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喜丧》影评观后感:三声炮响,白事成喜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12-23 16:17阅读:
《喜丧》影评观后感:三声炮响,白事成喜


本文图源:电影《喜丧》

字数:5891

阅读时长:约15分钟




前言



这是一部国内屡次获奖,却鲜有人知的写实电影,全片没有专业的演员,内容却直入人心。
影片用灰暗的色调贯穿始终,就一如我们生活的这个人间一样,雾霭蒙蒙。

我想了很久,前后看了三次这部影片,心想,还是要为这部或许称不上伟大但绝对算杰出的作品写一篇文章。

几周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心里觉得实在是堵得慌,有些心塞郁闷,但也没有憋住再看一次。第二次看的时候,觉得欲哭无泪,哀叹世间人情冷暖,至死方休。昨夜,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却不禁心头一紧,下笔着文。我曾多次说过,我不是一个爱哭泣的人,我也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但在这样的剧情面前,我始终憋不住自己的那点含在眼眶里的热泪,或许有的人会说我虚伪,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在书斋里为他们哭泣,用几万块的电脑写这种文章,或许有的人会说我纸上谈兵,不够了解社会,对社会的残酷不作知晓,在这里无病呻吟。这些无妨,人本就活在议论之中,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自己,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也可以站稳自己的良知。

这本不是可笑的事情,只有自命清高的人,只有玩世不恭的人,才会看不上人间的冷暖,并以此相讥。

生死蛮荒,命如草芥,我不禁想起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和侵华八国联军谈判席上的那句名言:


图源自电视剧《走向共和》
是啊,人们从来都不害怕死亡,因为很多时候活着并不比死去快乐。
好了,不串场了,回到这部电影,有很多弹幕说这像一部纪录片,或者说很像真实的生活,而作为观众的我,确实也不曾了解农村的日子,虽有所耳闻,但当亲眼看到充满真实感的艺术作品,仍然不住动容。

我更希望这仅仅只是一部电影,在此时此刻,我不再希望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只希望这是一下警钟,能敲醒无数装睡的人。
电影故事的背景在山东枣庄。




1.





农家妇女林郭氏高龄八十六岁,儿孙满堂,鬓发花白,身子还算健朗。四儿子外出打工,多年未曾归家,渺无音讯,四儿媳便跟着其他人跑去了上海,留下了无爹无娘的四孙子。
老人住在老宅,一个人拉扯着上初中的四孙子,每天柴米油盐,帮着孙子洗衣服做饭,孙子看来并不是特别懂事,回到家后,随手将自己的校服扔给了林郭氏,奶奶没有吭一声,默默地捡起孙子的衣服,用力地清洗着。
日子看似平稳,子女们家家忙活着家家的事,互不打扰彼此,也不“烦扰”老人。老人一个人在老宅子里生活本是安静,虽是八十多岁的年龄,但还有小孙子作伴,生活多少还有些生气。
可天不遂人愿,一个清晨,刚打完水的林郭氏在老宅的门槛处绊倒了,一摔,躺在了家门口。医生说,是脑血栓,在家里静养吃药能治,子女们慌了,这一切似乎在本就不富裕的生活上雪上加霜。


此处字幕为歌曲《张三的歌》

老人的子女们聚在一起,他们怕林郭氏像村里的疯子大娘一样死在家中几日无人知晓,他们也怕自己本就只够勉强糊口的家底再担上老人的负担,或者说,他们怕自己比兄弟姐妹付出的更多——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古话在中国部分多子女家庭的方方面面都得体现,无论是分家产,还是仅仅是赡养老人。
于是全片出现了子女们最大手笔的一幕,家家两千,合资供老人去敬老院颐养天年。
可农村的敬老院并不是想说去就去的,二儿子匆匆交完了钱,却被院长通知需要等床位,换言之,只有在敬老院的既有老人去世了,才能接排队的新老人进去。终于,一大家族的人千载难逢地关心起一个老人的病情,不要怀疑,这个老人并不是林郭氏,而是住在养老院里濒死的胡老太太。
敬老院的收音机响着,放着歌谣:
“爹娘的恩情比天还大,

我的亲娘啊,你的儿女无从报答。”


2.



