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流浪地球》里盘出来的125条瑕疵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02-28 10:08阅读:
《流浪地球》里盘出来的125条瑕疵

    基本只盘叙事镜头等细节,阅读约需40分钟,可能会影响多刷观影体验。
    按影片剧情顺序:
1、海边三人,小刘启问:“风暴又是什么?”刘培强答:“木星就是一个大气球,里边全都是氢气”。对话答不对题,强行铺垫。
2、姥爷问:“氢气是什么啊?”,刘培强答:“氢气是爸爸开大火箭的燃料啊”。此时已经发明并应用了重核聚变技术,火箭为何不用重核聚变来做推力呢?后边剧情也没有给出说明。
3、刘培强给韩子昂的名牌,是进出地下城的凭证,攸关生死,上有紧急通讯码,目测铁质,无显示屏,看上去没有科技含量,极易伪造。后边刘启就找一哥伪造了这东西,减分道具。
4、开篇新闻报道中信息量极大,让人应接不暇。东方电视台播报出现错误:“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将于本月初竣工”,画面上的时间却是2058年6月30日,应修改为“下月初竣工”。还有网友发现新闻中的英文、阿拉伯文出现语法等错误。
5、播报NBC新闻时,画面中纽约最高楼——541米高的新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楼顶与发动机的顶部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纽约行星发动机高度充其量也就1000米。后边镜头中长城和北京行星发动机同框,北京八达岭长城最高处海拔1015米,镜头上的发动机看上去和长城最高处高度差不多,而且发动机并不是在海平面高度起建,这样对比下北京行星发动机的高度也就1000多米。而后边的新闻又说:“每座推进式行星发动机高达一万一千米”,也就是11千米,发动机的高度表现上差的有点多啊。

6、画面文字“十七年后”,能不能再加一个“2075年”?之前出现的时间“2058年”是在新闻节目中出现的,字太小,又是非正式出现,观众很容易错过这个重要信息,多刷后才搞明白正片故事开始的时间是在2058+17=2075年。
7、出片名,同时旁白:“再见太阳系”。这个国语女声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一句话表达出了对家园的无限依恋和不舍,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绪基调。但是,地球刚启程,距离真正离开太阳系还早。
8、课堂上,韩朵朵转笔,文具盒打开着,隔一个镜头韩朵朵附身桌下捡笔,文具盒却又是合上的。刘启带走韩朵朵前,文具盒的位置又变了。
9、韩朵朵上课转笔、吃泡泡糖、嫌弃班长回答老师的提问、坐着回答老师提问……不知编剧导演为何要设计这些细节。从影片呈现来看,这几处细节是失败的。课堂除了韩朵朵,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听课,这样的对比很容易在韩朵朵这个角色刚出场的时候,给观众留下负分印象,让观众很难对角色的处境和行为产生共情。除非角色有重大成长,不然观众对角色的坏印象很难改观。韩朵朵是个重要角色,代表了人类的最有希望的未来,年龄应该是14岁,赵今麦有点大。
10、泡泡糖。在这个米饭吃不上,大家都吃蚯蚓干的时代,怎么还有泡泡糖这个存在呢。
11、为什么几十年后上课还是绿色黑板,而不是显示屏或投影?为什么校服还是这么丑?
