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11-26 08:50阅读: 次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影评观后感
文字在传递情感方面有相当长的历史,甚至在这个世纪最初都还不显得落后;我有切身的体会和记忆。而今天,时代变得快了、通讯变得容易了,我们能收到的“书信”大概只有印刷好的信用卡账单、个别公文之类——多数人在情感交流上已经把这种“低效率”的沟通方式淘汰了。看了友人推荐的这部电影,很多美好的感觉再次进入我们的思想:慢一点,有什么不好?
电影以一本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线索,建立起了男女主角大牛和娇爷的联系;这个素材本身就是我很喜欢的,符合“伪文青”的口味。书信往来中,有人物各自生活遇到的问题交流,有支撑各自生活信念的价值观碰撞,有各自人性灰暗、光辉的展示——所以,剧情总体而言可以说丰富、深刻,人物塑造的生动不呆板,也有温度。
“不二”这个词我有印象的有三:其一是日本的糖果“不二家”——最开始觉得这款糖果很好,味道特别包装用心,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日本的商家会用这个名字;深究之了解到其二,这是佛教用语,意指“不分彼此”,我想大概和我们的口语“说一不二”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前几年作家冯唐称自己写了一本伟大的“黄书”取名为《不二》,遗憾的是一直未看到,这就是我对这个词的第三个印象了。“不二情书”大概影片制作人也强调了爱情里一种价值观念上的认同罢,这其实也是最不容易达到的——“爷爷、奶奶”的情感线似也在侧面印证,或者说告诉观众:这样的爱情是存在的;而且,看完了你也要相信:这样的爱情还会继续存在。是啊,我们都要有对爱的信仰!
观后感写三部分吧:
一、关于“娇爷”
自幼混迹赌场的“小虾”没了亲人,孑然一身、自在随性,电影一开篇就是她自己在梦中当大侠(害我以为是摩托车广告),睡醒了就被房东赶出去的场面。你发现,没交房租明天可能就无处安身,可她照样啥也不收拾,睡的这么嗨;然后和房东对骂,扔下东西也不介意,骑个小摩托载上拉杆箱就走,你顿时觉得:哇,这个姑娘身上有一种洒脱的“汉子”气!
然后我们很快知道,这个姑娘不并不是受命运之神眷顾的;你所初识的她的“可爱”,可能最主要得益于她的顽强、独立——我们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都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嘛?“娇爷”这个名字,也是集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霸气于一身的——后来我们知道了她15岁敢于拿“片儿刀”挑战黑社会救父,会有一种被她的勇气所震撼的情愫,又少不了对其生活境遇的同情。所以后来邓先生抱着她说“你真让人心疼”——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吧?但是只要活着,我们都可以精彩;尤其对于乐观主义者而言,过往的曲折、痛苦、艰难……都为今天的“我”提供了经验上的阅历,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悔恨。
娇爷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因为她没有谁可以指望,或者她认为靠自己是最靠谱的吧?一心想在赌场有一番“作为”,实现“不欠别人债”的梦想的她,在凌姐家发现床上有书,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梦想”,会通过扔掉、寄走的方式,让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诙谐中也透露着对生活的期待。当她看到数学天才的同学郑义之后,她觉得自己是时候“赌一把”了,然而赌场并不会“保送”学霸进入亿万富翁行列,娇爷借来的100万分分钟打了水漂。学霸们顿时翻脸了,娇爷在学习上输给了学霸、在赌场上又败给了学霸。怪谁呢?她把原因归给了自己;这是难得的。即便后面被追债、被戏弄、和“教授”失联……在很多让人觉得沮丧的场合,她也确实沮丧了;但随即而来的,就是立即转身为“美好生活的梦想”不顾一切了。现实生活中未必会如此美好,但希望的力量总是不容小觑的——我们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娇爷内心坦荡也善良。大概和成长经历有关吧,娇爷和黑社会的“大哥”、“小弟”们肯定是有某种程度上的交流的,毫无悬念;当马仔跟着她不放,她会明着告诉你,我没钱!当然这不是“刘胡兰”的气势,但总还是让人相信的。等到她给辛苦跟了一天的马仔发根烟,谈到“你这样逼我,我跳江了你们老大也不希望吧?”的时候,我觉得颇有君子之风。她在对话中传递的信息是我认可债务、我也会还,但你们必须“宽限”我。她和诗人的交往因看到“诗人”被富婆包养而结束,解释的环节她豁然告知对方:不要对不起,不就亲了一下嘛?诗人的脸被自己打得好疼,那些解释都在这句话面前显得如此苍白。电影里的黑社会也是为表现女主的个性操碎了心,除了玩儿一帮男人在停车场追不上女主、往门上泼红油漆,居然还把“大哥”的三个低素质儿子直接交给了债务人,以此来表现娇爷的“善良”——她仿佛妈妈教育不听话的小孩一样,没收了他们假模假样的“道具”、制止了哭闹,发了《唐诗三百首》罚背。看来,黑社会的老大还是要抽出时间好好教育孩子啊!娇爷的“善良”也体现在学霸不负责任的说“债务与我无关”之后,未予追究;邓先生用钱来践踏尊严之后,她冷静的选择了用更文明的方式“还钱”;和凌姐一起过新年的时候,知道体贴的送弟弟大红包供他去游学——生活的细节处处能帮我们勾勒和丰富人物形象。内心坦荡和善良,我们才能善待自己和世界,才能在为人处事中透露出一种豁达和柔情;兼而有之的女人,可遇而不可求。
