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11-30 09:30阅读: 次
《刺杀盖世太保》影评观后感
IMdB公布的电影时长:120分钟
院线版本电影时长:100分钟
首先,为什么说是两个版本,因为不只是剪辑后电影时长的不同,许多地方也有诸多改动,我先在影院看了100分钟的版本,又在家看了一遍120分钟版本,对比了一下,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指正。
1.影片开头04’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服役时,演奏小提琴并进行击剑训练一幕100分钟版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字幕“1929年,海德里希还在海军基地服役”,然后直接是他在火车站接情人克里斯蒂娜来找他。
个人认为这段对交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性格背景和出身还是很重要的。海德里希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鲁诺·海德里希(Richard Bruno Heydrich)是歌剧演唱家和作曲家,外公则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莱昂哈特(Reinhart)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父亲创作的一部歌剧中的一个悲剧英雄主人公(或许就是他垂死前念出的那一句歌剧的出处?),而他的中名Tristan来自他父亲钟爱的瓦格纳歌剧经典《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所以他的出身严格说其实并非底层,而且从小就培养了极佳的音乐素养。而我觉得从击剑一幕显示出早年的海德里希就很有狠劲,充满着报复和不择手段的求胜心理,当他处于上风时把对手一直逼出界也不停手,处于下风时则采用严重违规的推搡人等手段。这段其实是开头剧情很好的blend in,100分钟版可能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展现。
2. 05’49 海德里希和情人克里斯蒂娜不可言说的镜头。
这段主要回答了军事法庭上法官的两个问题:“Did you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young woman?”还有“她说你们两人已经订婚”。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言说的镜头专门聚焦在克里斯蒂娜中指上的订婚戒指。所以海德里希或许是因为遇见了丽娜才单方毁了婚约。事实是1930年12月6日,19岁的丽娜第一次遇见海德里希,12月18日两人就宣布订婚,但此前克里斯蒂娜已经与海德里希交往了好几个月。真是比闪电战还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婚。所以克里斯蒂娜愤恨恼怒下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不难理解。
3. 10’00’’ 部分海德里希和丽娜在火车上的谈话100分钟版没有。
丽娜带海德里希去见父母乘火车的途中,提到她是纳粹党党员,并询问海德里希是否介意这一点,100分钟版海德里希答“不介意”。120分钟版丽娜说:“你必须得读读他写的书”,海德里希问“什么书?”,丽娜吃惊地表示海德里希居然未听闻过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并告诉他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段重要之处在于,海德里希并非一开始就是纳粹,他在被海军解职、前途无望之后事业上彻底陷于绝境,是丽娜介绍给他上升势头正猛的纳粹党,并一再鼓励海德里希从希姆莱新近成立的党卫军内寻找事业契机。
4. 11’50’’-12’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主持升旗仪式。
就是简单的十秒钟海德里希号令全体举枪、敬礼、升旗。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段,其实重点在于海德里希此时敬礼升起的国旗是黑红黄三色旗(与现在的德国国旗基本一样),这是1919-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再次证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纳粹。从1933年1月30日起,纳粹党胜选之后官方认可的旗帜改为只有黑白红帝国三色旗和中间是万字符的纳粹旗了。在影片后面党卫军于“长刀之夜”清洗了冲锋队并枪决了曾与希姆莱、海德里希同桌共进晚餐的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后,有一个镜头是魏玛政权时期的黑红黄三色旗被燃烧殆尽,标志着海德里希阵营的彻底转变。
5. 22’30’’ 和妻子丽娜的不可言说镜头。
6. 23’50’’ 海德里希和丽娜带大儿子参加纳粹游行,100分钟版少了丽娜指着希特勒的画像告诉大儿子Klaus,这就是德国未来的领袖,他已被任命为总理(此处应该是在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任chancellor时发起的庆祝游行)。
7. 27’00’’ 海德里希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举办了庆生趴踢,希姆特地莱来参加亲友聚会并与丽娜有一段对话。