12、刘启断电后,教室墙壁的全息屏不明显,被窗户框挡住了,如果设计成整面墙壁都是全息屏应该会更好。
13、课堂内容。在这个万众一心、带球逃亡的时代,课堂的内容应该是科学和工业,文学艺术等相对不实用的学科应该是被摒弃的,这也是原著中的基于实际的世界设定。过年还在上课,说明人类在这个时代确实是紧张忙碌的,但是不应该教文学。上课对于这个电影来说是向观众介绍和补充故事背景设定的绝佳机会,比如经老师之口表达出汇集全世界95%的科研力量来集中攻坚重核聚变技术,群策群力、开放专利、信息共享,终于实现重核聚变的技术爆破。或者通过老师之口介绍更详细的技术应用,比如地下城的造氧技术等。

    影片中教《春》是为了引出“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这个改编自原著中凸显主题的金句,为影片后边呼应做铺垫,但是从这里带出来不太自然,如果从姥爷韩子昂或者遵循原著从父亲刘培强的口中说出来可能会更好些。
14、班长的语气腔调,不论是回答老师问题,还是“报告老师,韩朵朵——跑了”,都很怪异,让人想起小学时代。
15、刘启和韩朵朵逃跑的镜头,带出了地下城的赛博朋克风格。赛博朋克风格最著名的是在《银翼杀手》、《第五元素》中使用,两部电影分别在1982年、1997年上映,符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人对未来地面世界和空中世界的想象。但是我想象中的流浪地球时代的地下城风格应该从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接近《黑客帝国》的那种多层立体、更具钢铁机械感的地下城风格,个人觉得影片中实景搭建的地下城过于扁平了。
16、胸口支付码,没看清是刘启的胸还是路人的胸,这种固定支付码支付方式在当下已不靠谱,极易伪造,连当今的手机支付码都是一次一换。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呢?也许导演觉得这些都是好莱坞科幻里常用的,人家用过我们就不用吧。
17、韩朵朵:“榴莲味的蚯蚓干。”刘启:“瞎看什么呢。”韩朵朵:“咱不就出去玩一天吗,你急什么呀?”刘启:“那是你,哥可没打算回来。”对白太跳跃了,太着急了。上地面不回来,这么重要的信息,韩朵朵却又不追问了。
18、地下城中的人群。地下城的麻将馆、酒吧、店铺、霓虹灯牌、广场舞狮、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又中国味道浓郁。
    联系下电影故事中的历史,来到地下城的人都是抽中生签的幸运者,有一半抽中死签的人为他们赴死,其中有他们的亲人。这是多么悲壮的一段过去,虽然过去17年,但是不论过了多少代人,这些悲壮的牺牲者都是流浪地球计划的奠基者,都应该被世代铭记。但是地下城中没有看到任何的纪念物品。积极努力和用心上进的状态,应是对35亿牺牲者最起码的尊重。原著中也说这是人类最繁忙的时代。生活气息和中国元素可以有,但不应出现打麻将,兔女郎这些不合状态的场景。
    影片在剧情上尽量回避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这个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拍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和人性的电影,抽签这件事如果人类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战争而导致文明的提前终结,原著中也没有详细展开。电影应该把抽签才能进入地下城的事件直接去掉,然后影片中的社会状态才够合理。
19、“兔女郎的小尾巴软不软香不香?不是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吗?大过年在这干嘛呢你,臭不要脸的!”作为渲染气氛的背景,泼妇声音太大了,显得太刻意。“做彼此天使”放打骂的句子里边太刻意迎合热点。
21、一哥打《魂斗罗》,手势好像不对。小霸王的游戏手柄不是这么按的吧,反正我都是用双手握托手柄,大拇指来挫,没用过食指和中指点按。
22、一哥做了身份标识牌,貌似采用的激光雕刻工艺,刚雕刻完还冒烟的,一哥没戴手套直接拿,应该会烫手吧。但是一哥是老大,一哥有苦不说,疼要忍着!
23、一哥要发飙,三个近景镜头都出现了服装相貌一样的兔女郎,分别在不同位置不同动作,然后一个小全景只有一只兔女郎,到底几只兔女郎?
24、刘启放出逃生气囊球,大喊“朵朵趴下”,一哥房间朝外的镜头显示韩朵朵确实趴下了,但是下一个酒吧朝向一哥房间的镜头韩朵朵却还没来得及趴下,就被刘启点爆的逃生气囊球震倒。
25、检查站韩朵朵问,“戴头盔还能吹泡泡糖吗?”为什么这孩子如此迷恋泡泡糖?