林郭氏自然是不愿意去的,其实不是因为敬老院的生活条件问题,在那里,敬老院的生活条件可能还比老宅子好些,但是在农村,有儿有女的人去了敬老院,子女会背上不孝的骂名,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不孝,老人都不愿意让自己的满堂子孙背负这样的指点,可是,几个子女也似乎并不像老人想的这么在意这个名声,本该温文尔雅的当教师的二儿子发话了:


“听我的,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林郭氏没有再说话。
在敬老院腾出床位前,子女们便无奈担起了轮番照料老人的重任,老人第一站来到了二儿子家,临走前,不忘叫跟着她的四孙子带上自己每日磕拜的菩萨像。
二儿媳是个有些刻薄的人,可这一次却端茶倒水,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没等多久,二儿子就开口了,问起了林郭氏老宅子的事情。

二儿子一家也有儿媳,也有子孙,想到未来的生活,二儿媳不禁打量起了自己日后的住处,于是,她想起了老人的老宅,老人无话,却问起四孙子小道的未来,那老宅子本是留给这无爹无娘的可怜孙子的。
二儿媳也没有说话,在当天夜里,老人坐在一旁,二儿媳教训起了自己的儿媳,慨叹自己不容易的生活,伺候老伺候小,到老也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林郭氏还是坐在一旁,低着头,默默无言。

一夜无话,正在给小学生上课的二儿子被叫去了警局,原来,四孙子思母心切,为了攒钱去上海找妈妈,在偷电瓶车的时候被警察抓了正着。二儿子保了人回来,二儿媳心生不悦,她把饭碗摔在林郭氏的面前,教训着四孙子:
“你去上海,你去,你去找你妈吧,你去。”


四孙子没说话,他看向奶奶,把饭碗扔在了二儿子家在大餐桌外为自己特意设立的小饭桌上,冲了出去,二儿媳无奈,又把孩子哄了回来。
日子过不下去了,林郭氏被接到了三儿子家中,这么多子女中,就数三儿子最有能耐,进了城,娶了城里老婆,在城里买了车,买了房。
临走前林郭氏让二儿子把四孙子小道送去姑姑家,并掏出了怀里老宅的钥匙,递给了二儿媳。
图片





3.





三儿媳是个城里人,爱干净,她在沙发上为老人划定了就坐的区域,并盖上长毛巾,饭桌上,给老人单独拿了碗筷。三孙女看着身边的奶奶,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她说道,奶奶,你在养老院加个床,我也陪你去养老。


三儿子怒斥了女儿的胡言乱语,说女儿最好的归宿,就是找个有钱的男人嫁了。
可三孙女并不接茬,直言道自己未来不一定结婚,这惹怒了她的母亲,三儿媳呵斥其自私。可女儿接下来的话,或许是这部电影里难得的人间清醒:


三儿媳面子上挂不住,还是那句经典老话——你小孩子懂什么?

次日,孙女给奶奶洗头,问起了当年奶奶怎么会让自己的爸爸进城,奶奶说,在家里种那二亩地能有什么出息,不如去外面看看。孙女听下了这句话,当天下午便拎着行李去了火车站,到浙江找朋友去了。

三儿媳将这一切责怪在了老人身上,老人蜷缩在地上,还是不说话。出了这样的事,三儿子家也待不下去了,三儿媳在老人面前收拾完老人用过的餐具被褥,扔进了楼下的垃圾桶,临走时,还不忘飞出老人刚脱下的拖鞋。三儿子嘴上挽留着母亲,手中慢慢地像林郭氏递去了鞋。




4.





