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提喻,纽约》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5-19 09:11阅读:
《提喻,纽约》影评观后感



一切从一个秋天开始......秋天的气息、城市的早秋街头、人声、咖啡、书籍、哲学、戏剧,这是《提喻,纽约》片头的场景,这些字眼,也好像是我自己过去的总结和回忆。

这个开场,有一种珍贵而美好的氛围,它是一个先扬后抑的开场,预示着后面悲剧般的剧情,宿命式的结尾。

是初夏,耳里听到这些曲子,却仿佛身处秋季,闻到了秋天的气息。秋天,代表着步入终章,步入老年,步入衰慢。

片中电台念着:

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凯顿听着电台里的诵读,双腿垂在床边晃着,神色像个没睡醒的孩子,撑着床栏的疲惫双肩承受不住生活的重量,而对即将要面对的一切,却惘然不知,毫无准备。  

好像这个画面,就奠定了凯顿的基调,他是一个等待着的人,等待着一次好运,等待着厄运不会太糟糕,他活着,又没活着,在现实中是出神的状态。影片开头一组记录时间的蒙太奇镜头,好似一天,却是一年,这是对凯顿生活的提喻。他总在妻子多次呼喊他的名字中才被唤醒。

与在现实生活中的迟钝麻木相对照的,是他极度敏感的内心世界与丰富的幻想。他的现实和他的思想,像设置了一个步差器,永远不一致。这导致他错失母亲的爱、妻子的信赖,错失对女儿的养育。之后,再用那颗敏感的心去追悔,去咀嚼,去隐秘地享受这痛苦。

现实中的确有各种恶心和糟糕的际遇,而凯顿是个温柔软弱敏感的人。凯顿是所有人,所有生活在纽约城的高高低低的人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

可是,这样的沉沦,有用吗。

没人会不喜欢自荐当导演的清洁女工艾伦(注意,这里突出了她再普通不过的职业,指向一种生活实践,后文再提)。

她朴素而坚毅的嘴角,布满抚慰人心的皱纹。坦然的眼神,写满命运对她的折磨。她指导的牧师在墓地倾吐心声的那场戏,想必已震慑了所有剧里剧外的观众。

在凯顿的耳麦中导戏,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在试着安抚凯顿那痛苦而蒙昧的心灵,让它降服,让它接受人之为人,时间之为时间,心之为心之本来。

暴动声四起,楼房坍塌,影射凯顿内心防御和执念的坍塌。最后,凯顿听着耳麦里的“die”,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闭眼那一刻,他似乎是安详的。


雾非雾,尘非尘,那是尘世中的一瞬,巨大的纽约城布景隐没于雾霭中。


i)  有一样东西,你放在了那儿,然后十天,一个月,一年,十年,你忘了,日子就这么过去了,它还在那里,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但布上了厚厚一层灰。

你无限神伤。

痛惜,追寻,挽回,试图努力拼接,却拼接不出回忆中那个东西、曾经带给你最初滋味的原貌,你知道在这层斑驳的墙纸后面,还有一层更古老的图画,在那层图画之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图像,你试图剥离,层层挖掘,却只是徒劳。

............

ii)  时间和空间,是人的先验感知,康德把它定义为一种理性的能力,这种理性是道德的根源;在中国文化中,创造是道德的根源,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究竟,它们是一类东西,指向同一个点,这个点,说它是仁心也好,道心也好,佛法也好,上帝也好,它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只是存在着,它是创造本身,纯亦不已,不随世间事而消逝。
............
以上,从 i)到 ii)的思维扭转是很不容易的。而它的转变也会导致行为模式的变化。

在 i)中,因为无尽的向外追寻,最终指向虚无。

沉溺痛苦,把痛苦当成一种享乐,一种耗尽所有精力去哭泣、去发泄、去低到尘埃、去坠落到地面之下的意图,这就是它的全部面目。

最终那个人不得不为这片虚无黑洞的索取,祭出整个自己。

在 ii)中,指向了生活实践,比如清洁女工艾伦,她相比凯顿,能更好地胜任导演一职,或许只因为她更真实地生活过。

信任自己的本心,相信它是实存而非虚幻。

能践形,则统是天理;不能践形,则统是人欲。法体不变,世间相常住,无一法可废,只争顺理不顺理耳。无善无恶心之体,万物静观皆自得。

生活总是向我们敞开着,是否接受它的邀请,存乎于每个人的内心。

突然想到一首歌:

每一个人,

伤心了就哭泣,

饿了就要吃,

相差大不过天地,

一个一个一个人,

谁比谁美丽,

一个一个一个人,

谁比谁甜蜜,

一个一个一个人,

谁比谁容易,

又有,   

什么了不起。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831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