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7-09-07 10:07阅读: 次
一百年前的一位女人
——电影《走出非洲》影评观后感
她是如此地渴望爱情,与其说渴望爱情,毋宁说渴望幸福。尽管她是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嫁给伯利森的,尽管她刚到肯尼亚才一个小时就匆匆举办了婚礼,尽管他是她情人的哥哥。
女人都是这样的吧,一旦步入围城,就渴望心手相牵,天荒地老。
所以,尽管新婚第二天伯利森就不辞而别、悠游自在地打猎去了,但当久晴的天空终于落下纷纷的雨滴,她的欣喜溢于言表,她在雨中在他必经的路上候着他,几乎是恳切地对他说“我要你回家!”。
所以,她甜蜜地欲言又止,斟酌着语句试探着伯利森的心意,跟他谈起了孩子的事儿。
所以,当伯利森要上战场,而为了挽留他,她不顾自尊地脱口而出“我没想到会如此喜欢你”。
所以,她深入非洲的蛮荒地带,艰难跋涉,风餐露宿,路遇土著,与野狮搏斗,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德拉米,为部队为她思念的人送去了军需品。每次,当我看到她蓬乱着头发,满面风尘,衣衫破旧地骑着马,在那些男人、在那些土著、在那些战士们讶异的目光中缓缓抵达营地时,我都感动得泪水盈眶。
在这段婚姻中,她真的把自己当做妻子,渴望一个称职的丈夫。而伯利森呢?正象她异想天开地提出跟他结婚、甚至幻想他们可能会白头偕老时他的回答一样,“你不觉得这太浪漫了吗?”,他是现实又清醒的,看在钱的份上娶了她,给了她男爵夫人的头衔,仅此而已,他依旧四处狩猎,风流成性,把种植园甩手丢给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丈夫。
她是如此勇敢,我真的很想用另一个熠熠闪光的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品质,但无奈词穷,好在用了这个看似平常的词之后,她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个词不平凡的内涵。
她应该是优雅地享受生活的资产阶级大小姐,这一点从她带到非洲那成箱的瓷器和水晶就可以看出,可她却千里迢迢、不远万里地从遥远的丹麦奔赴非洲肯尼亚这个异国他乡,当她孤身一人踏上旅途之时,她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举动浪漫之极、勇敢之极?要知道,这是在1913年,百年之前。
影片开头,有一个苍老的女性画外音缓缓地说道:在非洲的能岗岭山脚下我曾有座农场,是的,那是她的农场,从她一踏上农场的土地开始,就有人不断地告诉她,从来没有人在这么高的地方种植过咖啡,这时她血液中与身俱来的冒险因子却给了她另一个答案:我认为他们只是没试过。
在她奔赴德拉米为部队运送军需品的遥远路途中,夜宿荒原时突遇饿狮侵袭,她勇敢地挥舞着鞭子,在噼啪作响的鞭声里不停地高叫“走开!”,竟吓退了凶残的狮子,让当地土著人也钦佩不已,这让人心动的一幕我觉得应该成为银幕上的经典。
诺大的种植园有几百亩地,伯利森明确地告知她不会插手种植园事物,他就“专职狩猎”,于是,经营农场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肩上,挖水渠、除野草、与当地酋长打交道……影片在这方面描述甚少,但我想从一个生活优渥的女人转变为一个泼辣能干的农场主,这其中的过程耐人寻味,但她都勇敢地支撑过来了,承担起来了,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暗自嗟叹。
她是如此地坚强,原谅我又用了这么庸常的一个词,但真正配得上这词的又有几人?当人生中的大灾难、生命中的重击突然来袭时,又有几人能坦然承担、优雅面对?
