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01-19 10:47阅读: 次
《霸王别姬》影评观后感
一部适合在深夜看的电影。
它带给人的震撼太大,思考量太大,非安静的环境无以全面的看待它,延展它。
该片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讲述了两位京剧艺人在时代浮沉中,以京剧《霸王别姬》为引子,从朝夕共处形影不离到分道扬镳,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
另外在色彩上,影片偏爱暗色调——即使是一些暖色,也常蒙一丝阴沉。在节奏的把控上,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留给观众足够的时间积蓄情感。哦,太绝了。它太配得上这座金棕榈了,是我看过最好的国产文艺片。
它拥有史诗般的叙事——用个别人物的命运及悲欢离合反映时代的特点,视野宏大。但是,如何把它拍的“真实”,让观者感觉并不遥远,透过屏幕,也能受到巨大的情感轰击,就很值得琢磨了。
其实这一年我在想,“史诗”有一个严重的缺点。我们能反思,能总结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无论用了怎样精妙的手法,过去的永远都是过去,我们还是不能预知未来。大部分时候,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只能“赋得永久的悔”。现在和现实,好像永远是我们更应关注的。
但先抛开这个不提。我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在某些方面定是极致的。在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长出一口气,转过头望向窗外的夜色。那一两分钟,我像是与黑夜融入一体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接触历史的叹息。
他们怎么就这样了呢?程蝶衣怎么就堕落了呢?怎么就自杀了呢?菊仙也死了,这个时代的见证者除了段小楼全死了。谁错了?
01 程蝶衣
关于小豆子,也就是日后的程蝶衣的命运,电影早就有了暗示。
影片开始,母亲抱着小豆子看猴戏。全片仅有这一段使用了黑白镜头,这是一开始就给小豆子这个角色判死刑!
他之悲剧,自被改造的人生开始。出身贫寒,这个家庭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左右,为求一口饭吃,母亲只能送他去学戏。断指,唱词,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
程蝶衣是一个戏痴。他分不清戏与人生,他的眼里只有戏。因此,在探讨这个人物时,不能简单地从事情表面探讨他关于名利,是非的判断与选择。那些为大多数人所在乎的,程蝶衣一个也不在乎,他只知道戏与情。
戏与情,是随着他一步步被改造,同时生出来的。在对戏的一步步痴迷中,他也慢慢的被改造成一个女儿身,他变成真正的虞姬了。不然,何以“竟能如此相像”?
怎么把一个男孩彻底的变成女孩呢?肉体上,精神上都要下手。这样看来,断指,烟斗捣嘴,公公的猥亵,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我称它为小豆子成年之前的转性三部曲。
毫无疑问,断指象征着阉割;烟斗捣嘴象征着口交,也因为这个行为,小豆子终于念对了“我本是女娇娥”,性别认知也开始改变;而张公公的猥亵,摧毁了他心中关于性别认知的最后一道防线。
烟斗捣嘴之后,小豆子的眼睛直直的,茫然地望着前方
决堤之后,男孩变成女孩。对戏,对人,有一种执念在,更加执着。
但,他向往的,真的是虞姬吗?
他一生只反抗过一次——那是还叫小豆子的时候,和同门一起跑出戏班,踏进花花世界。他看到戏台上的楚霸王,眼睛直了。电影在这一幕里,只有楚霸王,而没有虞姬的镜头,这说明小豆子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楚霸王。小豆子啊,你为什么看到楚霸王如此激动?还是说,你从一开始向往的便是霸王的角色,选择虞姬只是无奈之举?
图片
小豆子悲剧的一生,由流血(断指)开始,由流血(自刎)结束。除了少数几个高光时刻,这些高光时刻也往往转瞬即逝。他的一生都在痛苦中沉沦,循环。他没有做过一天他自己,这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大梦一场。
02 段小楼与菊仙
小石头喜欢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这不仅表现在他表演铁头功为戏班解围,也表现在对小豆子的照顾上。当大家都欺负小豆子的时候,只有小石头出来照顾他。
二人青梅竹马,一出《霸王别姬》誉满京城,成角儿之后,二人留下一张合影,少年裘马,风华绝代。
图片
他迎娶青楼女子菊仙,那是骨气。
他以为,与菊仙喜结连理,并不意味对程蝶衣的抛弃。他明白,戏是戏,人生是人生。这是两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底层人民的结合。他们曾经憧憬的东西,不需要多么波澜壮阔,只求安安稳稳的度过此生。可是,命运遂他们的愿吗?