26、安检工作人员的服装类似过去某个时代的军绿色,又想起地下城中还有类似新四军的灰黑色服装,这种缺少未来感的服装美术设计,是在致敬过去还是要彰显中国特色呢?在这个未来设定的世界中,导演对当下和过去的风格相当留恋啊。

27、通向地面的电梯太小。至少35万人口的地下城,上下工作人员应该挺多,此外还有要升到地面的超大飞机、运输车辆。而且考虑到岩浆渗入地下城的应急疏散,5公里的垂直距离,电梯应该有几百人到上千人的装载空间吧。
28、场景随刘启兄妹来到地面。北京国贸CBD的地标建筑没变化,还是那些楼:央视裤衩、国贸三期、中国尊。同样后边上海的地标建筑也没变,除了为2044年奥运会建造的上海奥运大厦。按电影中给出的时间推测,发现太阳异变的时间应该在2020年前后,然后花了20多年建造了10000座发动机,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2028年开始建设领航员国际空间站(依据开头2058年的新闻中说花了30年),2045年行星发动机开始启动(依据2075年的韩子昂说30年来发动机从来没有熄过火),2058年人类抽签开始陆续进入地下城,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开始启动,2061年地球停转,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全球变冷(依据2075年的韩子昂回忆14年前救起韩朵朵)。这些时间关系想来算去有点绕。
    所以,刘启兄妹俩第一次来到地面上看到的北京,应该是2061年被海水侵入大陆后的北京。但是建筑还是2019年的样子,应该可以解释为2019年发现太阳异变后,人类的所有力量都去研究逃生之策,钻研重核聚变技术,再也没有建设高楼,直到逃生方案确立后,才为缓解精神压力举办过一次奥运会而建设上海奥运大厦。
    电影可能就是为了展现北京和上海的景象,才把剧情设定在2075年,比原著中早了300年左右。有网友说国贸CBD的大街内,竟然毫无大水侵入后再冰封的痕迹,这不合实际。其实有一个镜头展现电梯在一面墙内向上升,那面墙是个500米高的水坝。当时的北京人花了毕生心血来买房,70年产权远未到期,实在不想放弃,于是广积粮、高筑坝,挡过了毁天大水却挡不住灭地酷寒,北京人无奈放弃,心有戚戚离开高价房住进地下城。就是这样!
29、韩子昂的运输卡车,得需要车卡才能启动。2019年,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发明多年日趋成熟,可能事故率比较高,到2075年联合政府还没批准使用。
30、运输车做的很大,使用大轮子,重工业风格真棒。但是考虑都是在冰面上行走,不做点防滑措施吗?比如轮胎内嵌防滑钢钉,再给个特写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31、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个口号的语气腔调,简直和班长如出一辙。这口号好像车里出现了四次,电梯里出现了一次,只要电影火了,口号换成其他内容应该也会火的。只是为什么不押韵?!哪怕“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泪两条”也好啊!为什么不押韵?!

