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4-06-14 20:10阅读: 次
张艺谋又想冲击奥斯卡奖了。这次拿出的是沉甸甸的历史题材作品《金陵十三钗》,请来了刚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当男主角。
故事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本身必须承担历史真相的责任。导演在反映历史的基础上要驾驭历史,这也是很难去权衡的。这样的电影脚本拿在手里,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你要如何避免难以解释的事实,如何让这部作品的主观艺术色彩盖过它所反映的客观时代,传达的是一种精神,而非只是纪实。张艺谋显然是在过一座独木桥。左边历史的拷问,右边“主旋律”的审查线。这次张艺谋捡回了自己的老本:以对大时代的小人物的刻画,来反映时代的兴衰盛亡。
这样的刻画手法其实是中国开放之后的一个大的潮流,当集体意识被淡化,个体的命运得到重视后,电影的眼光也就与时俱进。 张艺谋就是在这样的潮流中崛起的。如今他重拾这样的手法,恰而可以避免在历史真相上面的尴尬,因为任何时代都有英雄美人,都有蝇营狗苟。人性之永恒,任何故事不过是重复往事罢了。从这个角度上看,《金陵》无疑做得很成功。
在面对战争,或是屠杀这个话题时,大部分的创作者都会想到去描写战争之残酷,所以你应该能想象到《金陵》一片中会有怎样的情节:刺杀,枪杀,强奸,以及,中国军人浴血奋战。张艺谋不停地将血腥残酷撒向荧幕,一次不爽,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风声鹤唳的时代气息却弱了许多,作为一个观众,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张艺谋掐着我的脖子,歇斯底里地吼:看!战争残酷不!侵略者坏不!人性伟大不!对,我知道,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还有其他的呢?张艺谋小心翼翼地走过了独木桥,回头却发现自己的脚步凌乱不堪。结构之整齐,故事之充实,掩盖不了背后的苍白,时代的疯狂自有其根基,而张艺谋却擅自用一个教堂,将故事里的角色分成了两类,教堂外是魔鬼,教堂内是天使。缺乏解构的结果,就是止于肤浅,一切的血腥,能表达的也只能是血腥。没有缘由的疯狂,缺乏挣扎的奉献,只能赚取纯粹的心悸和廉价的感动。
说了这么多坏话,还是说点好话:《金陵十三钗》的结局很出色。作为一名观众,我很害怕张艺谋再“血腥爆发”一次,幸好他没那么做,而是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这也恰好避免了历史性的争议问题,将自己的难处抛给了观众。从艺术上讲,这样做的效果也很好。夕阳西下,浓妆艳抹的“金陵十三钗”们如梦一般浮现,连阴霾的天空都充满了和煦的阳光,这是这部阴暗的电影的最美的祝福。
时代或安定祥和,或人心惶惶,或伏尸百万,都不过转瞬。赞歌从不响彻寰宇,而哀歌也不会连绵不绝。历史的悲剧不断上演,一幕又一幕,若为之纪念哀悼,却早已无暇。所以我们的历史也一直都是遗忘的历史,眼前的,尚且能追问,而远去的,早已抛弃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悲剧不在于具体的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理解。这是个永恒的矛盾。不去思考人性为何变得如此丑陋,永远无法消除这隔阂。日转星移后,种群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的杀戮仍然会一直存在。仇恨一直在延续。比如,你是否看到,那些怒火中烧地说要杀光小日本的青年,他们正在传递着这令人恐惧的火种。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92.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