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西伯利亚理发师》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8-01 10:34阅读:
《西伯利亚理发师》影评观后感:梦幻俄罗斯
  
   张昆
  
   看完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和惆怅,不由得回想起年轻时代,那个时候,我接触的外国文学和电影最多的就是俄罗斯或者苏联的,像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电影有《母亲》、《列宁在1918》、《牛虻》、《夏伯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苏联歌曲,这些共同构成了我的一个俄罗斯民族情结,觉得那是一个拥有辽阔土地的民族,他们深沉忧郁,历经苦难却总是那么富有激情,这个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国度里几代人的共同情结,至今对很多人依然还有很深的影响。
   影片的故事是这样的:1885年,年轻美貌的寡妇珍妮从美国来到俄罗斯,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她意外地认识了一名叫安德烈·托尔斯泰的俄罗斯皇家军校学生,两人随后逐渐产生爱情。珍妮从美国来的使命是勾引俄罗斯皇家军校校长拉德洛夫将军,让将军说服沙皇政府给一位在俄罗斯搞发明的美国人拨款,资助这个美国人,把其发明的一个名字叫“西伯利亚理发师”的伐木机器制造出来。年轻的安德烈因为嫉妒忿恨拉德洛夫将军和珍妮的亲昵,做了一连串得罪将军的事情,最终被陷害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珍妮去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却见安德烈的女仆已与他有几个孩子,珍妮伤心离去。又过了十年,安德烈和珍妮一夜情的成果——士兵安德罗以自己的毅力赢得无知的美国中士对他热爱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尊重。
   影片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时间跨度二十年,史诗般地展现了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社会风情,以及工业文明给这片宁静广袤的大地带来的冲击,同时还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性格和迷人的自然风光。
   安德烈和珍妮的爱情故事是影片的主线,从浪漫开始,以悲情结束,故事过程基本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导演通过起伏曲折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许多爱情以外的思想情感,在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同时,流露出对自身民族个性和传统的深深眷顾。
   安德烈不顾一切地爱上珍妮,他天真、倔强甚至做事极端。当将军拉德洛夫向珍妮求爱时(其实是用批准拨款作为交换条件),安德烈却借用将军写的求爱诗当着他们几个人的面,竟然自由发挥,直白地表达自己对珍妮的爱,当场惹怒将军,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证明自己对珍妮的忠诚,安德烈和同学决斗,险些要了性命。因为厌恶学校,安德烈执意要申请退学,任何人劝阻都没用,最后,珍妮出面劝说,他才放弃了退学的念头。后来,安德烈在台上演出《费加罗的婚礼》当中,看到台下观众席里,将军和珍妮窃窃私语,一副亲昵的样子,他不禁炉火中烧,突然,他抢过伴奏乐手的琴弓,从台上疯猛地冲下来,直扑将军,将军猝不及防被打伤,安德烈则获罪入狱。
   拉德洛夫将军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傲慢冷峻,效忠沙皇。为了惩罚安德烈(安既是他的下级,又是情敌),他可以不听珍妮的恳求,纵容舆论掩盖事实真相而使安德烈成为苦役被流放。已经戒酒的他在俄罗斯传统的谢肉节上,也许一是为了给身边的珍妮炫耀,二是被现场气氛感染,忍不住大开酒戒,醉酒后恣意疯狂、天真滑稽,令人捧腹。俄罗斯民族是个特别离不开酒的民族,他们的几乎所有电影里,都有醉汉的形象,这是一个崇尚伏特加的民族,伏特加可以让他们在寒冷中获得温暖,也可以让他们在寂寥的大地上释放忧郁、宣泄欢乐。拉德洛夫给我们展示了高傲、奔放和诙谐一面。另外,谢肉节上年轻的小伙子们在手风琴伴奏下,赤膊群殴;在冰天雪地里啃着大面包、喝着伏特加,载歌载舞,显示了俄罗斯粗犷强悍的民族性格特征。