老人兜兜转转,来到了最孝顺的二女儿家,二女儿每天起早贪黑,煎饼赚钱,二女婿开着杂货铺经营微薄,却也买了不便宜的猪耳朵来孝敬林郭氏。二女儿的儿媳和孙女让出了自己的床,老人就这样暂且安顿下来,四世同堂。

可几日后,曾孙女跑来二女儿的面前,说太奶奶的嘴歪了。
老人又中风了,并得了笑病,在情绪激动或者悲伤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地发出笑声。
祸事不单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二女儿的儿子(林郭氏的孙子)在外务工,酒后驾车,车祸身死,留给他父亲的,只有一张冰冷的死亡通知单,和公司补偿的三万块钱。
二女儿回到家中,瘫在床上,哭嚎着自己的儿子。

曾孙女拿着父亲的照片,问着,爸爸,你会回来的吧?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晚饭,二女儿抱着儿子的骨灰盒,无言哭泣,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唯有泪千行。可老人的笑病又犯了,在这个时候大笑了起来,或许是听起来在笑,又或许其实泪流满面。
这更像一种,极端痛苦下的无力反抗,对世事不公人间冷暖的泣血呜咽。
老人看着眼前的孙媳妇,看着她朴实无言的脸,脱下了自己左手的银手镯,传给了她,林郭氏对这个二十多岁守寡的不幸女子说道:
“一个人的日子不容易,你还年轻,你再找一个吧。”
图片

孙媳妇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曾孙女仍在一旁,捧着全家福,天真地问着妈妈: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一语成谶,这一走,竟是永别。





5.





时间又回到了老宅中,犯了笑病的林郭氏被搬来老宅住的二儿媳赶到了牛棚中的土房,二儿子踢碎了老人的菩萨像,他们每天在喂牛的时候,端来一碗米饭。
老人默默地对着红布包裹起来的破碎佛像祈祷:

“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敬老院的濒死的胡老太太终于死了。

敬老院的床,终于空出来了。
三声炮响。

在农村,三声白事,四声喜事。

夜,二儿子来到母亲居住的牛棚,告诉了林郭氏敬老院的消息,林郭氏说道:


老人的随口一言,二儿子并没有听出其中的意思,他婆娑着眼睛,问着母亲:
“娘,你恨我吧?”

林郭氏笑了:
“净说憨话,我儿。”
老人拿出了这几个月缝制的鞋垫,让二儿子给兄弟姐妹分了去。随后林郭氏叫来了二儿媳,摘下了右手她婆婆传给她的传家宝玉手镯,递给了二儿媳,二儿媳问着:“还是俺娘好,把传家宝给我了,娘,还有啥好的吗?”

林郭氏摇了摇头,把老人丢在老人给她的老宅牛棚的二儿媳破天荒地问道,娘,你冷吗?
送走了子女,夜深了,老人,倒出水壶里的水,给自己洗了把脸,她再次跪倒在用红布包着的破碎观音像面前,祈祷道:
“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第二天,敬老院的车子来了,打开牛棚的门,一个老人,躺在地上,没有了呼吸。
死因,喝了老鼠药。

而她的手中,还紧紧捏着那张破旧的全家福。



6.





又是三声炮响。


舞台上的歌手唱着京剧,儿子登台说道,老人年过八十,在那里,是喜丧,满堂子孙搭起了草台班子,女歌手和观众脱下了衣服扭打在了一起。掌声中,林郭氏的遗像放在台下第一排的椅子上,她笑着,她看着眼前的“喜丧”。


四孙子终于攒够了去上海的钱,在去找母亲前,他来到了奶奶生前最后居住的牛棚,捡起了地上那张破碎的全家福,并自己父母的照片一起,夹在了英语书中。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轮回,二儿媳随着岁月流逝,也上了年纪,满鬓花白,她抬起地上的竹篓,走向门外。

