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绿皮书》影评:种族歧视的那些事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4-21 08:19阅读:
《绿皮书》影评:种族歧视的那些事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 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许多反应种族歧视的电影都有一些政治正确的含义在里面,体现在这部电影里,应该是酒吧里音乐家唐喝醉了被一群白人围殴的情节。最后还是托尼(白人司机)以暴制暴,在一堆拳头和一支猎枪枪口下救回了唐。不过,这部电影更伟大之处,是出乎意料地回避了种族之间的直接冲突,转而用一些反转的方式体现了歧视本身。看起来友好的白人,遇到实际问题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例如俩人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因为南方的那个时候,以及农奴解放之前的时代,黑人是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厕所的。即使唐的音乐家身份很高贵,在白宫表演了两次,也不能例外。两人因为托尼打了交警被关监狱的时候,唐打电话给了总统的弟弟,得到上层的“特赦”才出狱。即便是这样的唐,也不能避免受到歧视。另外的一个反差例子来自于两人在伯明翰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邀请唐去表演,餐厅经理在见到唐的时候,嘴上全是溢美之词,而给唐安排的休息室却是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也不让唐在餐厅用餐,因为餐厅的规定就是不接待黑人。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伟大之处。大胆地猜测一下,这部电影也有点为白人“正身”的意味。在旅途的中间,两人的一段对白升华了电影的主题。托尼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这么多教育,所以才觉得我这样。这段话原本是反驳唐认为托尼举止过于粗俗、以貌取人的看法,言外之意,我却看到了些在歧视问题上,对歧视者的同情。

当代美国可以说是把歧视研究到极致了。刚到美国留学时,遇到学校里的亚裔同学,有英文名加上中文姓。我们有时会习惯地问一下,会问问你会说中文吗 (要么咱们说中文好交流)或者你是中国人吗。对方沉默了几秒,说:

“我来自密歇根!”。

然后给个白眼就走了。

有次和同是中国留学生的室友聊天,深感大部分的ABC都很难交流,你上前打个招呼,她随便回应一句转身就走了。室友说,因为他们怕自己被误认为是中国留学生,所以离中国人的圈子都远远的。

室友说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说那些冷冷的ABC都是从底层移民家庭出来的,早年时期爸妈打黑工摸滚打爬不容易,好不容易落脚了怕又被人当做是保姆和中餐馆服务员,所以要拼命往主流社会靠。而那些随着高学历的父母来移民的ABC倒无所谓,和留学生接触时都主动报出家门,有些硬撑着讲几句中文赢得大家的好感。

想想周围基本上也是这个规律。以前我们在国内的时候,也常常有地域歧视、服装歧视、学校歧视。“高攀”大概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的心态。城市越小,以貌取人的心态就越严重。他们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按照口音和外貌就给人贴上了标签。

前几日听一个白人同事说,她去参加聚会见到一个黑人。那家的公寓都是地毯,所以大家都脱了鞋。她夸对方的袜子上的花纹很好看。黑人说,谢谢,是篮球袜。然后她顺着问:

“你打篮球?”

“喂,你在歧视我。”黑人很生气地说,

什么?我就随便问问你打不打篮球,就是我歧视你了?是,篮球界的确被黑人主宰了。可是这位哥们是否过于玻璃心了,或者他是否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只要你长得白,就会歧视黑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白人肤色的歧视。

还有一次和同事聊到一个可以引发翻船的话题。系里有一个德国人,有点木讷,有点可爱,再加上系里有个美国人和他同名,所以他们常开玩笑,每次提到他的时候把他的名字加上“那个德国人”。有次我们坐在一起,我问那几个常开玩笑的人,你们觉得德国人有什么习惯特征(stereotype)。这个问题在中文里不觉得有多突兀(请自行脑部以下对话“你们湖北人有啥特点”),一放到英文的语境里,突然成了极其尖锐的问题,因为美国人不敢被扣上“随意评论他人”的帽子。

本来一直开玩笑的同事突然很小心翼翼地说,额。。。。。大概是。。。。嗯。。。应该是比较循规蹈矩。。。。。。你们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有什么特点?

