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攀登者》影评20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1-01-15 11:24阅读:
《攀登者》影评:是超级英雄电影吧?

近几年吴京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中国票房第一《战狼2》、第三《流浪地球》都是由他主演,2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高达103亿。

本来以为《攀登者》也能冲个40亿、50亿,结果上映3天了才5亿多,最终能不能破10亿都是个问题。

票房方面被《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甩出一大截,豆瓣评分也是国庆档三强中最低的,口碑票房双双失利。

当然,吴京仅仅是演员,不是导演。

电影拍得不好所有人都有责任,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导演李仁港上。

《攀登者》的问题太多了,强行加爱情戏、动作戏太夸张、剧情太多槽点、毁人设……

每个问题都很严重,更何况还出了那么多问题。

好端端的讲攀登珠峰的电影非要加爱情戏,加一条还不够,还要加两条,这和《上海堡垒》《诛仙》有什么区别?

《上海堡垒》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片,《诛仙》是披着仙侠外衣的爱情片,《攀登者》是披着攀登珠峰外衣的爱情片。

方五洲(吴京 饰)、李国梁(井柏然 饰)的两段爱情戏太尬了,爱情戏完全是为了加入而加入,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而且两段爱情都是用死人来强行煽情,李国梁为了保护相机而死,徐缨为了拯救其它队员而死。

徐缨这个角色真的是导演强行要让她死,本来是不用死的。

徐缨想把“到了第二台阶会遇到最强的风雪,要避开它”这个讯息告诉方五洲等人,但是信号不好,所以她就和同事往上走,一直走到了北坳,导致英勇牺牲。

徐缨完全可以把注意事项转告给同事,让他们爬上北坳告诉方五洲等人,非要自己亲自爬上去吗?

而且她又不是一个人去的北坳,是好几个同事和她一起去的。

你叫他们陪你上去,你还不如就让他们上去,你自己赶紧去看病。

眼看徐缨生了重病,方五洲当年在废弃工厂就想说的话,终于在这个时候说了出来:我要娶你,我现在就要娶你。

登山登到一半突然来个深情告白,让人尴尬症发作,太影响观影体验了。

这就好比打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突然给你讲个段子。

电影最后还“用爱发电”,方五洲为了完成徐缨的遗志,为了达成徐缨的期望,带领大家登顶了。

他们登了几次都没登顶,徐缨一死就成功登顶了。

本质上,是因为徐缨给他们提供气象数据,从而帮助他们登顶。

但电影拍得让你感觉是正是因为徐缨的死给了方五洲动力。

《战狼2》里冷锋身为爱国军人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万千同胞,虽然电影拍得一般,但思路和理念是对的。

再看看《攀登者》,方五洲登顶不是因为要探索未知世界,不是因为国家荣誉,不是因为要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而是因为爱情。

这电影可以说是拍得很失败了。

《攀登者》里爱情戏是重要剧情,而且还是方五洲最后登顶的关键,甚至整部电影还以他俩的电影开头,又以他俩的爱情结尾。

开头是徐缨的旁白引出方五洲,结尾到升起国旗就该结束了,还硬要加一段两人的回忆,然后方五洲哭着把化石埋了起来。

以至于电影上映后都没多少人讨论登山,全是讨论吴京、章子怡CP感。

《战狼2》虽然也有爱情戏,但是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所以人们对《战狼2》的印象都是爱国、主旋律电影,基本上没人讨论里面的爱情戏。

《攀登者》作为一部剧情、冒险类的电影,让人们看完以后留下的唯一印象竟然是爱情戏,而且还是负面的印象。

李仁港这导演当得还不如吴京啊。

导演又要加爱情戏进去,又不知道怎么拍爱情戏,强行让徐缨死来制造泪点。

李国梁和藏族女孩的爱情戏也是这样拍,强行让李国梁死来制造泪点。

除了靠死来煽情之外你就不会别的了吗?

而且李国梁的死这段拍得太差了,和徐缨的死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队员摔倒了,氧气瓶飞了出来,“恰好”砸到了李国梁。

李国梁被砸得滑了出去,“恰好”一直滑到了悬崖边。

他没有掉下去,而是队友“恰好”拉出了他。

就在他要得救到时候,悬崖又“恰好”塌方了。

眼看可能所有人都会死,李国梁选择了将相机递给队友,然后自己割断绳子,英勇牺牲。

无数个“恰好”,就是为了拍最后李国梁用生命救相机的镜头。

导演、编剧安排李国梁这个角色的意义,就是让他牺牲自己,保全相机。

这不是强行要他死?

导演是想歌颂李国梁,为集体荣誉而献身。

但这样拍只会让人觉得:为了一个登顶珠峰的虚名,有必要牺牲一条人命吗?

