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0-29 08:22阅读: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影评观后感



最近有一部所有人都在看的电影,其实也是很想跟大家聊一下了。



那就是《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本片也在豆瓣一周口碑榜高居榜首。



基本上,当你看到下面这几个关键词的时候,就决定要把这部电影加入你的必看名单了:



艾伦·索金编剧且导演,小雀斑、囧瑟夫主演,真实事件改编,民权运动。



记得最开始关注这部电影的时候,评分还是8.3分,基本也是导演艾伦·索金的正常水平。



但是现在这个分数已经变成了8.5分。



回头再看一下本片的海外评价,同样也是好评如潮。



例如,烂番茄新鲜度90%,爆米花指数91%。也就是观众和媒体评分都很好。



烂番茄的这个分数其实很值得玩味:因为艾伦·索金此前的不少代表作,例如《社交网络》和《乔布斯》,都是烂番茄新鲜度远高于爆米花指数。



也就是说,影评人的评价远高于观众。



但在这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里,反而两者是持平的,甚至于观众评价还要略高于媒体评价。



恰好说明了,在观众眼中,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包括豆瓣8.5分的评分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其实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型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庭审片」。



说到这里,还是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6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次备受世界瞩目的案件。



事件起源于1968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反战游行。



60年代嘛,美苏冷战,越战,学生运动,嬉皮士运动……这是一个绝对风起云涌的年代。



同样发生在1968年的还有一件大事:美国大选,最终共和党的尼克松获胜。



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当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全国大会,推选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时,会场附近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抗议活动。



和大部分的游行示威一样,这次活动从和平游行演变成了暴乱。警方开始暴打示威者,并且抓捕了多名民运领袖。



不过,当时的总统林登·约翰逊与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都不同意起诉这些人,案件在起诉阶段就已搁置。



反而是在新任总统尼克松上任之后,这个案子被重新翻了出来,重新启动审判。



很显然,这背后的寓意很明显:这不仅仅是一宗案件,还有很明显的杀鸡儆猴之意。这是一场「政治秀」。



而另一边,被审判的这些几个领袖,其实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派系。



例如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扮演的汤姆·海登,学生民权运动的领导者,相对更理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左派精英。



也有喜剧演员萨莎·拜伦·科恩扮演的艾比·霍夫曼:特立独行、魅力十足的嬉皮士,常常语出惊人,很善于煽动大众,制造舆论和噱头。



虽然他们的目的都是「反战」,但每个人的抗争方式都不同,政治诉求也截然不同。



这让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在法庭上也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而影片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场错综复杂的庭审——这七个人彼此间不合,却在时隔一年后,不得不作为一个「集体」,共同接受了一场审判。



这本身就很荒诞。而毫无疑问的是,这背后有浓浓的“阴谋论”。这七个人就是政治的牺牲品。



但这些人也并不傻。他们对此心知肚明。



因此,被告们将这当成了一场行为艺术。



他们在吸完大麻之后上庭,会在法庭上调侃法官、模仿他说话;有人当堂睡觉;还有人故意穿着法袍来到法庭。



当怒不可遏的法官勒令他们脱下法袍时,你发现他们里面竟然穿着警服。



而法官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对于被告们抱有明显的偏见,偏袒检方,频频驳回律师提出的动议。



影片中的一个小高潮,是他要求法警将一名黑人被告捆了起来,还用纱布堵住嘴。——你敢相信这是60年代末的美国法庭吗?没错,它就是的。



另一个高潮,则是在被告律师终于找到一名重磅级的关键证人时,他们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终于胜券在握。



万万没有想到,法官居然不允许对方出庭作证。



讲到这里你也明白了,这其实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抓马的一场庭审。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过于戏剧性了,也让它变成了搬上银幕的完美题材。而接下这个艰巨任务的人,恰好又不是别人,而是艾伦·索金。



大名鼎鼎的艾伦·索金。



我们都很熟悉他的创作风格:密集的、充满节奏感的台词,巨大的信息量,往往带给观众一种堪称轰炸机式的攻势。



他的个人风格实在是太明显了:很多时候,提起艾伦·索金式的男主,你就想到那种精英宅男,话多又密,语速极快,脑速更多。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始终能在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种知识分子式的理想主义。



也许你会觉得他的姿态太高、太过精英;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所营造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氛围,始终带着某种让人热泪盈眶的魔力。



这里又不得不提名《新闻编辑室》



从这个层面上,就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确实是最适合由艾伦·索金来执导的电影。



庭审片往往意味着大量机锋的、令人喘不过气的台词和严密的逻辑。这是艾伦·索金的强项。


而本片的男主角们——当他们作为牺牲品站上法庭,却依然抱着“反战”的信念,绝不屈服于政治的强权时,也并没有停止与既定的命运抗争时。



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这就是典型的艾伦·索金式男主。



当然,更刺激的是,这一次,艾伦·索金式男主不仅仅是宅男。人家居然还一次性给你来了三款。



A:辩护律师,看似稳重,其实口若悬河、抗压能力一流的中年大帅哥,由《间谍之桥》的男主角马克·斯特朗扮演。


B:学生领袖被告,看似礼貌谦和,关键时刻给你憋大招的中产阶级小帅哥。斑老师完美地演出了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



C:又痞又帅的卷毛小太阳嬉皮士青年,生动活泼,金句制造机,非常具有个人魅力,演讲能力一流。



ABC三款应有尽有,这就是:同样的话唠,不同的帅气。



讲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艾伦·索金自己执导的电影里,评价最高的一部。



之前他执导的《茉莉牌局》和编剧的《乔布斯》似乎或多或少都少了一点意思。



而在这部电影里,他选择了一个自己更擅长的题材。



此前的《茉莉牌局》《乔布斯》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或多或少都带着某种人物传记的意义。



