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6-05-13 10:13阅读: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影评观后感

    人类进化之初,荒野是什么?是行走的路,游乐的场,茹毛饮血的餐桌,也是起居的广厦,酣睡的床……
    多少年来,人类用高于万物的智慧,将最原始的物质,经千变万化的公式组合成无法想象的材质,筑起优越王国。锦衣玉食之后,精力充裕下的衍生,有争斗、谎言、权谋……一袭文明的外衣,包藏无限贪欲,而永无止境的攫取,弃荒野于满目疮痍,于身之彼岸、心之彼岸……
    彼岸有崇高,有真相,有生之厌倦后的回归和休憩。只是,褪尽动物天性的人类,滋长的另类凶猛,势必倚仗强大的物质后盾,如克里斯托弗的弃绝后盾进入荒野,动物依然凶猛,动物却不是他——于人类,于荒野,他都很纤弱,这便是悲剧所在。

    一、敏于感受,理想者更脆弱
    也许世事经历得少吧,年少的孩子,常有一种过度的担忧,成人世界里轻微的不和谐,会被放大。你哪里知道大人的伎俩——口角生得多了,是口水;所谓的大打出手,第一次轻易过关,以后就是家常便饭;无谓的吵吵闹闹,可能只是心理战的表象……交恶背后,焉知不是浓厚爱意,被日日的雷同磨去了新鲜,上演着自己都已麻木的轻薄?而深处的一张网却牢不可破,你何须操心?大人们罔顾孩子的感受,实在不该。虽然,时间会证明一段情比金坚的关系,但孩子却在厌倦中,丧失了耐心……
    这是孩子的脆弱。
    克里斯托弗所难以忍受的不幸,比起众多家庭的支离破碎、伤痛病逝,真的很平常。当然,不能低估细小折磨日积月累的力量,也不能臆测我们以为的细小对不同生命体可能意味的巨大。
    写这篇文章之前,听到一种说法:乐于并敢于冒险的人,身体里有一种特别的基因,异于常人。克里斯托弗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准备充足的装备去冒险,也没有定下归期。
    但他同样是特别的,至少,他是少数活得太过理想的人。
    看过一部电影,那个躺在手术台上的人,与普通人一样被麻醉,却痛感依然,一样的刀锋,他呻吟、尖叫,却无法出声……

    二、荒野,心灵的救赎之地
    进入荒野——喜欢这个片名。
    身体深入的过程,心,一直在路人的爱里穿行:朋友般的、父母般的、恋人般的……
    这部电影是第二遍看了。多少年前的第一遍,细节早已模糊,震撼的感觉却一直在。看的过程中曾经绝望地想:“爱,是天边美丽的云朵,漂浮,却不属于他……” 看到最后,他父亲跌坐在公路中央,又想:“爱一直在,他自己选择了孤独……”
    那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抚着克里斯托弗的下巴问:“你母亲知道你在哪里吗?”
    这个敏于感受的人,死去时,一定眷恋着那只母亲般温暖的手……
    他怀疑的、寻找的,一直都在。
    他的天真和幼稚是不言而喻的:行走荒野,他想过爱他的父母、妹妹的负疚和痛苦吗?他想过完成高等教育的成人,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吗?
    所有的远行都是逃避。如果他的荒野之行,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段体验,则另当别论,但他的初衷不是这样,而他实际的后果,也造成了逃避之后的永不回归。
    荒野,克里斯托弗的理想国度,有着他想象中文明世界没有的纯净,他赋予它乌托邦式的美好,而最终,因为误食有毒植物,因为洪水阻断退路,因为断绝与人类的联系,在极度饥饿与孤独中,他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不必怀疑,在他内心,已经找回了迷失的自己。
    荒野,这丰富又贫瘠的双重象征,他在进入,也在走出。
    它褪尽生的虚饰、躯壳,裸露生之为生的内核——那么小,又那么大;那么少,又那么多。
    他早早死去,但他已经活过了“一生”。

    三、逃避与寻找,都该朝向内心
    现实不完美,荒野也不完美。
    人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而社会与自然,从来不能简单地绝然割裂。几千年的文明史,请问,哪里还有人类不曾染指的净地?你找到的蛮荒和纯净,你自己已经被文明侵蚀殆尽了,凭借一己之力,又如何回归野性、驾驭生命?
    让克里斯托弗具有先驱的意义吧!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纯净和理想之地,除了心灵。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775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