32、刘启自夸“正儿八经学五年上路,我能让它动起来已经是天才了。”因为是主角,这个电影一定要表现刘启的过人之处,是所谓主角光环。刘启确实自己制作了逃生气囊球、民用机械手,但是由于电影没有给出钻研制造的镜头,影片在叙事上对“刘启是天才”这个特性没有起到证明作用,而角色自己总是在强调自己是天才这就让人没法喜欢了。
    之所以要证明刘启是天才,是因为后边点燃木星的方案,是智力比肩顶级科学家的人才能想出来的。但是角色别自夸啊,要用事件来证明,通过别的角色侧面烘托也好啊。
33、刘启差点撞到一个开叉车的人,韩朵朵大喊,“哎!小心有人!”叉车司机喊,“嘛呢”。这个时代这么多大型机械设备,这个小叉车跑半天可能还没一条机械臂伸得远,还没防寒玻璃,这个司机了不起啊,长得像导演,还以为带了不死光环,多刷才看清他也带了头盔的。
34、刘启开车驶出了北京市,韩朵朵看着后视镜里的行星发动机惊讶地大喊,“喔!行星发动机!”感觉像是第一次见,其实。从电梯里出来,俩人回头已经看见了,刘启还拉了下韩朵朵说“看够了没有”。那次也是发动机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应该把前边韩朵朵看发动机的镜头删掉,给发动机一个宏大仪式感的正式出场亮相。

35、发动机的正式亮相镜头来了,镜头从运输车向后拉,过矿山,过矿山采石车,过发动机火焰喷射口,沿着发动机火焰拉出地球,再拉到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配上宏伟劲道的BGM,这个镜头简直不要太赞,看得相当激动。只是那个矿山采石车边上放点矿山被挖掘的痕迹更好吧。
36、空间站带酒,不合规吧,后边应该可以用其他办法搞掉Moss的吧。俄罗斯演员把马卡洛夫这个角色演得真好,呵呵呵一阵憨笑,一个憨厚实诚又可爱的形象立马进入人心。
37、Moss汇报“监测到木星引力激增,地球轨道受到木星引力影响已经偏移9.23°”。“激增”这个词开头讲太阳就用过,个人感觉没有“突然意外增加”更能体现引力增加,是在科学计算之外的意外,“9.23°”才启动灾难预警汇报给人类,Moss这个程序是不是太有主见了,太不合格了。
    另外,个人感觉“木星引力激增”这个设定不是很好,为什么稳定运转了几十亿年的太阳系,在一瞬间太阳异变,木星也要异变?木星怕太阳吞了自己急了先吞一个?地球流浪计划一定是建立在最最严密的科学计算之上的。2500年的行程还没走到百分之一的时间尺度,还没走到万分之一的空间尺度,就因天体距离危及地球生死,那也证明了流浪地球计划是个失败的计划、是个步步惊险的计划。
    地球进入木星不可控的引力范围,原因可能出在人类自身——联合政府反叛军,飞船派。
38、运输车行驶在冰冻地面,地面上出现多媒体地图,可能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但是笨如我者三刷仍不懂。后边放天上显示的一次就看懂了。
39、开车的刘启说,“前边50公里有一个补给站,到了补给站,你自己回吧”。我勒个去,这哥哥当的,妹妹第一次出地面啊,有致命的危险哎……刘启让韩朵朵自己回,韩朵朵接着说:“得了吧,你爸一回来就把你逮回去”,这对话像小兔子般跳脱。
40、刘启开车被抓,镜头直接跳到济宁N3补给站的拘留所,场景跳转特别棒。刘启对Tim喊:“管特么你什么事儿!”,Tim接应:“有本事你别冲着墙,你冲着我……我去。”Tim的角度其实看不见墙壁的裂缝,也就不会吃惊地说“……我去”了。
41、刘启从地下城出来,到地面开车去哪里做什么,一直没交代清楚。韩朵朵说的“你爸一回来就把你逮回去”也没能告诉观众刘启出来的动机,直到看守所韩子昂才说出来是因为刘启不想见他爸。

