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6-02-01 11:58阅读:
《末代皇帝》影评观后感

   《末代皇帝》是一部法国人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拍的中国帝王传记,于1987年上映。和中国历代帝王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从始至终是一部悲剧,一个王朝的没落消亡,一个帝王的身不由己,一个作为君王人的悲剧。
门的意象
影片采用回忆式铺开情节。1950年,作为战犯的末代皇帝溥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接受审判。深谙自己走投无路的他在卫生间里割腕自杀,被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拼命擂门。“开门,开门。”相似的话语,不同的情境,唤起了溥仪囚犯式的一生记忆。
1908年的那个夜晚,同样的擂门声响在了醇亲王府载沣的家里。还只有3岁的溥仪就被慈禧太后的一纸懿旨接到了已是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嘎吱一声”,打开了仪鸾殿的大门,也打开了溥仪入宫为帝的大门。在烟雾缭绕的大殿内,见到了似妖似人的老佛爷,小小年纪的溥仪与这个掌控了几个皇帝命运的厉害老太婆进行着似懂非懂的对话。慈禧去世,溥仪继位。
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历史也将随着这位叱咤风云的老太婆离世,划上沧桑的句号。被强制性地轰开国门,到无可奈何地退位撤国,这扇大门,让溥仪不得不迈进去,这扇大门,让中国再也不能严防死守,这扇大门架起了个人命运和王朝悲剧的桥梁。
                  帝王教养VS最没教养
溥仪的入宫说是要接受帝王的教养,可实际上并没有在他身上看出一些帝王的教养来。相反,一些小孩子的坏毛病倒是惯养滋长。不知道从谁那里他习得了“身为皇上的自负和自大”。10岁时,母亲带着他的弟弟进宫见他,瞧他那样子,背对着母亲的轿子,对他弟弟的叩首参拜置之不理,甚至从其身上跨过,对母亲的叩安也是官方版本,少了亲情的别离叙旧。这或许不能怪他,要怪只能怪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它需要的只是一个机械的刻板的活人称号的“皇帝”,而并非一个知书达理,人情练达,政治谋略样样精通的“贤明君主”。
“皇帝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是他从小一直被灌输到大的。百姓不能直视皇帝,寻常人不能穿黄色衣服,皇帝不能离婚等等,都是养在深宫根深蒂固在他的脑海里。好一个为维护皇帝尊严的10岁小孩,只可惜,生不逢时,亦或说时代已经不允许。
不知道他的太傅有没有教过他如何为君为人?不知道他接没接受过中国帝王文化熏陶和历练?历史上的帝王,他们的孩童时期要么是浸染在经史伟略,治国之策中,要么是大量阅读,旁征博引,以彰显非凡才能。在他的身上,看不出身为帝王的霸气和才能。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挣扎。
他的自负自大一直伴随着他被捕入狱。
                至高无上VS笼中之鸟
一直坚信“皇帝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美好信念,溥仪却在实际的生活里遭遇“任何人都可以做什么,只有他不行”的不幸待遇。
古往今来的帝王的确是九五之尊,拥有着无上的荣誉和权力,历代都如此,封建王朝的这种等级制度已入骨入血地铭记在每一位人身上,也难怪宫廷里的太监们如此服务于小皇帝溥仪。
可是“皇帝连家都不能回”,3岁的溥仪不习惯离开母亲,时时刻刻惦念着醇亲王府的家,想着回到母亲身边,可是“一朝踏进金銮殿,终生懊悔致死”,有家不能回,老老实实在皇宫里待着。10岁的溥仪不想离开阿嬷,可是阿嬷被遣送出宫,由不得皇帝做主和挽留,看着阿嬷的轿子渐渐远离在自己的视线里,溥仪那声声泪下的呼唤岂止令人心酸,至此,他又少了一个亲人,少了一份精神寄托。17岁的溥仪,得知亲生母亲因吸食鸦片而亡,心痛且冷漠,心痛的是母亲已故,冷漠的是母亲因吸食鸦片而死,对鸦片的憎恨又进一步。骑着师傅给他的脚踏车想回家一趟,可是宫门再次无情地关上。任何人都可以从这扇宫门里进进出出,唯独他溥仪不行。伤心欲绝愤怒不已的他攀爬屋檐以期离开这个关押他17年的大牢,可是又怎么能跳得出呢?他的身体不属于他,他的思想受到禁锢,他的一切都像是一场戏。所谓的至高无上,只是生活上享受一些优渥的待遇,和外面的平民百姓比起来不愁吃不愁穿罢了,实际的生活则是一个囚徒,一个被关在比较大院子里有着高高宫墙挡视线有着沉沉大门挡道的孤独囚徒。
“皇帝是这个宫里最孤独的孩子”。溥仪的英格兰老师Johnston感受着他的一切之后,发自肺腑无奈地感叹道。作为正常孩子的血性和欲望被这个深宫大院一点点地蚕食掉,掠夺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扭曲了的末代皇帝。“皇宫里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一个男人。”慈禧太后临终前和溥仪诉说着皇宫的残酷和帝王的至高无上。可是很遗憾的是,最后的皇宫,除了身体被阉割过的太监,还有一位精神被阉割过的帝王——溥仪。
他渴望自由,有过梦想,希望能去英国留学,成为牛津大学的学生,希望能娶自己心仪的女孩文秀为皇后。可是正如他的命中注定要当末代的皇帝一样,这些美好的梦想只能是梦想——牛津大学此生无缘去,淑妃文秀最后与他离婚。至高无上的皇帝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不能获得,更不要提把握自己的命运了。
目睹着溥仪作为笼中鸟的无奈和无力,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的现实,为他后来成为傀儡皇帝多少有些谅解。
                时代前进VS因循守旧