突然觉得自己被自己发出的子弹弹回来击中了。自己引发的话题,哭着也要聊下去。我说,大概就是天天party吧,电影上都是这么演得。

这好像也不是多么刻薄的评论,却说得我心惊胆颤。因为在美国的学校里,“以貌取人”和随便评论人是大忌。真拿在中国聊天的习惯在美国和人聊天,很可能就会踩雷区。所以美国人不和同事交朋友,也是有道理的。

一直觉得很多种族歧视是不是被滥用的。常常看到一个单位里亚裔员工比非裔员工刻苦得多,工资和升职的机会却少很多。中国人和少数裔在学术圈竞争同一个岗位,如果中国人的简历不是比对方高出很多,基本上是拿不到的。有次和几个少数裔的朋友一起吃饭,她们自己也说,我们申请学校的时候都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种族,这样申请就会容易很多,你们中国人走读书这条路真的太难了。

上个月遇见了一个哥大学社会学的中国二代。因为以前遭遇过白眼,所以现在遇见华裔也不问有关家庭和语言的问题了。聊着聊着,她主动跟我说,她爸妈来自中国。我表现出有些惊讶的样子。没想到她居然很兴奋,说, “哇,是不是我看起来不像中国人!”。看来也是一个想摆脱中国人身份的ABC。后来我们聊到升学。我说你们亚裔太不容易了,要比少数裔优秀很多才能进同等档次的学校。她说,你这样讲不对,因为美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人能来美国,本身也不是普通人,比如我爸是大学教授,他能很容易地找到工作,我们家的经济也有保障;但是黑人在历史上原本是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本来起点就低,必须要给他们一些补偿。

我觉得她的话也挺有道理。我的爸妈曾经也是受压迫的阶级,也多亏了历史的安排,不然大学哪有他们这些穷苦人家孩子读的份。终于从落后的起跑线追平了,长相上也不会吃太多亏。但黑人即使得到机会读了大学,在很多人的心里,却总是摆脱不掉“危险”的外貌标签;如影片里所描绘的南方,黑人“低人一等”就是奴隶主后代心里根深蒂固的想法。现代社会给与黑人一些补偿也情有可原。亚裔不爱反抗,默默忍受了升学被歧视的份。白人更不敢发声,原本就是反种族歧视的重点关注对象。

不久前纽约大学在黑人活动周供应炸鸡和西瓜汁被引发种族歧视的讨论。这个新闻间接模仿了谢耳朵在《生活大爆炸》给黑人系主任送有关农奴的经典电视剧《根》的举动。有点气愤有点好笑,更多的是无奈,媒体在种族歧视的例子下,通常不会给歧视者发声的权利。有关歧视亚裔的新闻也不少见。有时候觉得是否大伙儿真的玻璃心了。模特Gigi Hadid模仿佛像的单眼皮被指责种族歧视,杜嘉班纳的模特故意画了小眼妆也是种族歧视(不过杜嘉班纳的那组广告和推特的留言的确过分了)。说个自己经历的,有天我在我工作的医院买午饭,刷卡时,营业员拿着我的卡问,你要帮你后面那位老太太刷吗?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她应该是把我当成后面白人老太的看护了。我看起来的确也和医院里常见的中国人看护差不多,所以也不怪她了。我同事说,这个歧视的程度足够整出一个新闻来。随着种族歧视逐渐细化,人们变得越来越敏感。《绿皮书》里托尼的扮演者原本是金发深眼眸的丹麦人,头发染黑画了眼妆办意大利人,片中还不止一次开了意大利姓氏的玩笑,是否这样的表现手法也会被当作是制作方在歧视意大利人?

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白人一个小小的抱怨机会吧。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得道貌岸然。我生长在一个小环境里,我没见过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我只见过吃炸鸡的黑人,我觉得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吃炸鸡的人才买了炸鸡,你能不能也理解一下我的见识短浅和心直口快。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66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