    这部影片的叙事总是到后边才交代人物动机,如果交代的动机是个靠谱的事件原因,也许观众都可以接受,但却是个情感的原因,观众一没共情,二没带入,很难理解和接受。有影评说美国观众对人物动机不明这点尤其不能接受,这会不会是中国电影叙事上的含蓄和好莱坞电影叙事上的直接的区别呢?看来还是在人物行动前把行为动机直接交代给观众,会更好些吧。
42、感觉韩朵朵冒被学校开除的风险,上地面来就坐个了车啊,还坐困了。
43、韩子昂假意要打韩朵朵,前一个镜头右臂伸展,势如飞鹰,后一个镜头大臂回收,势如小鸡。
44、看爷爷要打自己,韩朵朵哭了。这一段是真哭了还是假哭呢?几遍也没看出来,这么大了姥爷说两句就哭了内心也太弱了,假哭呢,又看上去太真了。还是觉得韩朵朵这个角色找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来演会更好,观众会对她的任性叛逆会更包容。
45、地震时候,地下城中几个穿类似新四军军装的工作人员的倒地动作像中枪,不像被砸。
46、“怎么这么晕啊!”Tim的声音辨识度太高,单但也应该给个声音同步镜头给Tim。
    不知道是拍摄完修改台词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很大部分都是角色声画分离。这样也挺好,声音叙事增加了剧情的紧凑性,同时渲染情绪,但是有几处用的太多了。Tim这个演员比好莱坞电影中的演员讲一口瘪嘴的中文好太多。
47、救援队踏着雄壮的BGM出场,希望这里能一次性所有队员全部出场,最起码让观众知道这个救援队总共有几个人吧。我这种笨蛋观众,三刷仍没搞清楚救援队一共多少人,更别说救援队里每个人的职责分工了。
    CN171-11救援队,军队中“7”应该读“拐,guǎi”吧。
48、救援队开车先到上海再到杭州,遭很多网友吐槽空间距离绕远。可以通过其他救援队电台说明直接到杭州的路有特大特深裂缝,运输车通不过,只能绕行上海。
49、周倩进入运输车,镜头应该先拉到她的腰部,展现他腰部的注射器和急救包,再从腰部移到头部,这样观众就知道他是救援队里边的医护人员了。而且观众还从这里知道救援队的每个队员是有明确分工的,会去注意其他队员的配备。我也多刷才注意到周倩的腰部。
    这个电影对特写镜头的使用特别克制,剧组在道具和置景中设置了大量细节,都没有给特写展示,真是难能可贵。但是有些地方还是给特写好一点,比如开头刘启房间,一家三口的照片中刘培强的头被剪掉了,这个中景镜头画面内容很多,观众注意力可能更容易被母亲单人照吸引。
50、“这地儿看着不踏实,尽快通过”语调太深沉了,前后不统一,听起来不像一个人说的,实际上都是王磊说的。
51、东方明珠塔的位置出现两次。刚刚出现上海城的时候,东方明珠塔出现在裂谷的外边,车队进入裂谷后,东方明珠塔又出现在裂谷的里边,这是什么位置关系啊?

52、裂谷里行车,韩子昂说“大家都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爷爷那时候赚不到钱”,接下来的镜头刘启对着韩朵朵说了一句话,但没有声音,这个镜头和表情放在这里很怪异,韩朵朵摇头也很怪异。
53、大裂谷两边的建筑都是笔直的,这不好理解,也不合影片的世界实际。上海先是被海水淹没冰封,然后冰块移动造成裂缝,这时候应该至少有一侧的建筑受移动影响,是中间断裂上方歪斜的,或者直接整个建筑都是倾斜的。
54、既然是大裂缝,裂缝底部不一定能平整到车辆可以直接行使,可以给救援队增加先锋开路车,在运输车前方削冰填缝。
55、21岁的刘启还在责怪父亲放弃了母亲,不知道他的叛逆和矫情从何而来?稍微思考下,在那个时代,35亿人抽到死签,留在地表被淹死冻死,可能进入地下城的每个家庭都是残缺的,更造成了无数的没有双亲的孤儿,但整个电影中好像只有刘启和韩朵朵是叛逆的,这样一想觉得刘启这个角色好不懂事。
56、Moss放烟强迫休眠,休眠舱里的刘培强的左手打开暗格拿出小氧气罐,后边的镜头刘培强却是左手空手握拳拍打休眠舱玻璃。
