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翠丝》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4-22 07:51阅读:
《翠丝》影评观后感


《翠丝》一出,就被誉为港版的《丹麦女孩》,但它与丹麦女孩本质的区别除了年代、地域、文化外,《丹麦女孩》中Lily与妻子Gerda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他们相互欣赏、彼此爱慕,所以才有后来Gerda一路陪伴Lily的整个濒死变性过程。Gerda之于Lily,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中Mary之于Freddie,Mary永远是Freddie心灵的港湾,无论Freddie如何的迷失,只要Mary出现,总能找回那个对音乐充满热情又自信的Freddie。而《翠丝》中,佟大雄和妻子安宜,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共鸣,先不说丈夫隐瞒妻子穿女性内衣,女性身份自我认同这一块,就兴趣、爱好、朋友、观念,无一相近。因此,也注定了佟大雄更加悲催的人物角色。

看香港电影长大,一直处于粤语文化环境中,看着香港电影的辉煌和跌宕。曾经看过一个评论,香港虽然开放,但观念上的真正open mind却没有很先进。直到《翠丝》的出现,香港才真正有了自己本土的LGBT影片。这个评论我认为很有道理,原文po这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48762/(转载“破词儿”)以前涉及同志的电影,都与搞笑、讽刺沾上边,而并不是关注这个群体的现状,更不能引起平等对待的关注。反而《翠丝》,做到了。她未必能引起大众有关“平权”的意识,这个跟电影的表现水平有关。除了黑哥姜皓文版本的变性人和打铃哥最后的化妆,不能从“舒服”的观赏性来留住观众,更不用谈美观。更是因为“前重后轻”的编剧,使得前面用力过猛,以至于电影更应该叫《翠丝的前半生》。如果《翠丝》拍续集,应该围绕一个“人”,他是任何人,他只想成为普通人这一渴求来展开。那么,所有的冲突和阻碍都会为他加分。




当我为了写评看第二次影片的时候,惊喜的发现细节的位置非常多,一些并不起眼的对白都暗含隐喻。譬如,佟大雄的女儿和丈夫的问题在前面稍有铺垫,这是我第一次观看的时候没有察觉到。妻子安宜在很多细节位置上完全表现一个典型东方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凡事征询丈夫意见,以“不要吵,回房间”等方式尝试缓解家庭矛盾,并且打死不离婚。无论是女儿的婚姻问题,还是儿子的激进吵闹,还是家庭小事的处理,全部为了衬托惠英红饰演的这一妻子角色。

佟大雄本是影片的主角,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还期待黑哥姜皓文向影帝宝座发起的冲击。这种类型片,明摆着就是用来拿奖的嘛。可是,除了棱厉的脸部特写,主角该有的大占比镜头,再也没有任何加持。与影后做对手戏最常见的状况合理地出现了,惠英红的戏一直收着,在摊牌的那一幕完全爆发,成了全片最有亮点的冲突位。然而,高下立见的演技让本应5:5的同情心顿时跑票成了8:2。所以惠英红拿了金像奖最佳女配我一点也不意外,好演技有了烘托更出彩。




佟大雄的人生因为少年时好友阿正的离去而发生扭转,好友的丈夫角色强行插入,虽然我很爱黄河,但恕我这次不能买编剧的帐。翠丝的前半生是佟大雄,佟大雄一直过得很压抑。这里运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棱角分明的姜皓文一直心不在焉的样子。在外人眼中,佟大雄一直规行矩步,家庭美满,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女人。在心理学上称这种情况叫“性别认同障碍”。他又与homosexual不同,佟大雄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他以女性的身份爱慕者少年好友阿正。可是,阿正却喜欢男性。阿正的丈夫阿邦(黄河)对变性后的翠丝充满爱慕,那么阿邦就无故被变成了biosexual。就性别认同这一块衍生出那么多信息真的有必要么?

和佟大雄一样有性别认同障碍的打令哥,可以说是佟大雄的启蒙老师。失散再聚,那种找到知音的喜悦姜皓文还是能表现出来。袁富华演的打令哥最佳男配当之无愧,比惟肖惟妙更多一点,花旦、娘娘腔、步调、手势、身姿,都让人觉得打令哥就活在袁富华的血液里。




很想花点笔墨写黄河。黄河有着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脸,上一部《霓虹心》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评论说他会挑剧本,是呀,两部都演同志,确实也很适合,男生女生都爱他。在《翠丝》里,黄河最漂亮的一幕在酒店房间,他听着音乐摇曳、翻滚直至跌倒,他泣不成声,他想念他的丈夫,在帮丈夫的骨灰落叶归根的路上一个人孤身作战。佟大雄的律师女婿把他们的困境称为故事,并且消费这个故事才能获得平反。黄河哭着说:为什么一定要出动律师、出动议员、出动记者,我们才能讨回一点点尊严。是呀,这个可是全剧最重要的对白。

又改不掉逐个演员评论的习惯,更没改掉先抑后扬的直白。一般来说,先抑后扬的影评,都不是我特别钟爱的电影。相反,在我看来电影的优点即使是1点,都能发出万丈光芒遮掩缺点。华语界的LGBT影片本来就少,《谁先爱上他的》得益于台湾平权运动的高调,电影市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open mind这方面的确比香港要先进)才能孕育出这部结构简明却能直达观众心底最柔软那部分的作品。而《翠丝》的不足在方方面面,我欣赏她的细节,但从侧面反映的是,《翠丝》的宏观把控不到位,没有拿奖作品的气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68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