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10-20 08:41阅读: 次
《美国往事》影评:时间的灰烬,幻梦的残片
NO.316/浴神
■当银幕渐渐黯淡,所有的喧嚣都尘埃落定,所有的梦想都幻灭成烟,半个世纪的岁月悄然滑落,经历了友情、爱情、权力、欲望、金钱、阴谋、背叛、杀戮,当激情消退,一切都走向终点的时候,你才发现,那么多人走马灯似的来了又去了,只有时间,才是真正唯一的主角。
赛尔乔·莱昂内晚年最后一部巨作《美国往事》,是一部真正可以被称之为史诗的作品,整个创作历程经过了十几年的岁月,早在拍摄完《镖客三部曲》的时候,莱昂内就开始构思这样一部宏伟展现时代和个体命运的深邃作品,《革命往事》和《西部往事》都是实验和妥协的产物,直到《美国往事》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影史上又一座无法逾越的山脊。莱昂内自己评价这部作品说:“《美国往事》是我的电影。我就是这部电影。同样一部电影,我们只能用成熟、花白的头发和眼角边的褶皱才能拍成它。如果我40岁时就拍完了它,这部电影将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同理,作为观众,年轻的时候,往往难以感受到这部作品背后更加深邃震撼的宿命感和沉重性,随着阅历的增加,一遍又一遍的观看这部作品,才渐渐被这昏黄的画面彻底征服。
《美国往事》影评:时间的灰烬,幻梦的残片
在这部作品里,有一群人的人生与宿命,有一个国家的腾飞和兴盛,而联系二者的,则是梦想的破灭和陨落。每次观看《美国往事》,都会在里面看到我们自己生命的映照,想象一下,曾经的我们何尝不像那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微凉的黄昏暮色里,峨峨的曼哈顿大桥下,吹着口哨,踩着步伐,缓缓而轻快的走向前方,向着那个兴旺腾飞的巨大都市深处,走向那个未知的宿命里。
影片以三个时间段穿插交织的形式展开,20世纪初,30年代和60年代,三段岁月,记忆与现实,如同麻花一样纠缠萦绕在一起,我们跟随着镜头和主人公“面条”的回忆,在三段岁月里穿梭巡回。细腻的感伤与怆痛、挥之不去的怀旧和回忆、甲壳虫的《yesterday》的悲鸣与萦绕、呜咽的排箫、逝去的爱情和《summertime》里的袅娜倩影、不朽的曼哈顿大桥……一切就像一幅精致的旧日风情画,被一个隽永的相框镶嵌了起来。
■60年代,暮年的面条被一封神秘的信函召回了纽约,35年过去了,旧日的往事被重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怀着复杂的心情,面条再次站在了纽约旧城区荒芜的街道上,回忆如同潮水一样涌入脑海。
20世纪初,当面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结识了风骚的佩姬、优雅的黛博拉、以及一生最重要的那个人:麦克斯,还有其他伙伴和死党。以面条和麦克斯为核心,逐渐,孩子们组成了一个街头小混混帮派,开始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维生。在帮派的斗争中,面条为了复仇杀死了另外一个恶霸而被捕入狱。
十几年之后,很快到了30年代,面条从监狱出来的时候,过去的小团伙在麦克斯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变得颇有规模,依靠在美国禁酒令期间贩卖酒和组织其他犯罪活动,他们都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监狱生活没有改变面条,而繁华世界的变迁却改变了麦克斯,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麦克斯为了能够步入“正道”而设下了毒计,伙伴们被干掉,而面条则将他们的死亡误解为自己的过失,不得已而远走他乡,一去35年。
终于,麦克斯如愿以偿的改头换面,成为了美国梦的最好代表,青云直上,在政商两界都叱咤风云,最后成了贝利部长。晚年的贝利部长终于东窗事发,卷入腐败丑闻而被查,他的狼狈之友们恨不得远远与之撇清关系。此时,麦克斯回忆起这荒唐的一生,他想起了面条,召回了他,只想在终点的时候,做一个了断。
曼哈顿大桥下的美国风情画
美国是什么?《美国往事》可以说道出了一个欧洲移民美国的人心中的美国的最生动形象。纽约以及更加广阔的美国,是这部作品的宏伟背景与注脚。这部作品之所以迷人,不仅仅是微观的人物和剧情,他们身后,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这些悲欢生死离合上演的这个大舞台——纽约和美国沧海桑田的变迁,勾勒了一个深邃无比而又细腻动人的大背景,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层次底蕴。
