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12-22 19:35阅读:207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观后感



论文框架


1

娴熟流畅的转场技巧


2

“戏中戏”的结构形式


3

丰富精巧的艺术手法


4

开放式的影片结局


5

结论



文章内容

【摘  要】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忠实于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通过戏里、戏外两个故事中主人公对自由的追寻,优美自然地呈现影片中每一帧画面,展现了电影存在主义的主题思想。导演对影片多重结局的开放式处理也别具一格,带来对时代社会的深刻反思,造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转场技巧;艺术手法;戏中戏;存在主义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文艺片,对原著小说故事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再创新,其运用“戏中戏”手法,使作品展现了萨拉和查尔斯的人物性格真相,成为现代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成功探索与范例。编剧品特及导演赖兹对小说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再创作,使得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为轰动一时的影片,其在基于小说的架构上使得内蕴变得更为丰富。该电影相对于小说的艺术再创造的魔力时至今日仍为人所赞叹,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娴熟流畅的转场技巧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巧妙地将两个不同的时空不断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穿越过去和回到现实的恍惚感,亦是人们常说的“戏里戏外两种人生”,电影时空不断转换的自然感是基于自然娴熟的转场技巧。小说中的旁白使得故事在两个时空里随意转换,而电影中大约有十一次现实与过去的交替切换,主副线人物彼此比较、衬托,故事情节及结构的交错、层叠则基于流畅贯通的转场技巧,更加直观地让观众体会及感受时代、情感态度的反差;与此同时,取消了小说中的旁白部分,运用更为精巧的视听再创造,向观众昭示故事的虚构性,达到小说与电影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在生活方面,通过电话、汽车等富有现代社会特征的事物将影片从过去转入当下时空。如影片中具有现代生活特征的电话将睡梦中的迈克和安娜吵醒,安娜坐上汽车去片场。其次影片通过声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时空的转换。如影片开头的长镜头配以缓慢的音乐节奏,戏中人物情绪爆发时配以猛烈急促的音乐。再次是画面方面,导演通过画面所呈现的不同的意象特征使得时空的现在与过去具有鲜明的判断特征,造就了影片大师级自然流畅的转场效果,如萨拉出场时阴冷昏暗的色调及压抑阴森的场景,而现代时空则采用明亮通透的画面色彩及宽阔亮堂的场景,明显的画面差异提示观众影片所处的时空背景,便于观众更好地欣赏及理解影片中暗含的古代封建保守与现代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差异感,不同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戏中戏”的结构形式



电影采用了“套层”即“戏中戏”的结构形式,“戏中戏”结构是电影处理时空的一种结构方式,在电影中体现为两个时空的故事呈片段性,在交叉行进当中,互有渗透、互有隐喻,从主题上来看,两个叙述层面提供了多种诠释方式,极尽描摹这类影片双重或多重意味的主题。如电影《戏梦人生》《卡门》《最后一班地铁》皆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巧妙地将两个时空的故事连接在一起,线索上分别为一条以爱开始的线索和一条以性开始的线索,时空上则分别由现代时空和过去时空两条线组成,两条线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赋予观众一种“戏里戏外两种人生”的感觉,使角色在戏外和戏内不断地变换,双重角色的不断转换便是剧本的成功之基。

如影片中的迈克与查尔斯,迈克宛若查尔斯情感的承袭者。对于迈克而言,他似乎有些迷恋在情节中了,在影片结尾时,迈克推开窗子想对安娜进行最后的挽留,而极富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迈克喊出的名字竟然是萨拉,戏里戏外不断交错,他仿佛把自己代入成查尔斯,把安娜看作萨拉。迈克如同查尔斯一般执着,试图以感情遮挽安娜,但人生之事往往事与愿违,家庭的责任感及贯穿影片始终的对自由以及自我的追求使得安娜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迈克。戏内和戏外的转换,意在希望观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实与虚假。戏里戏外两对主人公的穿插出现以及影片所创造的不同结局,揭示了时代环境影响着个体精神性格的发展。

影片中使用的“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与小说的叙事手法相映生辉,展现了不同时空里差异化的时代色彩,萨拉与安娜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给观众带来人物在追求情感的过程中的疑惑感及矛盾感,赋予了观众广阔与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空间。


