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狗十三》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12-13 09:32阅读:
《狗十三》影评观后感

因为是曹保平的作品,所以去影院观看了。这部名为《狗十三》的电影,在片头我注意到发行证是2013第074号,说明它在五年前已经拿到发行许可了,不知何因拖到今年的12月才上映。

承不少人对此片的推荐,无不为电影深刻触及的成长之痛而赞赏导演的狠劲儿,以及,另有不少人因为此片所掀开的青春伤痛而感慨不已,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本想怀着崇敬之心细细品味曹导所呈现的青春的悲凉,甚至希望在只有我跟另一位女性观众所包场的影院里可以挥洒些热泪,以泄近期的季节性抑郁,没想到只是枉然。

一如我在去年底对《相爱相亲》所产生的失望,对这部《狗十三》有着同样的看法,那便是深感人物的失态与不足。

先说一下观影中所产生的一点认识。

西方宗教里有原罪一说,这一点我大概是认同的。人生而有罪,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才有了悲剧的不断重演、重复、循环,哪怕在佛教里也说得通,如果你不是怀有罪孽,不是未还清,不是未能超脱生死,你为何又轮回为人,就是说,你仍是轮回为人就标明你是未超脱的,出生便有罪。

超脱是罗汉,是菩萨,是佛,我即为人,便未超脱,便自带瑕疵与弱点。

如果说换个角度来认识,即为人,便注定要受苦、受罪,因为克服不了的瑕疵与弱点,便会不断的付出代价。

因为我们都有瑕疵与弱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摩擦出污点、漏洞,而这是我们自己根本无法避免的,同时我们对自身永远都是怀疑的,因为这样,我们会发现这世间,甚至于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许多事根本就是无解的。所谓无解,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会痛苦。

便如《狗十三》这部电影的开头,李玩对着镜头说出的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无奈现象,无论她是选择英语还是物理,最后她都会不快乐,总会怀疑自己选错了,如果当初选了另一门是不是会更好。

理解了人生来就会受苦,那青春期的疼痛也就好接受了,其实根本不用强调什么青春期的疼痛,人生的每个阶段,哪一段没有疼痛。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哪个阶段不受苦的,只是受苦的形态以及承受的方式不同而已,强调青春期的疼痛实为一种矫情,不过拿敏感与多愁善感来说事儿罢了。

回头来说到这部电影本身。

电影可能想探索少女所受成长创伤的根源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这个概念近些年不断被提及,如果这部电影真就是在2013年上映的,我会非常受触动,甚至会警惕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与影响,而它偏偏就是在2018年才上映,于我而言已算过时了。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致命的,甚至是根源性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原生家庭时,千万不要一味强调父母个人,强调婚姻经营,强调家庭氛围,要切切实实的将家庭与时代与社会相联系起来,要知道,父母也只是人,他们不是神,不是罗汉、菩萨,他们也只是被烙上时代痕迹的个体而已。

个体可否大过群体?当然不可能。

我们每一个个体谁不是在群体的洪流中挣扎着的,有几人是真正上了岸的,一定有,但要相信,不大可能是你。

在家庭教育与影响这个问题上是否应该认识到,首先父母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类,他们的言行与教育方式自然就不可能无可挑剔,是人都会有失误,当然,算不算失误其实还另当别论,如片头李玩谈到的矛盾问题,据此说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难说有堪称全然正确的,所以当我们在探讨父母是否合格称职时,更多的,其实我们应该关注父母的责任心,而无法去苛求他们尽善尽美,包括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相信,当父母对子女怀有深切的爱与责任时,他们自然会在某一时刻明白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真的正确,并由此产生要么满足要么自责的心理。

还要相信,当他们对你的青春期感到头痛时,除了你的青春成长之痛外,他们也正在经历不惑之痛,这其实也是人的成长之痛,而且人人都会经历。

如此想来,是不是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成长疼痛的孩子就会心理平衡一些,就是说,这个时期如此敏感,以致于我们相互伤害,谁都没有逃脱过疼痛,大家是扯平的。

又说偏了,赶紧拉回到电影本身来说吧。

之所以对电影人物感到失态与不足,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看法。

好似电影要呈现李玩这个13岁少女因原生家庭而经历的成长之痛,那就要看看这个痛是怎么个痛法儿。

要说痛嘛,自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伤害了,那就看看与李玩关系最密切的一些人设及剧情是如何在展开的吧,看她从中遭遇了如何的疼痛。

李玩的父母离异了,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另再婚,妈妈的情况电影里没有任何交待。