一方庭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幼小溥仪的安稳成长。当外面风风雨雨革命不断时,这个深宫大院还算有表面的安静祥和。溥仪历经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的动荡时局,前两次虽然让清王朝结束,废除旧帝,但他还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皇宫里,和军阀共享一个紫禁城,一堵墙隔开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两个皇帝。1924年,军阀冯玉祥将自得其乐的溥仪赶出紫禁城,拥有一定程度自由的溥仪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帝王权力对他的毒害,他选择了携家带口去天津,而并非英国剑桥。
到达天津的他迷失在灯红酒绿中,成为花花公子。将花销都用在买奢侈品上,家国天下都成为他前半生的梦。这时候的他,纯粹的一个富贵人家的不争气少爷,没有复辟王朝的枷锁,醉生梦死的生活。
1927年,日本人找到他,开始利用他作为中国最后皇帝的思想控制他,企图侵略霸占中国。在溥仪的身上已经深深地烙下了帝王的印痕,现在有机会给他重整旗鼓,重登王位,重回万人敬仰的皇帝,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他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号称“康德皇帝”,成为日本在华统治肆无忌惮的抓手。也正是此,让他的政治生涯堕入深渊,满身污渍,成为臭名昭著的卖国贼,汉奸。
如果不是权力作祟,如果不是沉迷于权力的泥沼,如果还能保持最初的初心,远赴英国求学,那么末代皇帝的命运将被改写。可惜,溥仪的这种心理,是所有当过帝王的人的正常心理,他们的身上背负着王朝复辟的沉重,帝王事业的延续,说白了,溥仪终归不是贤人哲人,而是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末代皇帝。王朝的荼毒,帝王的虚幻在那里!他的因循守旧于所有帝王而言正常,但是外界时代在变革,轰轰烈烈的革命在进行,共军,国军,日军多方面力量在较量,混乱的时代谁都想称王称霸,混乱的时代,溥仪复辟王朝,当回皇帝正常。
那么错在谁?错在最初,错在命中注定,把一个本该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毁了。
               新时代女性VS宫廷老太妃
让人比较欣慰的是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新鲜力量的诞生——觉醒者文秀。她和皇后婉容同时成为溥仪的妻子,婉容为正统,她为妃子。他们两个同样围绕溥仪转,只不过随着时代变革,随着溥仪被日本人利用,淑妃文秀越来越不喜欢溥仪,越来越想独立,越来越想离开这个禁锢溥仪也禁锢她的樊笼。终于在天津的公馆里,文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溥仪离婚。自负的溥仪不允许自己被离婚,“皇帝是不能离婚的”成为溥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文秀的离开。在一个大雨淋漓的清晨,文秀写好辞别信离开了公馆,离开了封建王朝,离开了旧社会,勇敢地跑进雨中。追出的仆人试图递给她雨伞,她发现自己已不再需要“伞”——溥仪的庇护,抬起头,昂起胸,面对风雨交加,大步奔跑起来。冲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雨中的文秀,和易卜生笔下的《出走的娜拉》相似,告别家庭的束缚,不再做一个丈夫的玩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她们身上有着旧时代女性所没有的果敢和坚定,勇气和魄力。她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
相比文秀的觉醒,婉容则没有这么幸运。她虽然收获了溥仪的爱情,但溥仪一心痴迷在傀儡政权上,忽略了她时,对爱情渴望的她心里空虚的让鸦片来排解,与溥仪的司机有染,等等行为作践了自己。生下孩子后,孩子被日本人弄死,婉容也跟着疯了,被日本人遣送走。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皇后,因为爱情和情欲,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她作为溥仪之妻的悲哀可见一斑,正如她所说的为什么文秀可以离婚离开,而她不能?区别就在于觉醒与未觉醒之间。她作为政治牺牲品,被摧残成形容枯槁的疯老太婆子,实在可怜、可悲、可叹。
影片里还有一位侧面描写的女人——川岛芳子,溥仪的表妹,作为战争的牺牲品,小时候的她便被送往日本训练成间谍,她原本也应该成为新生力量的,只可惜服务对象弄错了,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
和这些棱角分明的美女小鲜肉们进行PK的是溥仪背后的一大堆先王太妃。他们个个年老色衰,但胭脂涂粉浓抹,虽然清晰可见他们的嘴脸,但守旧思想无外乎一个——守住正统的清宫礼仪,不能接受戴眼镜的皇帝,不准给皇帝自己选妻子......镜头对准她们时,苍白的脸上,给人窒息感。这些宫廷老太妃,早就该随着王朝覆灭而消失。但她们没有!
可见,制度,思想一旦形成,消灭很难。
影片还采用进行时的审判,镜头一忽儿回忆,一会儿当下的审判,将剧情很好地连贯在一起。作为皇帝的溥仪是不幸的,未有大业可图,却落得个汉奸下场;作为囚犯的溥仪是幸运的,在狱中遇到好心的所长,指点迷津,点化心灵。1959年,由于溥仪表现出色,释放出狱,回到北京过起正常的老百姓生活。1967年,去世。
163分钟的长篇巨制,把一个帝王的成长、发展、没落浓缩进去。作为外国人拍的中国帝王故事,真的很不错。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溥仪的一生,塑造了作为末代皇帝的“一个人”的故事。未观影之前,对溥仪只是星点了解,看过之后,也为这个人物的悲剧略感同情。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垃圾文字,所说所想幼稚可笑。可还是厚着脸皮敲下来,只是为自己光明正大地看电影找堂而皇之的理由,给自己一个交代。

                                        2016年1月31日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702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