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安东尼奥尼经典三部曲,爱欲的放大与狂欢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1-30 12:07阅读:
安东尼奥尼经典“情色三部曲”,爱欲的放大与狂欢



今天推荐的电影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情色三部曲”——《放大》《扎布里斯基角》《云上的日子》。为何如此直接,因为谈论安东尼奥尼,是不需要任何暧昧或浅显的引导语的。



对于许多不喜爱安东尼奥尼电影风格的人来说,破败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破碎不堪甚至是业已被切除的叙事、抽象而不知所云的结尾是他们对于安东尼奥尼的全部评价:“这样的抽象影像是前卫的形式主义时尚物象摄影,而不是电影。”



然而,安东尼奥尼为什么是安东尼奥尼呢?这是一个连戛纳电影节的评委都要花时间才能想明白的问题(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奇遇》在电影节第一天被评委痛斥为“无情节”,但几天后却又被颁发了评委会大奖)——无论如何,他的电影与其说属于某些标签的,不如说是属于电影本身。



他是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70年代他应中国政府要求拍摄纪录片,影片在欧洲上映后,引发中国不满,并在1972年掀起批判安东尼奥尼“大毒草”的全民运动,他也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作为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上均获得过最高奖项的欧洲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才华毋庸置疑。

01

这部《放大》是他最具普世性同时也最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英语电影,还获得了金棕榈等奖项。这是探讨真实与虚拟的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



“当真实性需要通过与外界、他者的交流进行构建时,摄影机记录下来的影像就一定是真相吗?”安东尼奥尼在一个悬疑色彩浓厚的个人事件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且,当它被放大表达给观众时,导演成功地把自己作为参照物捆绑在了电影角色的身上,电影里的摄影机与电影外的摄影机的同一性问题也再次被唤醒。



影片讲述摄影师托马斯在公园里抓拍到年轻情侣的系列照片。出人意料的是,照片中的一个女子简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她的底片。这让托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这张照片许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 然而第二天,托马斯回到公园,尸体已经消失无踪……



电影里面有大量性暗示和裸露镜头,大量丝毫不加掩饰的性暗示和隐喻,无论是摄影师角色托马斯还是模特甚至是镜头外的导演本人,似乎都表现出享受这一过程的态度。影片指向人类心灵暗影浮动的晦暝深处、面向现实世界寻找虚拟和真实的界限。观众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任何一种途径去解读,一如我们面对浑然复杂的现实。



影片前半程的漫不经心为后面的人物塑造以及情绪演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未知的恐怖感从后半段一直持续,足以证明高级的恐怖是不一定要见血的。
1、《放大》1966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莎拉•米尔斯 / 戴维•海明斯
豆瓣 8.5  IMDb 7.6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6-12-18
片长: 111 分钟
又名: 春光乍泄 / 春光乍洩 / 春光乍现 / Blow Up



02

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在美国首映之际读到这样一则新闻消息:一个美国年轻人在菲尼克斯洲盗取了一架飞机,在其过足飞行瘾之后将飞机物归原主时,在机场被警察当场击毙……这便是下面这部电影的雏形,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这个故事便是最“美国化”的象征了。于是,1970年,安东尼奥尼第二部英文剧情长片诞生了——《扎布里斯基角》。



如果说《放大》是对于现代人生命题真、伪的一次悲观的质疑,是安东尼奥尼式的“英国梦”的幻灭;那么《扎布里斯基角》则是对于1960年代后期被打上极“左”思潮烙印的一种新文化的悲剧式反思,同时也是安东尼奥尼式的“美国梦”的幻灭。安东尼奥的左派观点使他卷入了与艺术无关的漩涡中。由此,拍完这部影片之后,安东尼奥尼未在美国拍摄过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西方反越战期间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的“嬉皮士”。就这一历史时期与社会群体而言,相关的电影已经比比皆是了,但《扎布里斯基角》不同,它是安东尼奥尼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出了一个局外人式的“美国”。



影片讲述马克和达莉娅离开暴力横行的城市,走向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伊甸园”——在一处名为“扎布里斯基角”的荒地里。这一对现代亚当和夏娃,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原,履行了一次昙花一现的爱情仪式。
2、《扎布里斯基角》1970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弗兰科•罗塞蒂
主演: 马克•弗雷切特 / 达莉娅•哈普林 / 保罗•菲克斯
豆瓣 豆瓣 8.1  IMDb 7.0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0-02-09
片长: 113分钟 / 95分钟(西班牙版)
又名: 无限春光在险峰(港)



03

1995年,已入耄耋之年的安东尼奥尼找来了那个曾经拍出《柏林苍穹下》这样略带黑色而却不失诗意电影的德国导演温姆文德斯与他合作,制作了一部疏离、缥缈的《云上的日子》。



尽管年老,安东尼奥尼对爱的解读却仍然唯美,他不吝于将观众的目光交给苏菲•玛索、依蕾•莎丝特赤裸的美好肉体,镜头缓缓推移,像男人的手掌战栗着掠过每一寸丰满纤细,充满爱欲,让人遐想连篇……



整部电影实际上是个故事集,根据安东尼奥尼的短篇小说集《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中的四个短篇改编而成。由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寻找灵感的导演串联起来:他时而是其中的人物,时而是置之度外的旁观者;他在云端之上,冷眼凝视着人间的爱与痛苦,并由此组成了他的生活;透过胶片,剖析人内在感情的冲突与挣扎。



安东尼奥尼通过四个爱情故事,讲述邂逅的情爱与性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消除肉身距离之易,和化解灵魂距离之难。因此,现代人坠入情欲之迷雾,错失真爱之阳光,徘徊在孤独的阴影之中。



安东尼奥尼其实想借影片结尾约翰马尔科维奇的那句“导演是件特别的工作”说出自己的心声,即所谓站的高望的远,这样一个云上的人自然会看到我们所无法察觉的独特的视角与镜头诉说和上演着当代人的一部欲望组曲。
3、《云上的日子》1995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维姆•文德斯
编剧: 托尼诺•格拉 / 维姆•文德斯
主演: 苏菲•玛索 / 约翰•马尔科维奇 / 芬妮•阿尔丹
豆瓣 豆瓣 7.7  IMDb 6.5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情色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德国
语言: 法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95-10-27(意大利)
片长: 105分钟
又名: 在云端上的情与欲 / Beyond the Clouds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1513.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