57、怕死的老何从前挡玻璃爬出来,喊着“正常、正常”开跑,有角色说“老家伙腿脚够利索的”,这个笑点不好笑。而且老何这个演员不够老。
58、运输车被困,火石需要转移,竟然是拖出来的,后边的剧情中也是一直人工拖着走。你们可是救援队啊,你们的各种先进设备呢?2018年火了的拖车神器了解一下,或者火石下边放个滑板也行啊,冰面哎。
59、“老大,火石状态良好”。火石状态,在电影中对剧情没影响,这句可以删除了。据说未删减版中是一个救援队的兄弟把自己防护服的电池给了火石,才导致后边这兄弟被活活冻死。
60、信号枪发射到顶炸开的镜头可以删了,会让观众误以为是在呼叫救援,其实是检查上海中心这座楼是否完好。
61、有网友指出,上海城被海水侵入后冰封,上海中心的内部不该是空心。确实是应该被冰封实心的了,可以从建筑外表攀爬,反正救援队啊,应该有先进设备的。
62、一行人决定从上海中心攀爬,然后王磊和姚明脸就直接到了79层,略感突然。
63、救援队里的刚子,为了减轻火石负重,没挂安全绳,用机械手在电梯井里攀爬,虽然给了爬墙的镜头,但是是从爬墙段落中间才给刚子镜头,这一段看着有点懵。如果给刚子一句“火石负重太大,我用机械手爬”的台词就更好了,既能凸显刚子的英勇,又能强化军用机械手的应用,还能让观众对爬楼这一段的角色区别地更清晰些。
64、韩子昂的死成全了一个超级棒的人体冻结镜头,但是这种死法显得太没意义,可以设置成他为了减少火石负重,自愿拆开绳索坠亡。韩子昂死前还出现了氧气不足的镜头,但是整个影片里其他人的氧气从未出过问题,之前之后也没有人提过氧气这个词。韩子昂氧气不足这个设定让人感到突兀和费解,可能是为了他不得不主动赴死给观众一个合理的理由吧。另外,韩子昂在酷寒中摘下头盔,应该有白色热气,呼气时候也应该有白色哈气。

65、一个裂谷角度的远景的镜头,展现出上海中心大厦79层位置已经和冰原分离,后边救援队又从79层出去到冰原,是镜头角度的原因?
66、上海中心大厦将要倒塌,王磊拖着刘启倒飞出去,这是什么诡异救援法,要是王磊身后挂一条绳子显示被拉出去也好理解啊,真没看到绳子,因为片长把绳子也给剪没了?
67、刘培强从休眠舱出来,先摸了下窗子下边,没懂这个动作的用意。
68、李一一出场就想干仗,让人费解,未删减版可以填坑?未删减版中真的会有飞船派?李一一怎么也是北京腔啊,这个世界级设定的电影里讲北京话的人有点多。
69、李一一拿两个色子,后边还出现很多次,这俩色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没懂。
70、王磊在通讯器中讲:“岩浆已经渗入杭州地下城,三十五万人被困,我们运输的火石是他们逃生的唯一希望。”火石如何帮助地下城人民逃生?剧情里也没讲。
71、韩朵朵看见刘启再次拿出姥爷车卡,听到北京第三交通委说道“亲人两行泪”,人物右侧镜头显示韩朵朵真地流下了亲人两行泪,下一个镜头转到人物左边,亲人两行泪竟然消失了。
72、周倩打破火石,还说“不能再死人了”。台词等未删减版填坑吧。
73、车里,刘启要和救援队通话,Tim拦住刘启说,“兄弟你可想好了,这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机会。”刘启回应“没人逼你,你随时可以下车去换他们”,这对白稀里糊涂的,表意不明。
    剧情到这个时刻对于刘启来说是个重要的抉择时刻,该选择回家还是选择参与救援。刘启在这时应该有个内心成长,比如想起父亲教过他的什么话,受到父亲影响才促使他最终决定参与救援。这样刘启这个角色才立体,而不总是让人感觉对父亲充满怨怼。
74、空间站外,马卡洛夫和刘培强太空爬行,控制室过来,俩人突然就翻滚了。因为什么翻滚的,没看清楚也没想明白,感觉像是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强风吹翻了,是因为A1区对接口的爆炸吗?