娇爷有原则和底线。我们时常会在生活中看不清一个人的真正面容,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他或她“是个什么样的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原则和底线我们不清楚。这也许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引导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人的斗争中“不要轻易亮明底牌”的利益考量。很多人也不给自己设置原则和底线,因势利导、左右逢源才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好一点的,就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变动不居的,因环境、情势以及具体的事件而改变。娇爷的形象在塑造上体现了当代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好特质。她是非分明,我欠钱你朝我来,告诫黑社会大哥不要骚扰凌姐;她不出卖自己,我可以在“你吃肉时我喝汤”的赌场赚点钱,但她不和你产生人身依附关系,这是独立;她有强烈的自尊,当邓先生试图用每天二十万的价格“买”她的陪伴,并暗示这是她“应得的”的时候,她带着复杂的心情写下欠条转身离去;她格外坚定不拖泥带水,还给邓先生钱的时候,她告诫自己保持优雅并高傲的拒绝,这就是对“生意人”的拒绝……这在无形中,都体现了她的原则和底线,这些做法的背后也都透露着带有批判意义的价值判断。
二、关于“大牛”
吴秀波是我喜欢的演员,他本身就有一种温暖可信赖的感觉,也能给人传递一种平静的力量。他饰演的“大牛”(Dinul)是个在美国的房产经纪人。从个人成长经历上看,他爸妈离婚又各自成家,他14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到美国求学,并且一直没有回去。他形容自己像个“仙人掌”,用刺儿把自己包裹起来才觉得安全,娓娓道来的这种讲述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性质上类似的人生经历,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他和娇爷心理上的距离,为整部剧的美好结局奠定了基础。
大牛头脑灵活心思细。大牛一出现就表现出了一个口才很棒、思路清晰,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的“房产中介”形象,他介绍地区房屋的特点、价格、比较各方面的优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交易合同上的迅速签字,一下就把干练的形象展示出来了。随后又是自己的旁白:他刚到美国,开始想着融入主流社会;然后次贷危机美国经济不行,但“中国人有钱”,于是他又因母语优势将房子卖给中国人——把中国肯定的同时,也表现了“大牛”确实头脑灵活。在卖给只想买学区房的母子时,他一下发现了自己面临的一个巨大“商机”,于是立即对买主说“买不得”,理由是什么?我当时即看出来:他想要;可他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告诉对方:白蚁蛀空了墙体~当然,能够在“快餐时代”还愿意动笔写信的人,自然心思细腻也不足为奇了,在和“小虾”一次次的书信往来中,谈到的很多感悟当然都是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
大牛对人充满温情。大牛的故事主要围绕两组人物展开,主要的是“爷爷、奶奶”这一组,另一组是“买房母子”。对待爷爷奶奶的“工作”中,反映出他真的不是一般的房产经纪人,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去拉近自己和客户之间的情感认同;这其中当然不可避免的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但他不吝啬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热心和爱心,去给予爷爷、奶奶最需要的陪伴和关怀。随着时间和剧情的推移,他其实内心也在变化,所以当爷爷在拉斯维加斯知道了大牛的真实用意拒绝了他的宴请的时候,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日常的陪伴和关心、帮助解决交通事故、陪同进行驾考、策划为老人补办“婚礼”,整个过程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在对待母子上,他可以临时顶替当“爸爸”去宿营,能够把叛逆期的青年的心打开,并用恰当的方式劝慰母子回家过年,毅然决然的“做不了这单生意”了。及至后来,他一直陪奶奶把“爷爷”送回老家安息……结合起来看,我们不能说他是唯利是图的人,而确实是充满人性温度的人。内心的温情对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在内心层面上我们容易的不是冷硬,而是麻木。而温情,实际上也就是爱的恰当呈现。