这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却是以事件为中心。这让影片的矛盾冲突更集中、更充满了剧情的张力。



在核心事件的舞台上,不断有人物来来去去。这个时候,艾伦·索金发挥出自己极佳的群戏能力:他能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精髓。



除了上面几个ABC帅哥,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大咖,就是迈克尔·基顿所扮演的前任司法部长。他在影片后半部分才出现,戏份不多,台词也不多,但是却绝对是全片一大惊喜。



当然,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镇得住场子。基本上他一出场,就让人挪不开眼睛。



其实庭审片还蛮难拍的,如果缺乏那种掌控力,可能就会显得比较枯燥。



因为它的场景比较局限,同时台词量大,信息量大,对于很多观众而言,似乎学术性有余,而娱乐性不足。



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完全不会让你有这种感觉。这部电影非常好看,非常紧凑,完全不枯燥。



首先当然是题材加成:这是一个具有表演性质、非常荒谬的法庭。



双方都表现得非常出人意料。被告们时常在法庭上做出一些类似于“行为艺术”方面的举动,用各种方式来挑衅法官。



而大法官霍夫曼则像是独断专行的暴君。他完全打破了你对于司法公正的想法,而将法庭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影片很好地抓住了那种“双方博弈”的竞技感。它充满艾伦·索金的风格:大量尖锐的对白,和极其激烈的冲突。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始终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战况始终在往两边倾斜。



更具有情绪煽动力的是,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绝对的“反派”。



那就是年迈的法官大人。



他所表现出的傲慢、无礼、偏袒,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你第一时间就能进入到那个语境里。



绝对能把你气死!!



没错,这也是艾伦·索金厉害的地方:他不仅是个玩文字的大师,而且也完全抓住了观众的情绪。看似精密的台词背后,是极强的节奏感和情感煽动力。



这才是我们爱他的地方啊!



当然,这部电影的巧思还不仅于此。



影片的场景并没有局限在法庭本身。它有点类似于《社交网络》,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庭审的唇枪舌剑之间,还会穿插一部分事件的回忆画面。



而围绕着核心的矛盾事件——当日的大游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在庭审之外,也听到了更多人的视角,和截然不同的描述版本。



它会出现在嬉皮士的演讲里,以一种更戏谑、更夸张的方式。



它也会出现男主角们的争吵里:撕逼戏也是艾伦·索金的长项。



他不仅能把吵架写得非常精彩,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还总能在吵架结尾升华主题,让你更能感受到角色彼此晦涩的内心。



并且,从影片最开始,你就知道这两位行事风格截然不同的被告帅哥,势必要这样大吵一场



在此层面,再一次能感受到艾伦·索金的厉害之处。



他在这部电影里塑造了好几种不同的语境,包括但不限于庭审的部分。这让影片的视角和语言都变得丰富多变,也更加有趣。



实际上,故事讲到最后,这部电影其实还是留了一个很强的悬念,始终有一个钩子在吊着观众走。



那就是——为什么这场暴动会产生?到底是谁在推着这群人走?



你渐渐会发现,这群被告其实都是一些很可爱的、很有反叛精神的年轻人。他们好像并不想要裹挟和操纵民意,他们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



但很有意思的是,偏偏就是这几个人被推上了政治的舞台,变成了牺牲者。



而到最后,恰恰是那个看起来最理智的人,真正爆发起来的时候,最燃,最有力,最令人心潮澎湃。



没错,看到最后,你会觉得这就是一部很燃的电影。



再一次,艾伦·索金的那种理想主义、那种愤怒、反叛和绝不屈服的抗争性,会完全将你打动。



而影片中最为惊人的一个画面,同样出现在临近结尾的地方。



当暴动的年轻人们,被“逼到”一个精英政客们常常光顾的酒吧外时,影片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



“隔着一扇玻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发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什么?



这个年代的关键词是越战,摇滚乐,嬉皮士,滥交……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一个充满艺术、自由、灵感、极其梦幻的年代。



但是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知道,其实它也是一个充满混乱、恐惧和控制的年代。这背后充满了政治阴谋,以及对于人性的玩弄。



而在这部电影里,这扇酒吧里的落地窗重新「定义」了六十年代。



窗户里的人看不见外面;他们衣冠楚楚,觥筹交错。



但窗户外的人却在进行一场黑暗中的暴动。他们在流血,在受伤,他们为自己的命运所抗争。



在这部电影里,隔着一扇酒吧的玻璃窗,就是民主进步和愚昧、傲慢、偏见。



但是是谁打破了那扇窗户?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并不是站在窗外的这群的青年,反而是那些警察。



正是因为这群人的从中干预,才让其他人被迫做出了决定。



于是青年们被推了进去,他们打破了那扇窗户。



在这个时刻,他们没有选择,他们也是被时代巨轮碾压过的人。



而这同样也是这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在「燃」以外,我们一定要聊到的地方。



那就是,它非常具有时代的隐喻性。



在这个层面上,你甚至可以觉得这部电影是一篇比较硬核的论文,它给你分析了背后的成因,分析了一场暴动是如何诞生的。



有时候哪怕一个人的出发点是和平的,但是被众人的意志、被多方矛盾的利益裹挟着,阴差阳错,最后也会导致同样的结局,也会变成一场闹剧和悲剧。



毫无疑问,这确实是一部拍给美国年轻人的电影。



它既具有情绪的张力,又能引导这些年轻人去反思自身和时代。最后,还发出了看似隐晦,但其实足够振聋发聩的呐喊。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049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