75、Moss说“空间站所有行为均为合法,已通过联合政府统一授权”时候,屏幕上出现美国国旗。除了新闻播报,这是美国元素第一次正式出现(有网友说那个被Moss唤醒又躺下睡觉的人是美国人,但那人名叫哈曼丹,中东国家人名,长得又像中亚人),后边还有一个救援车内美国国旗的镜头,再之后好像没再出现美国元素。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在这个全世界构架的电影中尽可能缩减美国元素。可能郭导想,世界已经被你们美国人拯救很多次了,这次你们好好休息吧。
76、刘启问,“这个大家伙是鲸鱼吗?它怎么在这儿啊?”王磊回答“应该是吧,游这么远,应该也是为了回家吧。”强行关联,转移话题。把被冰封的鲸鱼强行和回家联系起来,对白尴尬。王磊又是怎么看出“游这么远的”?苏拉威西岛在太平洋,附近本来就有鲸鱼。
77、木星自转周期约10小时,直径是地球的11倍。大红斑你快速奔跑起来啊,别老是同一位置对着地球啊。

78、“北京,根本看不见星星”,改成“面对着太阳的北京,根本看不见星星”好不好呢。
    这里叙事太含蓄,需要观众思考。电影有时候不能对最大的观众群提这样的要求,这个电影也不应该放太多要推理的东西吧。
79、苏拉威西发动机重启后,应该有个其他救援队的人,向联合政府报告苏拉威西发动机已重启,像之前喀什发动机、索契发动机、都灵发动机那样,呼应之前的仪式感。
80、苏拉威西发动机启动,老何激动地从运输车边站起来,旁边轮胎上的雪,像极了白色的珍珠泡沫以静电原因粘在轮胎上。
81、Moss说:“三小时后,地球将会突破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进入无法逆转的解体过程。”应该是“三小时后,地球将会突破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无法逆转地坠入木星。”,过了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地球还是整个的,Moss的两次演示画面也需要修改为坠入木星而非解体。如果木星的引力会导致地球解体,那影片后边引燃木星的冲击波,及行星发动机开到最大功率,都有可能致使地球解体。
82、岩浆进入杭州地下城之前,地下城的人群在抢劫暴动,Moss末日播报,地下城的人群在抢劫暴动。这些人中的大部分17年前可是经历过生死抽签的,再一次面对死亡又会怕到哪里去,应该大部分人都做好了心理建设,无奈认命的状态吧。
83、“我去你妈的木星!去你妈的!”这里给了姚明脸一个升格镜头,真是特别好,姚明脸是救援队里除了队长王磊,女医护周倩之外,最有存在感的队员了,没别的原因,就靠脸。这个演员特别有表现力,不信你看他的绝望、他的意外惊喜、他的关切,虽然镜头寥寥,但是都很到位。演员叫李虹辰。

    这个升格镜头的问题在于,那个加特林机枪的效果音,怎么和之前打冰墙时候的声音不一样了呢,也可能机枪也感到绝望变声了。
84、“里边百分之九十……”“……都是氢气”。“都是氢气”这一句,刘启应该直接激动地说出来才更有感觉。
85、刘启这个“天才”不但想出来引燃木星,还想出来用发动机火焰来做火柴的可能,光环太耀眼了吧,后边一个想法分给别人行不行啊?刘启又怎么知道可以用发动机火焰来点燃木星呢?
86、确定引燃木星计划后,王磊车里喊“正在撤离的救援队请注意,我们需要你们的支援,请减速停车”,没人理,没人停车,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要用苏拉威西发动机引燃木星,请支援我们”呢?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呢?
87、关闭发动机,李一一 一拉闸就关了,这么大体量的发动机关闭也太简单了吧,那飞船派来搞点破坏,想关发动机也太容易了。怎么着也得来一顿酷炫复杂的手动操作吧。
88、韩朵朵播报:“我们是CN171-11救援队,正在苏拉威西执行救援任务,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我们还有最后的救援方案”,为什么不把“最后的救援方案”直接说出来呢,直接说“我们正在执行用苏拉威西发动机引燃木星的计划,请求支援”不更好吗?