好吧,这就问题来了,为什么不交待妈妈的情况,整部电影讲的故事跨度达2年多之久,而竟没有一处李玩与妈妈的交集,以至于我一度认为这个女孩是丧母的,只有在电影快结束时,妈妈打来电话,却只是为了恭喜孩子竞赛拿奖的事儿,好似这个妈妈真是太攻利了,平时没来往,孩子出息了就凑上来了。好吧,电影要这样来人设也没办法,但要提示一下,这在真实的生活中不大可能,至少李玩从来没有表现过对妈妈的想念这一点让人怀疑,她是一个女孩,除非心理不正常,否则对妈妈的需求是不可能丧失的。一定有,只是电影没有丝毫的表露,所以让人对这样的人设起疑。

再说李玩平常的生活,由爷爷奶奶悉心照顾与疼爱着,这一点跟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一样,所谓隔代亲嘛,老一辈对孙子辈总是异乎寻常的爱,但也不排除有冷漠的老一辈。无论怎样,当我看着电影里那对爷爷奶奶如此爱着这个孙女时,真是心生羡慕,谁不想被人这样疼爱着,我也想有奶奶每天给我夹好吃的菜到碗里来,想爷爷宠着我,不准任何人对我打骂呼叫。如此剧情设定其实对李玩的人设是不利的,因为它会让对生活有体会的观众对她心生怀疑,认为这个女孩不足知,太做了。尤其是她大晚上跑出去疯狂寻狗,对爷爷气踹吁吁跟着跑上来,生怕她着凉病了全然不理睬不理解,心怀对爷爷将狗弄丢的怨气,还任性的将爷爷推倒在地引发脚受伤,也不在意,回到家还播放疯狂的音乐,不对爷爷问候一声,也没有任何愧疚。这一剧情可谓是对李玩人设的重大坍塌,会让人对她产生反感。

你的确非常不懂事。

又说说李玩的父亲吧。这个人物大概是全剧最复杂的,也是李玩诸多不良症状的起源。那只狗是他给李玩送来的,大概是因为他跟二婚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意识到自己看望李玩的时间会变少了,于是送只狗来陪伴她。但是狗并不能代替人,这样的移情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但通过这一点也能明白这个父亲能力的有限,是指做为父亲如何关心与理解女儿,他是不太擅长的,就如电影开头,对女儿学习的安排只能听老师的,而没有自己的认识,更别说倾听女儿的心声了。

由此我们对父亲这个人设就能大致了解了。他其实很爱女儿,但自己能力有限,不清楚怎么个爱法才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问心无愧就好。

这大概就是中国大多数父亲的做法吧。

而电影要突显的也是父亲对爱的无能为力,却要以爱的名义逼迫女儿妥协,于是女儿便最终妥协了,成为了父亲眼中口中懂事的孩子。这是很多影迷对此片所产生的感伤,认为青春之痛就是这样将我们改造的。

细想来,这个爱的名义是真实的,父亲的的确确爱着女儿;逼迫也是真实的,让女儿必须随大人的意愿去选择,甚至不惜指鹿为马,另行买一条狗来代认丢失的狗,还得让女儿接受,女儿喜欢物理,因为老师建议让女儿补习英语可以成为全优生,于是逼女儿改培训班;妥协是否真实却很难讲,李玩实质一直在抗争,只是不就事对事,而是采用怨气投射,因为对父亲一直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意孤行,于是在对待爱因斯坦(狗名)的问题上她才会那么激烈,以此事与全家人对抗。

李玩真正的妥协则始于她知道爸爸与阿姨又生了一个儿子,之前全家人都瞒着她,是顾及她的感受,保护她的心灵,但此事不能一直瞒下去,总得让她知道。当李玩看清这个事实后,她表面平静了,但内心的痛苦更甚,这是可以想象的。

人类总是有了竞争才学会了改变。

之后发生了新的爱因斯坦因咬伤弟弟而被父亲强制送走的事件,李玩对此狗已渐渐产生了新的感情,突然爆发了,但是她不再如之前那般任性,而是放低姿态向爸爸苦苦哀求,只要不送去狗肉店被宰杀,都可以。

关于两条名为爱因斯坦的宠物狗所引发的冲突有非常强的心理指向,它们实则在反映李玩内心敏感又复杂的情绪。剧情设定是刻意的,因为从一开始并未感受到李玩对这条狗有多喜欢,而之后所产生的感情,其是否已强烈到因它丢失而要死要活的程度,我表示怀疑,至少在电影中并无多少可供认定的情节或是细微的心理活动的存在。

狗,在这部电影里是很强的意象设定,它似乎代表了李玩内心只属于自己的单向投于世界的情感,是非常私密的个人认识与感受,因为狗是最忠于主人的动物,就如个人内心总有一些单向情感是不因外界而变化的,那是对自我的忠诚。

但我们都明白,情感并无单向一说,时间长了总想要回报,这也是人类的弱点之一。好如都说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总是无私的,无怨无悔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父母真的是不求回报的吗?