还是那个老宅,还是那个门槛。
二儿媳摔在了地上,她躺在那里,静静地躺着。


后话



电影戛然而止,留下的,是呆坐在手机屏幕前的我。喜丧,命如草芥,生死蛮荒,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将子女姐妹祖孙间的人情冷暖一展无遗。电影无处不在的“福”字春联似乎在暗示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阖家欢乐的向往,却也冷冷地看着这个炎凉冷酷的人间。
喜丧,是年过八十老人逝世的叫法,人们认为,活过八十岁走,是件喜事,三声炮响,草台班子,脱衣舞京剧说书样样齐全,子孙满堂,鼓掌嬉闹,唯独不见的,是泪水和哀悼。
老人自尽解脱,我们没有看到子女的哭泣和呜咽,她被推向火炉的那一刻,身边仅有的,只是两位入殓师。子女看到的仿佛不是母亲的离世,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负担的解放,他们得到的不过是老人的一盆骨灰,却换来了老人的一座老宅。
老人虽死,葬礼却风光,唢呐喧天,白纸飞扬,似乎林郭氏至死都要被子女消费,他们迎来了族里长辈的训斥,一个要饭把六个子女养大的母亲,竟服毒自杀在了破旧的牛棚之中。
破碎的观音像旁是林郭氏常常念叨的祝福:
“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子孙满堂换来的是牛棚养老,弹幕里有人说:“既然养儿防老,就不要歌颂母爱的伟大。”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精致气息溢出屏幕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在乎养育之恩,他们只在乎父母生他们,而因此为他们带来的人生苦恼。
这是自以为是到可怕的白眼狼,是那种自以为看破人间世事而玩世不恭的可笑无知者,诚然,父母在生育子女前并没有征求过子女的意见,但这并不是可以忘记人间恩情的理论基础。
民不畏死,人们害怕的从来都不是死亡本身,人们害怕的一直都是晚景凄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养多个子女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是一件能“养儿防老”的事情,先不谈子女们在分家产时的斤斤计较,摆在眼前的是赡养父母时花费的一毫一厘,因为自己多出一分钱,就仿佛是便宜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多照顾一分钟,就是吃了其他兄弟姐妹的亏。这正是如文章开头所讲,“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们不应该指责电影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具象代表,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不爱父母的白眼狼,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十恶不赦的完全利己主义者,纵使是影片中可能最令人厌恶却最终也走进婆婆轮回的二儿媳,她也依旧会在四孙子犯错后在半夜跑出去时,哄着自己的侄子回来,摸着他的头,感叹真是个“苦孩子”。
他们本没有错,他们只不过是想好好地活着,在他们眼中,体面只是一种奢求,生存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不能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们,斥责他们就是不肖子孙,众生皆苦,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本能地是追求自己的安稳,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善兼天下”,也是“仓賔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资本,亲情也是如此薄弱无力。

可纵使如此,这个世界依旧有人怀着“爱”与纯粹。林郭氏临终前掏出了自己缝制的鞋垫给自己的不肖子孙,三孙女听了奶奶要去养老院也希望去照顾奶奶,四孙子临走前来到了奶奶生前最后居住的牛棚,捡起了地上破碎的全家福,他们在堪称慢性折磨的生活中依旧维持着自己的那一份良知,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心中的“爱”与纯粹。

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就不禁反问自己,我又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呢?
我还可以找到希望,我还可以找到目的,我可以来日方长,我可以焉知非福,但希望原来也是如此的宝贵,目的原来也不是生来就有,有时来日方长并不能安慰他们,焉知非福对他们来说也太过遥远,他们的生活似乎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目的,就像在大雾弥漫的断桥上匍匐前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跌落谷底。
所以还有良知而没有沦落的他们,为自己竖起了希望,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目的,写到这里,我似乎恍然大悟。原来希望是可以自己树立起来的,目的也可以是自己寻觅得的。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脱迷茫的魔爪,但我们每个人其实又都拥有将自己拉出深渊的那根绳子。
我们不要责怪社会,人类社会五千年,自古以来,长城内外,多少凄凉,多少悲怆,我们所在的时代,生活已然是几千年来最好的时代,虽然这个社会还有问题,可能还有很多大问题,我们有人在呐喊,有人在呼吁,这说明我们没有沦落,我们依旧看得清前进的方向,我们依旧怀着对人类和社会的信心,我如此,你也如此,我们都如此。社会需要我们变革,但一味地将问题丢给制度和环境,那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做到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甚至改变一个人,都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从身边做起,尽自己所能,用自己的良知捍卫这个世界最后的底线和尊严。
喜丧,生死的边界磨平了亲情的棱角,尊严的模糊衬托出人性的幽微。良知,纯粹,爱,与希望,这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741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