议如何合理利用仅有的粮食,每天是只吃早饭还是晚饭时,她没有想如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摆脱困境,而是抱怨、争吵。
逃避。几天之后,安妮和自己的对象、村里的老师迈克•卡奇冈达私奔了。
虽说她的理由很充足:为了家里可以少一张吃饭的嘴。但是,危难时刻无所作为,弃家人于不顾,毕竟没有体现出多读书的意义来。
安妮的结局是,一辈子也没能上大学。其实,从她在困境中的选择,就能预测到这个结局。
第四种,只动手不用脑。
这种人也不多。电影中,柴威尔就是代表。
面对严重的干旱饥荒,柴威尔每天扛上锄头,在大太阳底下,到僵硬干裂的地里费力地翻土。
从好的方面说,他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可从坏的方面看,他的辛勤劳动是一种没有效果的盲目付出。
面对知识,柴威尔的态度也很矛盾。
一方面,他和妻子艾格尼丝是村里的开明人士,他们渴望知识,尽量将儿女送去上学。只是因为付不起学费,才被迫让女儿呆在家中,让儿子退学。
也因为上过学,柴威尔是有远见的,在大多数村民卖掉树时,他守住了底线,没有卖树。
可另一方面,柴威尔也看不到知识的作用,或者说,他没有养成用脑的习惯。
儿子威廉根据学到的科学知识,向他提出制作风力发电设备,发了电后抽出地下水进行灌溉,以使农作物由一年一种变为一年两种,从而帮助全村人渡过难关。
他认为这个想法很愚蠢。
当威廉提出要将他的自行车——家里唯一的也是最贵重的财产,制作成一台风车时,他非常气愤,与儿子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幸运的是,妈妈艾格尼丝是睿智的。早在结婚时,她就与丈夫约定,如果遇到干旱饥荒,绝不再像祖先那样祈雨:宁可饿死自己,也要把粮食省下来给孩子们。
也就是说,她希望子女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而不是靠老天。
现在,儿子威廉想靠知识应对饥荒,她的态度是坚决支持。
经过一番努力,妈妈到底说服了柴威尔,把自行车交给了儿子。
第五种,手脑并用。
早在没读书前,13岁的威廉就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他虽然没文化,却可以为村民修理收音机挣钱。
被父母送到学校后,他很快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赶了出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威廉发现,老师的自行车转动时,车前安装的灯会发亮。他向老师请教灯发亮的原理,了解到是直流发电机在发电,就琢磨着自己要做一个。
休学后,经过向老师请求,威廉得到了去图书馆学习的机会。
他本想找一些直流发电机方面的书,以了解发电的奥秘,却在无意中看到一本名为《能源利用》的书,从中学到了风车的知识。
于是,在全地区遭遇饥荒时,威廉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他注意到,温贝村的旷野中,到处都是很大很狂野的风。根据书中知识,他开始琢磨如何将它们变成电。
不久,他根据学到的知识,找来村里的小伙伴,发动大家一起造风车:
他们去垃圾场捡配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他从老师处要到了直流发电机;
他在妈妈的帮助下,从父亲处要到了自行车,拆下轮子,切断车架,制作出一台大风车,并竖在原野上……
威廉后来说:“我努力尝试,最后成功了。”奇迹出现了,随着风车的转动,水被抽到了地面,汩汩流入干涸的土地。
人们相拥而泣,忙着种下蔬菜、谷物。全村人就这样走出了饥荒。
一直到现在,因为威廉主持制作的风车,温贝村民四季都不再缺电,而且再也没挨饿。
很明显,在五种应对困境的方式中,手脑并用的效果是最好的。
因为手脑并用,威廉还获得了奖学金,在马拉维完成了学业。此后,他到南非就读非洲领导学院。接着,他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取得了环境科学学位……
就这件事,《新民晚报》评论说:“所有的希望孕育于不可能中,或者说,只要有信心、有恒心,通过学习,勇于尝试,一切皆有可能。”
《大众日报》也评论说:“影片……展示了人们如何被穷困住,困得一无所有,甚至失去常识。
一旦生于斯长于斯,成年人都几乎无法摆脱“命运”,一个少年竟能用勇气和执着,撑出了一片自己的梦想……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汇聚成最沉甸的人间励志。”
说得那么复杂,其实不过是做到了“手脑并用”罢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913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