就像菊仙想和段小楼一起“站起来”。但她不懂程蝶衣,她不明白两个男人何以生出这样的感情。所以我们就看到,菊仙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小三”,尽管并不是她的本意,但也确实破坏了他们的感情,直接导致段程二人的离心。
这是菊仙的错吗?一个不向命运低头,自己做主的女人是多么可敬!但恰恰因为段程二人关系的特殊性,给菊仙的出现带来了逻辑上的不恰当性。
段小楼,他的腰杆子是多么的硬!日本人先礼后兵,他就是不唱。国民党军闹事,他也不领他们的情。在现实中,段小楼也在做一个豪迈的楚霸王,也竭尽全力地保护他的虞姬。
人无完人,他也曾短暂的迷失过。他曾陷入中年危机,不思进取,多亏了老婆和师父及时叫醒了他。
建国之后,他又是光芒万丈的楚霸王了,光明的新生活就在眼前,就在他向着它去的时候,文革来了。
他跪下来,求饶了。
日本人来,他不曾求饶;国民党进城闹事,他和他们抗争。唯独面对一个可怖的时代,昔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跪下来了。
可怖的铁幕,骇人的铁锤,砸碎了一个铁汉的尊严。
图片
影片尾声,菊仙着一身红嫁衣上吊身亡。背景音乐使用了文革时期的戏曲,更显荒谬。红嫁衣是菊仙心中的好日子,是它让菊仙走出青楼,自己做了生活的主人。可也是“红色”,满街挥舞的红旗,红色的时代,让她活不下去了。这红色,是菊仙悲剧命运的铁证。
霸王的虞姬也先走一步了。对霸王段小楼而言,生命中的两个虞姬都失去了。
孩子早已流产,师父死了,菊仙死了,蝶衣死了,甚至他自己的灵魂傲骨也死了,段小楼还剩下什么呢!一个肉体的空壳而已。所以直到结尾,虽然他仍然活着,却只能陷入无尽的痛苦。
03 物是人非 大梦一场
用两张图片就能展现京戏的由盛转衰。
图片
“京戏最好的时候,你们赶上啦!”
师父日薄西山
蝶衣故地重游,曾记少年时,人人锐气当头,如争鸣的青蛙。时值盛夏,荷花盛开。如今寒风刺骨,满目凄清,这是京戏艺术漫长的寒冬。蝶衣面对满塘败叶,只有暗自垂怜的份。他心中的花,也彻底败了。
片尾,他念诵台词。“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他又念错了。只在初学时念错台词的蝶衣,此刻又回去了。人生大梦一场空,此刻的程蝶衣,已经大彻大悟了,人生的梦,关于霸王,虞姬的梦,醒了,彻底的醒了。
大梦,一场空。这时的程蝶衣还剩下什么呢?在几十年的戏路生涯中,他何曾得到什么呢?因此程蝶衣只能选择死亡。梦虽然醒了,生命长河也只能在此陷入轮回的漩涡。
04 命运的嘲弄
除了一开始提到的,黑白镜头的预示,影片中还有好几处摆出命运这个议题。
图片
影片善用照应手法,开头,中间,结尾共有三处提到了自刎的情节,都与蝶衣最后的自刎形成照应。我们重点分析开头的那次照应。
图片
上面的图,是《霸王别姬》帛画,出现在师父首讲《霸王别姬》时。镜头对准帛画,随着师父的讲解,自右向左平移,到挥剑自刎的虞姬身上,停住了。
对于西楚霸王的自刎,我们耳熟能详,而这里却着重强调了虞姬的自刎。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不仅仅指《霸王别姬》这出戏的剧情,蝶衣本人也自刎了。这是对他命运的暗示。
下面的图是影片开头结尾描述的二人重聚场景。重聚之后,蝶衣选择自刎。再对比上下两张图看光线,这两幅画面在构图上,明亮的区域和黑暗的区域高度相似,甚至连虞姬和霸王的相对位置都是吻合的。这说明,上面的帛画都不能称作象征和预兆了,它画的简直就是蝶衣的命运。
这一幕出现在影片的正中间,程蝶衣和袁四爷一起试戏。蝶衣把剑架到自己的脖子上,袁四爷出言提醒。这是对程蝶衣命运的又一次照应。昏暗的场景,压抑的蓝色,剑刃上流转的丝丝寒光,令人毛骨悚然。
05 一些构思精巧的人物和镜头
图片
小癞子是与小豆子一同出逃的配角。他似乎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顽童——总是逃跑,惦记着花花世界,不认真学戏,偷小豆子的钱买糖葫芦满足一己私欲。
但就是这样一个顽童,在戏园看到台上光鲜亮丽的楚霸王却失声痛哭。这说明他是爱戏的,但他经历了太多的折磨,他难以忍受这些痛苦了,想起自己经受的折磨,他在此刻爆发。
重回戏班,小豆子挨打,他冷眼旁观,囫囵的吞下一颗颗糖葫芦。在享受了生命中最后一丝甜蜜之后,他选择了自杀。一个没经过多少人事的孩子,是怎样的痛苦才能让他放弃生命呢?影片没有在明处探讨,而是把这件事留给观众品味。
图片