“作为一个欧洲人,美国既吸引我,又令我吃惊。我愈喜欢她,就愈觉得与她距离若干光年之远。我感兴趣的是美国人的朝气——尽管有许多矛盾——以及他们对某些事情不随便轻信的态度。正是这种矛盾、朝气,不断加剧的痛苦的混合,使她变得迷人和与众不同。美国是梦幻与现实的混合。在美国,梦幻会不知不觉变成现实,现实也会不知不觉地忽然成了一场梦,我感触最深的也正是这一点。美国仿佛是格里菲斯加上斯皮尔伯格,水门事件加上马丁·路德·金,约翰逊加上肯尼迪。这一切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梦幻和现实总是相悖的,意大利只是一个意大利,法国只是一个法国,而美国却是整个世界。美国的问题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矛盾、幻想、诗意。你只要登上美国国土,马上就会接触到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剧情故事之外,大量的空镜头都留给了纽约的街拍,20年代、30年代、60年代,长镜头缓慢的扫过熙熙融融的繁忙街道,芸芸众生,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建筑里,展现出了一个庞大王国的腾飞与兴盛。以及作为剧情背景的各个历史片段和事件也天衣无缝的和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了一起。
20年代,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爵士乐的纸醉金迷里,这是菲茨杰拉德笔下最迷人的黄金岁月,歌舞升平,生机勃勃,四处都充斥着欢乐和喜悦,这是一个上升的帝国,一个无比繁荣的疆土;福特汽车刚刚成为大众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在纽约城里穿梭;房屋还是19世纪的低矮洋楼,而摩天大厦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兴建;世界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蜂拥到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来追逐梦想和自由,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身穿黑色长袍的犹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做生意;混乱而自由的国度里,小混混们在街上游手好闲,漂亮的小姑娘在面粉飞舞的仓库里合着留声机里的优雅音乐翩翩起舞。30年代初,沉浸在大萧条和禁酒令的阴云下,相比那个逝去的爵士乐时代,黯淡了许多;黑帮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角,贩卖私酒成了最赚钱的行当,政治肮脏到了极点,官商勾结,权钱联姻让这段岁月无比压抑,黑帮似乎不再违法,而成为了各种势力缺不了的打理肮脏勾当的最得力助手,无数的黑帮分子也借机晋身到了权贵的圈里,变成了名门贵族;比基尼刚刚出现,敢于穿比基尼的姑娘是大胆而前卫的。60年代,冷战的铁幕,让二战后兴旺而逐渐现代化的美国显得有些冷清,甲壳虫的声音成了这段岁月的最好纪念,披头士、摇滚、垮掉的一代人,仿佛忘情的音乐与狂欢,才能让人们逃出现实;澎湃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政府的谴责和压力下,逼迫着这个庞大的国家政权进一步像现代化新型政府转型,政治的错综复杂和斗争,许多大人物倒下了。
