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伊甸湖》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5-11-17 12:14阅读:
《伊甸湖》影评观后感

《伊甸湖》的恐怖,不仅仅在于它有一个“政治不正确”的结局,还在于你会发现,任何人陷入到那样的一个处境后,除了选择忍气吞声,都是无法全身而退,当个体遭遇集体,个体的利益几乎是必然要成为牺牲品的,也就是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但是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一道理的合理性。
年轻的情侣珍妮和史蒂夫打算在伊甸湖度过一个浪漫的周末,但却屡遭一群当地少年的打扰,年轻气盛的史蒂夫决定反击,一场噩梦即将开场。少年们展开了一场以他们为猎物的猎杀游戏,经过一番追捕屠戮和反击,死里逃生的珍妮终于逃到镇上向居民们寻求帮助,却想不到这不过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本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迈克尔哈内尔的《趣味游戏》,一部当年让无数人反胃恶心的邪恶影片,同样是恶意对善意毫无理由的屠戮,同样是最终恶的大获全胜,不同之处在于,《趣味游戏》中的两个精神病患者在本片中被置换成了一群尚未成年的少年,增加了影片给人带来的不适感。另一部可以参照的影片是西恩迈德斯的《这就是英格兰》,深入分析了英国的“少年流氓”团伙“光头党”的成因和发展,说的也是内部矛盾被群体激化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伊甸湖》里的下垂眼男孩就是《英格兰》的主角,最后那个照镜子的坏胚子在《英格兰》里亦有邪恶演出。
对于伊甸湖发生的悲剧,在影片的一开始便有诸多细节稍稍透露。比如在伊甸湖的路上,当地的广播里说:“下午好,你一直在谈无力的家长,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孩子的行为…布莱尔增加给家长的扶助,甚至签订合同,让家长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这是你的问题,你来解决…没有学校支持,难以做到…不愿学校…局面很难扭转…孩子们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伊甸湖的入口处设立了栅栏,斯蒂夫发问:“他们害怕谁?”然后又自问自答:“每个人。”当情侣的车驶入丛林深处的时候,车载的GPS出现了提醒:“有机会就掉头。”当然他们没有掉头。
每一部恐怖片都需要一个脑残的主角,法叔就成了倒霉催的牺牲品,既无聪明头脑,也不身怀绝技,还偏偏要耍浪漫趁威风,自己嗝屁不说还连累的女友。片中有好几次可以息事宁人的机会(这是唯一的选择),他却都选择了意气用事结果遭到灭顶之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想这影片除了展现了恶之循环所造成的恶果,还提供了一个行为范本,那就是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男主角做了什么,你就千万别做什么。
群体的力量是可怕的,一群人畜无害的普通人之中只要出现了一个坏胚子,很快就会爆发出骇人的负面能量。从诸多的以校园欺凌事件为题材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实真正坏心眼的,往往就是那么两三个人(参照《Life》),剩下的人,与其说是屈服于领头者的淫威,不如说成是顺从了自己的软弱。小到个人团体,大到家国社会都逃不出这个规律,《告白》中甚至还有一个积分表,谁的欺凌积分排位靠后,谁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
在《伊甸湖》里,并不是所有的少年都以干这种丧失人性的勾当为乐,但是你不干,你退出,下场就是被烧成一堆灰,面对这样一种压倒性的权利,又有几个人用勇气再站出来说“不”?讽刺的是,珍妮在影片中杀掉的两个孩子都不属于“权利核心”阶层,但往往都是这样一种被利用了软弱的人会牺牲在“起义”的最前线,而真正的恶人,他们则在安全的“卧室”里炫耀起来自“敌人”的“战利品”。
最后我们知道,造成孩子邪恶的罪魁祸首是不称职的父母,而利用了母亲们软弱的,是她们嫁的那一群混蛋的男人。男人,似乎才是导演控诉的对象?
其实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导演利用一种“发条橙”式的直面惨剧的方式,试图唤起观众对这类罪恶的反感和厌恶,但就像《趣味游戏》里那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你在看什么?你为什么要看?”,这种电影式的纵容似乎并不奏效,所以尽管《伊甸湖》给了我好几个今年观影之“最”的体验,但我还是给了它3星的评价。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64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