蝶衣抽大烟时的镜头。隔着鱼缸,镜头朦胧又模糊。镜头的模糊象征着人精神的模糊。鱼缸里有一红一黑两条金鱼,它们象征着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个人。可供琢磨的是,蝶衣在精神模糊之时,意识中还能出现两条金鱼,说明在潜意识中,还是如此向往,渴求与师兄同台演绎,可见他执念之深。另外,金鱼这一意象的选择也值得考究——鱼与欲同音,象征着此时的蝶衣被欲望侵占了精神。
06 尾声一 · 权力与时代
在影片中,权力能左右的事情太多。其实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是,只是少了好些荒唐。
权力,早在影片一开始就显现了。
张公公要小豆子,小豆子和师父都不愿意,但他们拗不过权力。雕梁画栋的城墙,显出了巍峨可怖之感,它象征着高不可攀的旧社会门第和权力。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下,小豆子和师父“渺沧海之一粟”,没有任何为自己命运争辩的余地。
后来,封建世家代表袁四爷也利用这种权力接近蝶衣,与其成为知音。后来更是在蝶衣危险时出手相救,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对手戏。袁四爷在影片中的形象,反而是偏正面的。
但权力也是无常的,几十年过去,他们有的权力也烟消云散了。张公公沦落街头乞讨,“甭管哪朝那代永远是爷”的袁四爷被人民打倒,旧社会的一切流毒,似乎都被扫除干净了,但段程二人因此站起来了吗?并没有。“为自己的命运做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不管换了什么世界,他们还在别人的股掌之上。
文革期间,段小楼重新受审。镜头给到他,段小楼巨大的影子和肉体出现了分离。这是一个隐喻——在此情形下的段小楼,肉体和精神是分离的。在疯狂的时代,人只能寻求自保,灵肉分离,说话怎能出自真心?怎能保证说的都是真话?在这一幕中,导演利用了影子巧妙地把这个意思表达了出来。权力,还是权力,时代骇人的权力,造成了灵肉分离,造成了人的扭曲。
07 尾声二 · 一些思考
细细考量片中抛出的人性议题,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制造矛盾是艺术作品引发思考的重要手段。本片中的矛盾,一部分是人本身的造就的,一部分是时代造就的。戏与真实的矛盾,以及时代本身的矛盾是本片的两个首要矛盾。而后者显然更加重要,因为压根没有人是错的,可这些事发生在错误的时代,也就没有人是对的了。
因此,过去的那个时代之恶,是我们最急迫需要反思的。那样波澜四起的四十年,高度浓缩的四十年,给予了一个特殊群体最残酷的摧残。时代的伤痛,是需要我们慢慢抚平的。陈凯歌把这一切多层次的呈现出来,也使这部作品成为了口碑巅峰,以及他个人的绝唱。
更加讽刺的是人对待艺术的态度。
影片中,日本人青木三郎,袁四爷,还有张公公这些我们眼中的坏蛋恰恰是最懂戏的。尤其是日本人青木三郎和袁四爷,只有他们给予了演员足够的尊重,将京戏看作珍宝。最恶劣的是国民党军,这些人不懂戏也无纪律,砸了戏院的台子。共产党人虽然纪律严明,但他们不懂戏,蝶衣难觅知音。最后,中山狼小四打着正义的旗号,彻底毁掉了他们。
就连师傅这个旧社会家长式的代表,一个出卖徒弟的势利老头,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拉住两匹脱缰的野马,促成了他们的醒悟。
正是这种人物设定模糊了善恶,这当然也更符合人性——这个世界本不存在绝对的恶人。在程蝶衣这样的人看来,只有青木和袁四爷这些世俗眼光的恶棍才是真正的好人,给予了他生命中幻想得到的一切纯净的快乐。也因此,他在法庭上拒绝认罪“青木如果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
也并不是说,模糊的善恶让我们难以分辨正义与是非,但在延展出来的很多余地上,我们能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讽刺的是,连恶人都知道尊重艺术,保护艺术,那世俗意义上的好人呢?京戏又为何落的如此下场呢?
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悲哀。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2157.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