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芝加哥》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12-10 09:24阅读:
《芝加哥》影评观后感

电影《芝加哥》是一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音乐歌舞片,但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部现实讽刺批判片,它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人们追求名利的虚荣心理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丑态,媒体报界沉迷于煽情、血腥、暴力的作风以及司法制度的腐败展现得淋漓尽致。曾获得了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影片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 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剪辑。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中欧洲作为主战场损失惨重,而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的景象。繁荣的经济让社会充满享乐主义情绪,充斥着道德沦丧、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娱乐生活,为追求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电影中的罗克西、凯莉、莫顿妈妈、比利等人把人物的自私与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克西为了她的明星梦不惜牺牲自己来求得被引荐的机会,女舍监莫顿妈妈为了金钱帮助监狱的犯人达到各自的愿望,比利更是为了金钱谋划了一场法庭审判表演。从“你是一个假明星,你是昙花一现,几周之后就会没人在乎你了,那就是芝加哥”几句台词,可以感受到芝加哥社会的浮燥心理。
资本主义社会伦理观念淡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新闻界的媚俗之风盛行。媒体记者尤其关注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在芝加哥每发生一起新的吸引大众眼球的犯罪事件,新闻媒体就会一拥而上,争相采访报道。20世纪20年代,报纸、收音机是人们得知消息的主要渠道来源,电影中在罗克西和比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报纸的标题是煽动性的大标题、黑色的特大字号,吸引读者的眼球,充满刺激,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趋向“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为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报纸发行速度,媒体报界根本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在罗克西最后的审判结果还没有出来时,卖报的人就已经提前印刷好了两份“有罪、无罪”的大标题的报纸,待审判结果一出,就开始大声叫卖。新闻界的媚俗对社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背离并践踏了近代新闻事业建立并一贯奉行的最高传统总则——真实性原则;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影片中的歌词“谁说谋杀不是一门艺术呢”、“庭审这个世界都是表演行业”讽刺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芝加哥司法制度的腐败,法庭审判的不公,在表演“监狱探戈”的六个美丽杀人犯中,只有不会说英语并且没有钱雇辩护律师的匈牙利女人凯特琳,成为了伊利诺伊州被处决死刑的第一个女人。比利是整个伊斯诺伊州最好的刑事律师,比利熟知大众的口味,在比利的包装塑造下,罗克西变成了家世没落、父母双亡的、为爱情私奔的可怜修女,博得了媒体和大众的同情,最终经过审判无罪释放。罪犯、媒体、法官、陪审团都是他操纵的木偶,出庭审判对他而言就犹如有三排座椅的马戏团,通过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公开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结果是误导受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曲解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错位。 影片除了批判讽刺的主题外,也还有其他的出彩的地方。通过舞蹈节奏、音乐进行镜头的转换,加上高超的剪辑技术处理使得整个影片画面衔接非常流畅,其中剧情、音乐、悬念的起伏,跌宕回旋,引人入胜。完美的剪辑逼真地呈现导演所预期的人物情绪变化,根据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和情绪表达过程选择剪辑点,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和深层次的刻画。 影片一开始由一双充满渴望神情的蓝色眼睛的特写逐渐推进,瞳孔旁边出现灯光,然后直接转场到黑暗背景下霓虹灯“Chicago”字幕,最后随着鲜明的红色霓虹灯转场到报幕员嘴的特写,瞬间剪切到令人晕眩的舞台画面,镜头一直快速切换,伴随着乐队的演奏,在舞池中不停的运动,舞台背景是冷调和酒池里的暖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调查罗克西杀人事件时,警察审讯她的丈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憨厚愚钝的丈夫为了妻子声称自己就是杀人犯,但是当知道死者不是进入家里的小偷而是与妻子偷情的家具推销员后,丈夫勃然大怒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此时镜头开始转化,镜头从手电筒照在罗克西逆光的侧脸转进舞台的画面,罗克西唱着自己丈夫的种种好,同时穿插丈夫在警察面前为妻子申辩的镜头。随着剧情发展,丈夫得知真相后依然情绪的转变,画面同时切入罗克西歌舞的场面和丈夫在审讯的场面,两人分别进行各自的表演,但同时罗克西又是随着丈夫的表演而进行着的内心活动。利用歌舞表演的情绪,直观向观众展现了影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和变化,从而表现揭示主题。最后,随着画面经过动作转场,重新回到审讯的屋内,回到原叙事地点,继续剧情,十分巧妙而不突兀。

舞蹈潜藏的情感表达并不受时空限制,通过主角的联想、回忆、幻觉、梦境等,实现现实与虚幻的时空转换。影片有着独特的歌舞韵味,叙述手段也是将平常活动融入歌舞当中,强烈的节奏,夸张的形态,镜头组接技巧的完美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歌舞片,大量的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以及面部的细微表情都必须通过合理的镜头画面组接,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影片利用歌舞动作发生的连贯性和动作的强烈视觉冲击性,完美的吻合了全片充满激情,充满运动的画面特点,突出活动的表现力,来表达整部影片以至每一场戏和每一个镜头。
电影中“拼线木偶”的那段排照段落是切换镜头的经典。首先是创意无限点子好,用双簧的形式指涉比利对于罗西的控制。在这段舞蹈中,当现实中的大批记者用着罗克茜和比利进行采访,而罗克西对记者提产问题的回等,其实都完全取决千比利所给她的暗示。比利从木偶罗克西身后进行操纵,两人的唱词都出比利一人来完成,他时而模伤女声,时而用本声,来回答记者们的提问。在镜头转换后,记者摇身变为舞台上的“提线术偶”,而罗克西也变成任由律师比利所掌控的木偶。这段“提线木偶”的设计十分精影,窝意十分深刻。比利迷感大众,掩盖事实真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炒作渲染,玩大众媒体于股掌之中。
“监狱探戈”是全片歌舞的一个经典场景,这一段是多个镜头的实速切换舞蹈,同时夹杂着滴答的水声、狱警的脚步声、手指敲打铁栏的声音等。监狱中六名女子依次出演了六段探戈舞蹈,其中也融入了芭蕾、爵士等其他的舞路元素。影片通过布景与灯光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幽暗的黑色调子,营造出-种压抑与恐惧的情绪,预示着血腥与暴力的潜伏和交织。女子与各自男舞伴一边舞蹈,一边通过演唱倾诉自己过去的悲慘遭遇,借助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每次的凶杀过程再现出来。这几段舞蹈,女性均是身穿黑色舞友出场,视觉造型各异其趣,再与特定的音乐相互配合,动作铿锵有力而奔放慷慨。歌曲与舞蹈的互相配合,表现出女性感情受骗后的愤怒之情。而最后每个舞女都是以一条明艳鲜红的丝带作为仇恨与死亡的象征,结束了男人的生命。这种红色与整个黑色的情感基调,形成了色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和冲击。
托马斯、杰斐逊说:“新闻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好的工具,它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智、有道德的社会之人”,新闻报界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芝加哥》中的新闻报界崇尚媚俗之风,甚至媒体角色错位。但新闻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581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