三、丰富精巧的艺术手法


蒙太奇手法是将多个镜头糅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具体特征,两个不同的片段之间相互联系,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照、衬托的手法常被用来揭示人物性格真相。

首先是萨拉与查尔斯的对比。影片中下层女性和绅士阶级对立,美丽有知识的萨拉因越过封建保守的道德规则而对法国中尉示爱,被旧时代的人们所唾弃,但最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萨拉找到了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查尔斯和弗里曼解除婚约后花了三年时间寻找萨拉,两人再度重逢并终成眷属。虽然两人初始的社会地位相差较大,但其未成为两人在一起的阻碍,影片通过阶级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物精神性格。

其次是萨拉与安娜的比较。从色彩来说,萨拉总是穿戴着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黑色的鞋,仿佛被黑色所包裹,其在影片中出场时,影片的照明会明显减弱,且场景多为阴雨天,相比较而言,安娜则时常着粉色,色彩鲜艳华美,且安娜出场时总是伴随着明亮的灯光,这种视觉上所呈现出的明显对比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从角色精神来说,萨拉这个角色深刻地体现了存在主义自由观,而安娜作为现代社会新时代中的女性,她本身已超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封建保守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她是萨拉思想的行动者与承袭者,追求自我、爱情与自由。处于电影拍摄期间的安娜与迈克,双方都已有家室,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仍未能阻碍他们相爱,然而双方对这段情事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安娜是理性而清醒的,她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暧昧关系不过是短瞬且无法持久的,他们俩终究会回归家庭,所以安娜对于与迈克的分开,没有展现出过多的犹豫,直接而决绝。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守旧封建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心理,此时的萨拉选择了反抗,追寻爱情及自由,而处于开放自由时代的安娜,却未能摆脱现实的桎梏。在鲜明的反差对比中突出两者的差异性,体现了该影片艺术手法的精巧。


四、开放式的影片结局


影片中出现了“戏里”和“戏外”的多重开放式结局,“戏里”的男女主角萨拉与查尔斯经过三年的耐心追寻,萨拉成为一个独立而时尚的家庭教师,最终见面时相谈甚欢,重拾旧好,终成眷属。巧合的是,两个结局都于温德米尔出现。而“戏外”的男主角迈克邀请摄制组吃饭的同时借机恳求安娜和他进行一次谈话,安娜先行来到屋内,坐在镜子前整理妆容的同时做出了一个决定,直接起身离开房间,等迈克来到房间时只听到窗外汽车发动的声音,迈克虽想叫住安娜但喊出的却是“萨拉”的名字,仿佛他的内心依旧处于过去时空的维多利亚时代,他爱的是过去时空的萨拉还是现实时空的安娜,人们不得而知。戏里戏外两对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已融为一体,影片也于此时深化了内涵,拓宽了观众想象的视野,提示着观众思考现实与影片的差距,激发他们对现实与艺术进行反思。

不论戏里还是戏外,人物同样需要面临诸如自由和选择这样的存在主义课题,喊出“萨拉”亦可表现出编剧用时空穿梭与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存在主义精神,使迈克和他扮演的查尔斯一样,完成了追寻存在主义精神的转变,体现了对存在主义的追随。这个结局其实与小说中的第三个结局暗中吻合,亦即多重开放性的结局,升华了整部影片的艺术性,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及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虽已时过境迁,但人们对于感情的挣扎与前人并无太大差别,人性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爱情是基于欲望而产生的,而道德的约束总是时时刻刻存在,舆论的疯狂及内心的懦弱阻挡着人们对于诱惑的追逐。查尔斯和萨拉让我们感动于此,也让看过他们故事的观众能由此唤醒心里那份原本拥有却又被深埋的对纯粹情感的追求。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通过运用娴熟的转场技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形式,结合丰富的艺术手法,以及设立开放式的影片结局,完美地再现了小说的虚虚实实,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彰显了后现代叙事结构的创造力。

影片亦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带给人们对社会价值和情感选择的反思。情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当下虽处于开放自由的社会中,但人们的价值观、爱情观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被渐渐淡化,人们对待爱情反而不及过去人那般坦然,爱情之外的事物却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然而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应忘记追求自由与爱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007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