大牛有弱点也承认。高大上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不符合人们的现实心理需求。大牛的经济考量被爷爷“拆穿”之后,他的头脑灵活、口吐莲花的本领没有发挥作用;因为他确实是打了一个在老人们看来不好的主意,他知道自己这样考虑没有尊重爷爷奶奶的心理需求。你要做个更加聪明的人还是更加有道德感的人?最开始,我们可能都会考虑:二者结合会更好一些吧?然而,真正的面临选择一个的时候,让“聪明”后退一点,或者让“聪明”从属于德性,应该是一种普世价值。大牛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默认,他没有一句辩驳、解释也说明了他承认自己这一点“弱”了。在给小虾的信中,他说自己败了,还败的很难看。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坦白和负责。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我们一定要有面对“不完美”的勇气,要在自我批判中接近美好。
三、关于爱
整部影片是关于爱的,最主要的当然是爱情的“爱”。小虾让教授谈谈什么是“爱”的时候,教授说“现在从摸手到上床一蹴而就,爱都可以做了,谁还会去谈?”意在表明,谈“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也正因为弥足珍贵,我们才更加愿意对其始终关注;而且,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话题?爱即便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理由,也是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理由。
最近在朋友家吃饭,在煨汤的时候我问他用不用高压锅,他说不喜欢;实际上我也不喜欢。与友人聊天,谈到与人交往的话题的时候,我举过这个例子。电影中提到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我没看过,一定要买一本看看了;书中谈到作者海莲和书店老板弗兰克通信二十年而未见面的“传奇”。电影中也提到“等一封信,漫长的如同一生,但是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这大概就是书信的魅力吧?感情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东西,本也应该是长期经营的东西。
爱情有一种了不起的伟大意义,她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家庭中,唯一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对人撑起一个家,一代代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承诺”在这种特殊的人身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从个体来看,能够陪伴你生命最长久的人,一般不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生养的孩子;恰恰是那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个因为爱情和你建立起来的联系,与你共同组成家庭的人。所以爱情在生命的传承、社会关系的稳定上都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但爱情又不是“宏观概括”可以表达尽的;甚至很多婚姻无法表达爱情——却可能表达利益权衡。电影中爷爷奶奶七十多年没有结婚证的“事实婚姻”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这就是爱情。娇爷早亡的爸爸和凌姐阴阳两隔,是不是爱情又有多少现实意义?看《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诗人,说了一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嫁”给了富婆,还哪有什么爱情?后面所有的解释都让其“人格”矮化了。
电影作品倡导的爱情观无疑是通过大牛和娇爷这条“主线”来展现的,但因书信而建立的情感联系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因为爱情不是现在才有的,并不存在什么“古典”和“现代”的区别。每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认知,爱可以是理解、尊重、包容、妥协、付出,爱可以是房子、汽车、奢侈品、信用卡,爱可以是婚姻、家庭、陪伴、孩子……电影中传达的或许是通过一次次的联系、一个个事件、一天天等待,两个人逐步交流彼此对种种“生活事件”的态度,进而体现和影响彼此的价值判断、思维模式——或可称为现在人们通常说的“三观”;然后,各自爱上了对方的“灵魂”,尚未谋面之前首先成为了“灵魂伴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美的判断逐渐脱离了肤浅的“外貌”范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愿意关注一个躯体之内装的是个什么样的“灵魂”。道理有时候懂得迟了,不同的人会做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造成一个不一样的你。
可是,为了爱,你真的有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吗?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9917.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