唯一不变的是横跨在纽约上方的那座宏伟的曼哈顿大桥,一座大桥,牢牢的将三个时代半个世纪的岁月钉在了一起,告诉你,那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都在那里。曼哈顿大桥,就是这半个世纪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桥下芸芸众生的万千命运与姿态,它目睹了桥下那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跌宕的一生和最终的宿命,它也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和过往,它就是历史。面条等少年们走过曼哈顿大桥下的那经典瞬间,曼哈顿大桥刚刚通车不久,正如同这些少年一样,风华正茂,是纽约主要的交通枢纽;当1960年代,年老的面条回到纽约的时候,穿透岁月的回眸,曾经的风景都变了,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早已陆续通车,唯一不变的曼哈顿大桥也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而冷漠了,面条和大桥一样,都老了,都被世界抛弃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和微观,巧妙精致的连接到了一起,这也是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最好注脚。
梦的破灭
35年过去了,曾经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如今去了哪里?站在墓园里,许多鲜活的青春都停留在了过去。最年轻的小多米尼克,那个想要用蛋糕去换取一次佩姬肉体却最终抗拒不了蛋糕诱惑的可爱小男孩,被死对头的子弹打中,倒在面条怀里,“我滑到了”成了他的遗言。其他参与了所有犯罪活动的伙伴们,又都惨死在了麦克斯的毒计之下。萝拉和佩姬都早已美色不再,贫穷和衰老折磨着她们。黛博拉成为了成功的演员,却难掩内心深处的失落和悔恨。麦克斯心机算尽,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名流,却晚节不保,如同行尸走肉。
还记得影片刚刚开始不久,还是孩子的面条坐在马桶上看一部小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马丁伊登正是从一个穷小子成为巨擘,当年苦苦追求不到的姑娘主动来投怀送抱,当年厌恶他的朋友成了马屁精,而在一系列人生跌宕起伏和时间的洗涤下,他却终于看破了人生的幻灭和虚无。这部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预兆了之后电影主人公面条今后的人生经历和他眼里的梦的破灭。
美国梦是什么,就是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依靠个人的奋斗终究实现伟大的成就。麦克斯和面条两人之间的纠葛,可以看做是对这个“梦”的深刻挖掘。2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30年代是英雄主义的,而60年代则终于走入了现实主义。从定义上来说,所有这群桥下的少年们,只有一个人走出了暮色,实现了美国梦,那就是麦克斯——如今的贝利部长:从卑贱的移民,到街头的小混混,到商业骄子再成为政坛巨擘,成为了美国个人神话的最好代表。这也是资本主义文化里的物质崇拜的典型——以金钱和权力来衡量的成功标准下的个人传奇——以个人奋斗、物竞天择、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信念堆砌起来的巨人。与之相对应的,面条,这个活的真实,热血,有情有义的人,最终却不得不面对彻底的失败和失意,整个人生都毫无意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情,甚至还要丢掉记忆和姓名远走他乡,一去35年,如果没有贝利部长晚年的悔恨,面条的一生,也许早已在35年前的中国戏院里的鸦片氤氲里就结束了。
但是以人物的内心和个体塑造来反观,我们又会看到另外的一个相反的过程。是的,从情感体验和微观生活来说,麦克斯一直就很痛苦,甚至,他一直就在嫉妒面条,这种嫉妒终于压过了兄弟情谊,变成了无端的憎恶。整部电影,就是以两人的关系的微妙变化和矛盾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从二人结识开始,到小型犯罪团伙初具规模,二人一直就是核心,但是相比真实潇洒的面条,麦克斯一直活的小心翼翼而且畏首畏尾。他们第一次和佩姬发生关系的时候,面条的急躁冒进和麦克斯的紧张失败就让麦克斯丢了脸。之后,麦克斯似乎在性的方面就一直处于劣势,而面条雄性的威猛处处让麦克斯感到嫉妒。
黛博拉如此美艳清纯而高不可攀,偏偏只有面条的热情打动了她,夺得了她的初吻,而偷窥者麦克斯则想方设法打断了两人,并且指责面条沉浸女色。
多米尼克倒下的时候,面条第一个挺身而出替他报仇,麦克斯只是躲在远处,面条为了兄弟入狱,成了大英雄,又让麦克斯耿耿于怀。