于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厢情愿是毫无意义的,你所期望的与对方所期望的并不一致时,冲突就无法避免了。

李玩一直都在好好学习,她不会让爸爸失望,爸爸也很高兴,但他认为她也应该学习一些社交礼仪,比如在酒桌上陪叔叔喝一杯酒,比如配合爸爸在酒桌上恭维客户大伯一回,因为你是懂事的好孩子,但你只会认为我好好学习拿到高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不够。

我们对彼此总有不一致的期待,而单向情感是危险的,不然呢?只能有一方做出妥协。所以最后李玩吃下酒桌叔叔为自己专门点的红烧狗肉,这个剧情意象太明显了,表明李玩彻底妥协了,将自己投射在狗身上的对世界的单纯认识抹杀掉,再吞进口中,将之视为自食苦果。

李玩最后在路上看见了那条丢失的狗,她都不敢去认,与之前深夜疯狂寻狗的举动判若两人,所以说,她哪里多爱那条狗,她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单纯,对情感的付出与接纳变得谨慎也充满了疑虑,才对她表姐说,看见爱因斯坦时她多害怕它认出自己而扑上来,这才是她的真心话,因为她不愿再那样单纯了,一如她拒绝那个男孩的表白,是一个道理。

剧情一路下来,父亲的形象在走低,李玩的情绪更平静,她的世界观在变冷酷,令观众心生无奈,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是如何从一个热血少年而最终走向了媚俗。

好吧,父母都有罪似的,是原生家庭,是父母逼迫的。

但是,如果反过来,让你来做父母,让父母来做你,如此在平行宇宙间发展一回,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你可能会认为绝不能让他们受我这样的心灵之苦,那就由他们随心所欲,欢乐的去活着吧,然而你会发现放其自然生长所带来的,除了让你更累,让他们更难以存活之外,别无益处。这就是当今的现实。

说到现实,又不得不吐槽这部电影里的失真设定。最后李玩不但英语考了年级第一,还获得了物理竞赛的全省第一名。额滴个神,这在我们这些中学生家长口中就是学霸中的超级学霸。

超级学霸是个什么概念,是整日几乎没有跟你闲聊的时间,没有情绪起伏的时间,甚至没有多少静下来休息的时间,他们几乎没日没夜在学习,在刷题,在参加培训班,只要是家长,随便问一问都明白这个理儿,这是“潜规则”。

但是电影里的李玩呢?感觉并无多少心思放在学习上,上课心不在焉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可以为了狗翘课,还有时间跟男生出去喝酒,诸如此类的闲散情节,很难想象这是一名超级学霸。拿全省物理竞赛第一名的学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看来导演跟编剧都不清楚。

电影只是为了设定一种剧情,一种结局而将情节过分放大,令人瞠目结舌。

用这样的情节来忽悠我这样身为中学生家长的观众,肯定是来不脱的。

所以说,事实上整部电影在人设上是不足与失态的。真是遗憾,无法与大多数观众那样给于肯定。

但电影还是有力道的,有张力,有情绪,烘托出故事的力量。最感怀在电影末尾的一段。

竞赛拿奖后,爸爸接听李玩妈妈的祝贺电话,对前妻说,谢谢你给俺生了这么一个好娃,电话挂了,李玩突然在车上放起了《再回首》(此处又是非常可疑的情节设定),她问爸爸,是怎么跟妈妈在一起的,这个中年男人突然就用手去盖出女儿的眼晴,因为他已经泪流满面了。

要说的话,这个情节十分造做,却是全片唯一打动我的点。那首歌本身是感伤的,加上女儿问起自己与她妈妈的过往,这个男人那一刻的情感无法抑制,仿佛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万般无奈,同时也心怀对女儿的愧疚之情,百感交集难以言说,唯泪水满满以泄情绪。

当我看到此处时,便更坚信了人的原罪问题。

所有人生中的无奈与遗憾都是无法避免的,再来一遍仍是如此,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不要说如果重来我将如何如何,这是对人世肤浅的认识,人生而有罪,就如人生而就要犯错是一个道理,因为人性的弱点与生俱来,对人性有了认识自然就会对人生出真正的悲悯之心。所以那一刻,我对这对父女同时生出悲悯之情。

李玩,你要知道,你在青春期所受的伤痛是你的必经之路,不要试图去责怪任何人,不要怪父母离异,不要怪父亲不理解你,不要怪爷爷奶奶溺爱你,就算全部问题并不存在,你也未必就真正幸福,因为还有其他的苦痛在等着你的,要相信人生来就会受苦,同时,你可以试着去对这些爱你的人怀有悲悯之情,他们如你一样,都在受苦,甚至都在因你而受苦,没有谁真正活得轻松,大家都很沉重。

所以,你所有青春的伤痛只能你自己买单,别无他人。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254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