不仅是李国梁,整部电影里还有很多队员在登山途中遇难或重伤。

导演一味地灌输“必须成功登顶”的理念,却不说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的确有这么一句台词说登顶珠峰的意义,但是整部电影的思想和它是相违背的。

方五洲代课的时候,有同学问:人为什么登山?

方五洲说:人类是注定要走向未来的。大洋深处,喜马拉雅,甚至是外太空,我们就要在这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当中走向未来。

没错,这就是登顶珠峰的意义,后面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拍下去。

但是导演没有这样拍。

电影中所有队员都告诉自己必须登顶,为了登顶而登顶,完全看不到什么“走向未来”“探索未知世界”,以至于你看完电影都会忘了方五洲说过那句话,并且产生疑问:为了登顶珠峰死那么多人,真的值得吗?

看了电影再回过头去看预告片,你会发现同学和方五洲之间的对话还被删了一段。

同学是这样说的:人为什么登山?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说: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这句话之后才是什么走向未来、探索未知世界之类的。

幸亏上映时删了这句话,否则会被骂得更惨。

导演把松林(张译)塑造成一个为了登顶不顾一切,甚至不在乎队友生命的人;

又把方五洲塑造成飞檐走壁、天下无敌的武林高手,冰块砸不死,冰雪冻不死,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这样拍不是在歌颂他们,是在黑他们。

如果用更纪实的方式来拍,并不会显得他们普通,反而更能凸显他们平凡但不平庸,更能体现他们纵然是肉眼凡胎也要征服大自然的精神。

一群普通人登顶珠峰,和一群超级英雄登顶珠峰,哪个更能打动观众?

当然是前者。

其实影片的第一幕就很好,老老实实拍登山,不硬塞爱情戏,不强行煽情。有夸张的成分,但又不是太夸张。

第二幕、第三幕反而太夸张、太假了,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真实性。

在冰塔林,巨大的冰块倒下来竟然砸不死方五洲。

方五洲身上顶着巨大的冰块,其它人都不赶紧来帮忙,还傻愣愣地站着。

还有方五洲飞身跳跃冰裂缝、方五洲趴在梯子上滑行、一群人抓着梯子在暴风雪中摇摆……

这些桥段都太假了,硬生生把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拍成了超级英雄电影。

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把登山队个个拍得武功盖世,就像特工一样,而没有突出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的特点,完全违背了改编真实事件的初衷。

别的导演都是把假的故事拍得像真的,李仁港是把真实事件拍得像假的一样,这也是一种能力了。

这里顺便提一句,胡歌和成龙饰演的杨光这个角色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腿冻伤坏死,双小腿被截肢。

1999年,夏伯渝又罹患癌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

2018年5月14日,69岁的夏伯渝第五次攀登珠峰,终于成功登顶,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巧合的是,国庆档另一部电影《中国机长》的原型事件川航3U8633备降成都也是发生在2018年5月14日。)

不过杨光这条线也有问题:你直接拍他把睡袋让给队友就够了,何必还要在前面加一段他不小心踢倒开水、烫伤队友的剧情?

别人明明是主动把睡袋让给队友,被你拍成是因为烫伤队友,所以要弥补对方。

别人明明是舍己为人,被你拍成了戴罪立功。

我不反感主旋律电影,我反感的是差的主旋律电影。

去年美国也有一部和《攀登者》类似的电影——《登月第一人》。

两部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一个是讲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人,一个是讲首次登上月球的人。

我们看看别人的主旋律电影是怎么拍的。

作为一部太空片,《登月第一人》没有追求大场面,而是走的写实路线,最终击败《头号玩家》《复联3》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美国电影工业化那么成熟,别人拍不来特效大片吗?

别人知道自己拍的是真实故事,所以特意追求真实。

除此之外,导演再一次发挥了美国人的“自黑精神”,将美国登月计划的劳民伤财和面子工程揭露得入木三分。

与其说“自黑”,不如说是“写实”,电影没有将美国歌颂得多么利国利民,也没有把阿姆斯特朗塑造得多么英雄气概。

甚至,按照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套路,《登月第一人》本应该着重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美国国旗的镜头,特写、慢镜头、再配上气势磅礴的音乐,让人瞬间热泪盈眶。

然而导演根本没有拍阿姆斯特朗插美国国旗的镜头。

没错,整部电影根本没有插美国国旗的镜头。

当导演水平足够高、剧本足够扎实、演员足够优秀的时候,不需要靠爱情戏、爱国情怀来打动观众。

人家就是这么自信。

最后不得不说张译真是太惨了,演技过硬但就是不火,眼看终于要熬出头了,结果拍《我和我的祖国(相遇)》遇到张一白,拍《攀登者》又遇到李仁港,一个是7个故事中最差,一个是国庆档最差。

好不容易和管虎、张艺谋合作拍了《八佰》和《一秒钟》,结果一个撤档,一个退赛。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211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