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初步举证》观后感影评:对照组视角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4-09 12:42阅读:
《初步举证》观后感影评:对照组视角


在朋友的要求下,去电影院看了评分颇高的《初步举证》,去之前先大概看了看网上评论,观看过程并没有预期地激动,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学习经历让我大概可以提前对剧情踩点儿。朋友还要求观看后来一场讨论,让我觉得有必要将一些想法用文字先记录下来。我拆解这部电影的视角就是从女主自身、以这场性侵的发生为转折点,形成的对照组(下文简化成“前半程”、“后半程”)。



前半程中,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拼凑出女主的成长经历,她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里凭借自己的努力到名校学习法律,“弥合”了和那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某种程度上说,实现了“阶层跨越”,这个问题在后半程也会得到一个对照。她信仰法律,相信“法律下的真相”,处理案件时不评价任何一方,推崇这个系统会得出合理的结论,也是基于此,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深感自豪。


1


进入法庭的对照

从女主遭到性侵并到警察局报警的那一天开始,直到782天之后,她的案件才正式开庭。这一次,她不是以辩护律师的身份走进法院、进入法庭,而是受害人。于是她就失去了以往的特殊待遇,也没有速通卡,要将所有的随身物品放到机器上安检,自己也要脱鞋接受检查,一切都很繁琐、让人烦躁。而在前半程呢?当她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辩护律师,身着律师袍、头戴假发,仿佛已经与这个世俗的世界隔绝,可以快速的从法院进出、换装,那时的她连语速都很快,觉得司法程序是多么的人性化,是这世界上恐怕最科学的系统。哪怕她深谙这里的规则、熟悉这里的一切,当身份转变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的焦虑、恐惧、无助,特别是,她面对对方强大的法律团队,是让她这样法庭上的常胜将军都惧怕的专业团队,其实这里暗含了前面提到的“阶层跨越”的水分。


2

交叉质证的对照

案件的核心是如何证明女主的“不同意”,交叉质证环节和侵犯发生当晚女主的慌张与崩溃是整场电影中最撕裂的两个部分。一个因这场侵犯身心俱损的受害人,却要在交叉质证环节被反复的追问遭受侵害的过程与细节,更别说其中一方的提问还是建立在满满的质疑与不信任的前提下的。双方是什么关系?是同事,且发生过关系。当晚是怎么在一起的?是一起吃饭后带回家的。是自己脱的衣服,两人喝了很多酒,呕吐后还是由这位男士抱回卧室的。没有大声的呼喊与动作的反抗,因为双手都被按住了,甚至还要在法庭上复原这个动作来证明。这一连串的故事重现让身为律师的女主自己都觉得是走到了死角,很难证明自己的“不同意”。联想到前半程女主讲述自己非常骄傲的质证片段,可以对这个部分有更深的体会。其实在做刑辩律师期间,女主接了不少性侵的案件,她自己和同事说,如果一个案件成功了,那么类似的案件就会慕名而来,她是“来者不拒的”。她还还原过一个对性侵案件中原告的询问,其实是同样的规则、同样的套路,但是那个时候,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包括另一个案件中,她对一位警察的质证,是充分运用了法律规则和质证技术的范例。这是一组非常强烈的对照,当她曾经深深推崇并信任的系统反过来让她无法自救的时候,她和观众的内心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3

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的对照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布的观后感写道:“它并没有带给我想象中应有的愤怒和震撼度,也无法产生制度和文化共鸣。……当然,不是说《初步举证》揭示的问题不够好,而是它太精英了,主角是一个毕业于剑桥法学院,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成长起来并在顶级律所工作的辩护律师(联想英剧silk),她的人格和生活经验离普通人太遥远,但也许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揭示出,就算是种种条件都比绝大多数人优越的女性在人类社会制度中也仍处于绝望的位置。”剧本赋予女主一个优秀刑辩律师的身份,并且对类似案例有经验,会让观众期待她如何在受到侵犯后自救。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拥有法律资源、工作中“杀伐果断”的律师,在遭受侵犯后的慌张无措、崩溃,在雨夜去警察局报案,甚至无法平静的描述完案情,直到被告知要检查身体才意识到自己恐怕已经因为洗澡而破坏了证据。坐在熟悉的法庭上,尽管已经具备非常强的“反侦察”能力,她还是会被问到舌头打结、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她和观众都会强烈地感受到,所谓的论证“不同意”的要素是多么的荒谬!这样的反差也让我们意识到如果只是一个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普通人,遭受到这样的侵害时会更加无助,恐怕连报案的勇气都没有。以及,如果一位女性律师都要等到受到“切肤之痛”才会觉醒,才能够反思系统的失灵,那么,我们要等多久才能够期待改变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照组给我的刺激,我有两点强烈的感受:一是法律绝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专业人士完全局外的“指手画脚”,虽然这部电影是现场脱口秀的“自说自话”呈现的,演员表演非常精彩,但女主推崇的法律系统不能是法律人的自说自话,这一点上与性别无关。电影中的对照组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们,当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时,如果只有冷冰冰的规则和技术,后果是很可怕的。就好像在《使女的故事》小说的最后,作者附了一个“第十二届基列研究专题研讨会”的会议记录,当与会专家对那些令人发指的“史料”进行冷静的剖析,甚至不乏打趣、讽刺,我不知道究竟是“使女的故事”更可怕,还是这样的一场研讨会更让人不寒而栗。

第二点感受与性别有关,就是这个“不同意”到底该如何界定。电影的最后,女主的台词已经揭示的非常清楚,“不同意”的证明规则和要素都是从男性逻辑出发的,所以,他们总要在“完美受害者”面前才可能认栽。我又想起了凌叔华的一篇短篇《吃茶》,讲了一位大家闺秀芳影和朋友淑贞留洋回来的哥哥吃茶的故事,因为淑贞的哥哥扶她上下车、帮忙提手袋,并在聊天中留心听、回应好,就误会了对方有意思,茶饭不思,结果一个星期后却收到了对方的结婚请帖。和淑贞聊天时听到的这一段更是给了极大的打击:“好笑得很,中国人吃饱了饭便想到婚嫁的事。自从我哥哥回国后就有许多人请茶请饭,有一天黄家——就是石坊桥的黄家——请哥哥到来今雨轩吃饭,我也去了。他们的二小姐——跛了一只脚的,你大约亦看见过,坐着倒看不出,走起来,才觉出。她在园里走动时上山下山、过桥或是开门,我哥哥就搀扶她,她手里拿的东西,哥哥也替她拿着。这不打紧,黄家忽然托人示意,叫哥哥去求婚。……我哥哥知道了又是生气,又是好笑,他说男子服侍女子,是外国最平常的规矩。芳影姐姐,你说好笑不好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当双方的见识不在一个层面时,就会容易想入非非,闹笑话。回到电影中的话题,正是长期以来,男性的视角和规则长期替代了女性的,才造成了女性屡受伤害且无法自救的困境,甚至在很多时候,女性会在质疑中怀疑、推翻自己的感受,产生不该有的羞耻感、放弃自救。在类似的问题上,人们过多的将精力用在如何“教育”女性,却忽视了男性更需要学习,才能期待两性的见识在一个层面上。埃莱娜·费兰特在访谈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再合适不过——“我认为男性对于女性想象力的殖民,这本身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假如我们展现自己的不同,这会体现我们的力量。我们非常熟悉男性的象征世界,但他们对于我们的象征世界一无所知,尤其是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冲突之下重建的文学世界。再加上,他们一点好奇心也没有,只有我们依照他们的方式去看待他们,看待我们自己时,他们才会承认我们。”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3119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