所以出狱的时候,麦克斯没有通知黛博拉,也没有告诉其他人,只是自己带着一个躺在棺材里的裸女去接面条。当一番云雨之后,女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满脸都是兴奋的喜悦,麦克斯则奇怪的问道:“你全力以赴了吗?”面条毫无心机的点了点头。酒会上,黛博拉意外的出现了,和面条交心畅谈,而麦克斯又躲在远处死死盯住了他们,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抢劫珠宝商的时候,面条强暴了珠宝商的风骚老婆萝拉,萝拉高潮的呻吟让麦克斯大为光火。
一切的一切,这个真实,精力旺盛,处处散发着雄性激情的面条都让看起来更加阴柔冷静的麦克斯相形见绌。所以,他嫉妒面条,恨面条。为了实现个人的成就,他不惜牺牲所有的死党,却要面条为他来背负这份罪恶和耻辱,生不如死的活下去。然后,面条曾经得到过的女人,佩姬、黛博拉、萝拉,一个个,都被他抢到了自己手里。他要用征服她们来展现自己并不是不如面条。
个人权欲的驱使下,麦克斯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但是他却发现这些虚幻的繁华最终却是一个巨大的枷锁,虽然身居高位,却并无知心,也再也没有了当年那份肝胆相照的豪情热血,到处是尔虞我诈和阴谋诡计。而得到了天下,却并不开心,尸位素餐,自己才是生不如死的人。
与之做注脚的是黛博拉,另一个实现了梦想的人,与潦倒的佩姬或者萝拉相比,虽然她也是大明星了,贴满了海报,放满了鲜花。但是当灯光下,她和面条再次相见的时候,一直无法卸掉妆的她,只是难以撕下这个光鲜的面具,让那疲倦而苍老的灵魂展现出来。她为自己与麦克斯的孩子取了面条的名字,也就是一种深深的悔恨和愁苦了。
是啊,根本没有梦,梦从来就是梦,梦终究是要幻灭的,可是这个道理,却花了一辈子去感悟。20年代那群浪漫主义的少年,如今都在现实的世界里摔的头破血流,伤痕累累。麦克斯想要在人生的终点,做出一份补偿,这是其人性的觉醒,也是希望在死亡来临前,最后一次贪婪的渴望一次曾经被自己抛弃的最珍贵的那份情感——死在面条手里,终究算是死而无憾了。
《美国往事》影评:时间的灰烬,幻梦的残片
而面条拒绝了,面条的人生已经一无所有,他已经“杀死”过了麦克斯一次,他的朋友就永远死了,他并不认识眼前的贝利部长,贝利部长口中的事实不过是另一个梦幻吧。面条的拒绝最终宣判了麦克斯梦幻的破灭。经历了如此多惨烈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面条早在35年前的那个清晨就顿悟了。
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是35年前,面条挥别轻狂的时候。看到朋友被自己所害而惨死,爱人因保护自己而亡故,箱子里的钱不翼而飞,一夜之间,充实欢快的人生瞬间挥发殆尽,灰飞烟灭。躲进中国戏院里,只有借助鸦片才能逃避现实的怆痛。但是当他想通之后,再次回到中国戏院的时候,已经是电影的结尾了,他躺在床上,吸一口鸦片之后,脸上浮起的笑容,不正是在说:人生如梦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35年后回到纽约来,面条不过是为自己早已结束的那段记忆和岁月划上真正的休止符。而这一次,所有人的梦都破灭了,相反早已寂灭的面条反而在最后一把和麦克斯的博弈里赢了。
■《美国往事》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完美之作,叙事上的时间与空间,现实与记忆的交融,让往事变得厚重而充满怀旧色彩,电话铃声、汽笛声、歌声、曼哈顿大桥将不同的记忆碎片隔着厚重的时间串连在了一起。不同时代的场景,围绕着不变的曼哈顿大桥,完美逼真的呈现了出来,个体的命运在沧海桑田里跌宕起伏,而他们身后这个宏大的舞台本身也在白云苍狗的岁月里变迁。配乐大师莫里康内以悲沧的排箫为主旋律构建起来的乐曲则深邃苍凉,带有强烈的梦幻和神秘色彩,表现出了时间的质感,从听觉上诠释了作品的厚重。摄影上,泛黄的画面里烟气蒙蒙,如同一方古老的岁月,怀旧而凝重,每一帧都饱含了无数的深情与回忆。
莱昂内构建起来的这部影像史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成为了其个人的最巅峰,也成了电影史上的一座只能仰止的山峰。这是一群人的历史肖像,也是一个文明的悲伤背影。最后,以苏轼的一句词作结: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218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