重要之处在于展现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一家的亲密关系。正是此处点明了英文片名“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即照应原著小说名“HHhH”。Laurent Binet原著的四个H指的是“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估计英文片名为了对应原著名称,所以用了“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中的四个H. 因为100分钟版没有这段,所以自然照应不了“铁心男人”的片名,因此中文片名只能译为“刺杀盖世太保”。(不得不吐槽一下这片名,海德里希根本不是个一般的盖世太保,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在他指挥下的RSHA涵盖了盖世太保、犯罪警察部队和党卫军保卫处等若干重要部门)。还有是,这里展现了海德里希在家庭生活中刚开始是非常贤夫良父的形象,后面与妻子丽娜关系降温,100分钟版因为缺少这段,直接切到了媳妇生娃海德里希都不在场,而是忙着观看入侵波兰的录影,其实这里媳妇应该已经生第四个孩子了,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冷漠那估计丽娜也不会嫁给他。
8. 31’00’’ 德国国防军将军去的妓院里,有一段展现妓院大堂的镜头(请自行想象),100分钟版改为直接领进了房间。
9. 35’00’’ 海德里希教儿子弹钢琴,并告诉妻子他已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占领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今天捷克的一部分)的代理总督。妻子讶异于这么重要的任命丈夫居然一个月来只字未提,从原先事业上妻子的建议至关重要到独守空闺的家庭妇女,这里也显示出二人亲密关系的不复。
10. 52’00’’ 海德里希的副手穆勒在向他报告发现皮尔森附近挂在树上的降落伞的调查进展前,还有一段海德里希击剑练习。
100分钟版因为没看到这段,直接上来就报告了,我还纳闷海德里希不穿军装穿个连体服干啥......原来是击剑服。
11. 63’00’’ 扬、约瑟夫和地下抵抗组织“三王”最后仅存的一位莫拉维克在郊外马厩见面。
100分钟版直接就切到莫拉维克抵达马厩布置任务,120分钟版约瑟夫所住家的男主人(后面与儿子一起服毒自杀)驾车带约瑟夫来到马厩。两人闲聊等待时,扬给约瑟夫闻了闻女友安娜给他洗头发用的薰衣草洗发水。
这里影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三王”之一的约瑟夫·马欣(Josef Masin)影片中拒绝交代而被海德里希处决,事实则更为痛苦,他一直被酷刑逼供两次试图自杀,但一直被折磨到被海德里希遇刺事件之后才出于报复被枪决。
12. 68’00’’ 决定实施暗杀行动前夕,扬的女友在房间跳完swing给他看之后,询问起扬和约瑟夫是如何认识的。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这里也提起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扬是捷克人),两人在两年前前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自由军的途中结识。
由于100分钟版没有这一小段,因此当结尾教堂地下,两人举枪准备自我了断前,扬说了一句“克拉科夫,记得吗?”100分钟版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可惜。另一个有可能是被我过度解读的点在于,这里导演专门提到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像是为他们正名。一般的历史观念似乎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捷克人奋力反抗,而斯洛伐克人倾向与占领军合作。历史向来不是黑与白,这里刺杀行动的执行者中就有斯洛伐克人,而当纳粹掀起疯狂报复行动后最后出卖了所有人的Karel Curda是捷克人。也许导演想指出,所有国家、民族在当时中都有反抗者、也都有合作者,由此为斯洛伐克正名。
13. 88’00’’ 约瑟夫所住家庭的反抗组织女成员在去教堂给他们带物资前,与年幼的儿子有一段对话。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孩子一边自己玩桌游,一边询问母亲“表哥”们都去哪了,突然严厉起来的母亲警告他绝不能提起这事,年幼的孩子由此推断出“表哥”们不是一般人,也间接知道了他们的藏身地在教堂。
14. 93’00’’ 海德里希在爆炸受伤后,最后提供给了希姆莱所谓“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闭眼了。
100分钟版我记得清楚得听到丽娜看到海德里希最后一口气,说了句“no”然后微微抽泣。但120分钟版本的丽娜没有说话,似乎预料到此刻的到来。
影片结尾 120分钟版本结尾三句话:“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被抵抗组织刺杀的最高阶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向希姆莱表示海德里希的死比战争中的损失更巨大,海德里希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原本是巴黎”。想必作为法国导演,Cedric Jimenez对最后这句话的用意,可以更好地引起法国人对这次暗杀行动动机的共鸣。100分钟版本结尾改为科普利迪策大屠杀和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994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