当伯利森把梅毒传染给她,她回丹麦治愈后重返肯尼亚时,她对伯利森说:医生说她从此以后都不会有小孩了,谁都知道这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长久的沉默之后,她点起了一支烟,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电影中的她吸烟了。
即使是在新年狂欢之夜,伯利森依旧本性不改,寻花问柳,她一忍再忍之后,无法再忍,请他搬到城里去住,这个时候,她终于对这段婚姻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与希望了,幻灭之后的痛苦她用种植园的拼命工作来打发。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农场,她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付之一炬,她破产了,一无所有,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她听着莫扎特,在烛光下吃晚餐,当然吃不下,她对前来看望她的丹尼斯说:当我确定我再也撑不下去了,我再多撑片刻,这时我就知道我能承受任何事了。我知道她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失去了农场,她赢得相爱的丹尼斯,他们决定去蒙巴萨共同生活,然而厄运接踵而至,她永远等不来丹尼斯了,他的飞机在查佛坠毁,我忘不了她初听此消息时那空洞无力的眼神,我忘不了葬礼后她在肯尼亚草原上那孤单哀伤的背影,如果真有上帝的话,能否对这个女人仁慈些?
百年前应该没有奉献爱心、公益事业、慈善之类的说法吧,那么她是开了这类活动的先河了,我想这皆出自于她本性的善与教养。
她给当地土著克库由人看病,他们信任她,排着队来到她的房子前,要她给他们擦药,你如果看到排在她房子前那长长的一列队伍,你也会感动的。
她做了一个争议极大的举动,给克库由人办了一所学校,尽管克库由人的酋长对此都不太感冒,只答应让年龄幼小的孩子入学,她这样反驳那些有异议的人,“故事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吗?”,“你要他们维持无知吗?”。
她的种植园被大火焚毁之后,她将离开肯尼亚回到丹麦,她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为克库由人争取一块可以栖息的地,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普遍的官方回复是,这属于英国皇家的土地,你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为此她找遍了所有当权者,甚至跪在新任总督面前恳求他,她恳切地说:这地是他们的,我们夺去了,而现在他们无处可去。这是胸怀怎样博大的一个女人,在她自己“已经够多麻烦”的情况下,别忘了,那时非洲还处于殖民地时期。
还是来谈一谈她在肯尼亚令人着迷的生活吧。广袤的肯尼亚美不胜收,据说在草原上可直接眺望海明威所描写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那美丽的热带风光令人心醉不已,成群的斑马、野牛、大象、甚至河马,自由自在地奔驰、散步、追逐,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他们骑马、打猎、夜营,甚至给野猴听莫扎特。丹尼斯当时的工作是狩猎旅行,相当于现在的导游吧,而国内是近几年亦或是近几十年才兴起去非洲去肯尼亚旅游的吧?
甚至她还体验过翱翔蓝天、俯瞰大地的飞行乐趣,她称之为“从上帝的眼光来看这世界”,这是丹尼斯送给她的令她终身难忘的礼物,那些从空中航拍的美丽景色,是这部影片最令人心醉神迷的片段。那时,他们刚开始拥有汽车。
她是凯伦·丹森,电影《走出非洲》女主角,她1913年来到非洲肯尼亚,距今一百多年了,由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这应该是斯特里普最美好的年华里主演的影片之一,电影中的她双颊娇媚,眼神明亮。
影片是根据伊萨克·迪内森自传改编的,我看过这位丹麦女子的照片,比斯特里普美丽、优雅、贵族,她在非洲生活了十七年,据说她的经历比电影中描述的还要坎坷曲折。
当我逐字逐句写下对这个女子的理解与认知时,我恨自己笔力稚拙,只能做如此简单的勾勒,而电影远比我这篇小文章意味隽永,内涵深刻。
看过《走出非洲》后,我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百年前的一位女子,一百多年前,1913年,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年份,在我看来都近乎古代了,然而我在她的故事里、她的身上却丝毫没有感到隔阂,没有隔绝着时代的疏远之感,她所经历的一切,她的情感,她的胸襟,我都有着深深的理解与共鸣,我能说这个百年前的女子她的思想及作派都是现代的吗?甚至我这个现代人都远远没有达到她的高度、广度及深度,她是如此地明敏温暖又刚毅坚韧,我钦慕她且艳羡她。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937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