   流放西伯利亚在沙俄是一大传统,雾霭弥漫的车站,天真单纯的身影让我们感受俄罗斯大地的乡愁。安德烈在拥挤的看不到外面的车厢里听到朋友们的歌声,自己也唱起他经常唱的那段著名的《费加罗咏叹调》,火车发动了,这一幕随着朋友们的身影隐没在雾霭中,这时,我心里涌起了难以抑制的悲悯,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对他的民族苦难流露的一种悲悯。其实,悲悯的情怀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家的共性。
   当珍妮许多年后终于来到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时,两个人却擦肩而过,望着在荒原驾着马车狂奔而去的珍妮,安德烈的脸上是怨怒、坚毅、怀旧的复杂神情,这个场景让我很酸楚。这个结局,使我联想到许多年前看过的苏联时代后期的一部电影——《两个人的车站》,最后也是女主角来到荒凉的西伯利亚寻找离散多年的情人,结果是两人相见度过了久违的激情之夜后,女的离开,男的继续在那里服苦役,女的表示回去要一直要等下去,直到男的苦役结束。两部电影的爱情故事结局可以说是一悲一喜,但是环境都放在了西伯利亚,都是男的是苦役,这使我感到了俄罗斯男人承受苦难的深沉宽广胸怀,而遥远荒寂的西伯利亚更能衬托出苦难的沉重,更能激发人们人性的回归,对苍生的爱怜以及对爱情悲凉结局的忧伤。
   宏大叙事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传统,由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流淌着复杂的爱国情感和淡淡乡愁,这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总体印象,也算是我理解的影片主题思想吧。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这种礼遇与这部电影流露的对逐渐消逝的俄罗斯传统的哀伤和缅怀情绪有着直接关系。我觉得,借助影片,导演想要表达的有很多,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叙述能概括清楚的。其实,仔细想想,怀旧也罢、无奈也罢,这些情感的纠结,面对今天的俄罗斯,也是我们的一种真实情感。
   近一百多年来,俄罗斯——苏联——俄罗斯,总是和我们的国家命运纠缠在一起,更准确的说一直在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同志加兄弟”,我们好像一直生活在这个庞大国家的巨大阴影里。到了苏联的解体前后,我们共振一般,经历了惊涛骇浪之后,彼此开始分道扬镳。可是,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影响远没有完结,就拿开头我说的那个情结来说,仅仅是喜爱的一面,其实,很多人是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近三十年,中国巨变,尽管很多来自俄罗斯或苏联(主要的)的影响很多在消失或者改变,甚至有的已经异化,但是,在许许多多方面,溯源寻根,最后我们总能看到俄罗斯的影子在里面,那是一个民族给另外一个民族留下的心灵烙印。
   也许是影片表现的东西太多,我表述的也很分散拉杂。最后,还想说点有关爱情的。在爱情面前,安德烈是个处男,他天真纯朴,不顾一切,是个直白简单的痴情汉,而珍妮十四岁时曾被诱奸,后来为了能见到安德烈,嫁给了能带她去西伯利亚的那个发明家老头。这两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一个死板保守,一个灵活开放,反映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爱情观,影片也和展现那部丑陋霸道的大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对宁静的西伯利亚原生态冲撞一样(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对撞),也含蓄地表达了不同爱情观的对撞,因为却少了宽容,结局只能是个悲剧,可见,在差异面前,宽容是多么的重要。进一步还可以隐约体会到,传统的爱情观也许只能在远离现代文明的西伯利亚才能获得完整的结局(安德烈最后和他家憨厚老实的女佣结婚育子并在西伯利亚定居)。
   我喜欢俄罗斯的执拗、风趣、深沉、天真和宽广,我茫然俄罗斯的极端、固执和带着伏特加味道的理性。珍妮在影片里的画外音有句话,她说“俄罗斯,我真的读不懂你了。”
   站在异国他乡的角度,纵观俄罗斯百年变幻,越发觉得俄罗斯这个巨人的博大深沉,单就那里发生的一场爱情故事,就能演绎出如此丰富的历史画卷和复杂的民族情感,俄罗斯的确就是梦幻一般,让我读不懂。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451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