89、刘启开车去发动机点火核心安装火石,温度计显示车外温度120℃,车窗外都是水滴,车行驶到转向台处,转向台的地面都是湿漉漉的,120℃超过水的沸点了,应该到处是雾气腾腾的感觉好些吧。
90、李一一刚说完“再等等,应该是全自动的”,老何就接着说,“接下来要靠手推了,他写的程序里不包括撞针”老何怎么知道李一一写的程序里不包括撞针呢,什么时候发现的,没有给出镜头情节展示,可能有李一一和老何讨论技术的情节给删除了。
91、火石放进点火核心的时间太短了。一群人这么拼命搞来的东西,我作为观众就想好好看看火石进去关门消失的那个瞬间才放心。
92、火石放进去后装载硬件卡住,应该给一个“Duang Duang”响的警示音,让观众明确知道这里火石安装出了问题。
93、老何要进入行星发动机的主机房间,观众终于要看到运转这么大的行星发动机的大脑了,好兴奋。老何费了半天劲终于挤进去了。What?!就这么立着的几台机器,就能带动11千米高的行星发动机?!还以为能看见宽如厂房的大厅,里边整齐存放着横竖几十排的互联主机,线路复杂又安放有序,有几台机器被地震掉下来的碎片砸中,老何疾步其中,快速查看每台主机的标码……机房内温度极高,老何的头盔拿不进来,额头上汗如雨下,浑身湿透……后来老何被高温蒸死了。影片中这段,老何就是拔了个插头又给插回去,让人期待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呢?老何应找年纪更大的演员来演,和李一一这个年轻技术员作角色碰撞,俩人互不服气,在技术上水平上应该有过争论和比较,然而李一一赢了,最后在俩人的合作下才完成发动机程序破解。不知道未删减版中有没有俩人技术争论的剧情。
94、地震又来了,混凝土块纷纷坠落。行星发动机给人的印象感觉整个都是钢铁的。混凝土从什么位置掉下来的,能给个镜头就好了。行星发动机的内侧顶部相当神秘,一直没有看到正面镜头。
95、李一一组、王磊组,他们和刘启所在的点火核心是什么位置关系,一直没搞清楚,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用戴头盔呢,李一一组在控制室还说的过去,而王磊组在撞针旁边,撞针整个都是金属,导热性极强,不需要戴头盔吗,另外发动机才刚停不久,会不会烫手?
96、李一一喊“木地距离超过70000公里,洲际导弹达不到啊!”其实洲际导弹可以达到,过了大气层都可以去到太阳,问题可能在于时间不够,按运载火箭最快速度20km/m来算,70000公里需要1小时才能到达(没计算太空中的加速度,也没考虑木星对导弹的引力,有兴趣可以自己算一下)。李一一应该说使用洲际导弹时间来不及,也没有协作人员。导弹还需调配、装载、命令等一系列准备操作,需要专业人员沟通协作,世界末日其他人都像印尼救援队一样急着回家了吧。
97、Moss因为受到威胁杀了马克洛夫,刘培强进入总控室成为比马卡洛夫更大的威胁,这回Moss竟然手下留情。Moss是有感情的,这么多年刘培强兢兢业业他都看在眼里,他爱他!

98、联合政府说:“在地球坠入木星(注意这里联合政府说的是‘坠入’,与前边Moss说的‘解体’矛盾了)的最后时刻,让所有撤离的人为一个成功率为零的计划,放弃跟自己亲人团聚的最后机会,这种命令,我们无法下达。”,刘培强说:“今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这本该是个团聚的日子,作为一名父亲,我不想这次团聚是最后一次,我不甘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为了我们的孩子,请求你们!”这一段话说服力差且刻意关联春节、刻意强调父子关系,让整个影片格局显得小气。我改了下:“4771座发动机出现停机故障,我们派出536000多支救援队、430多万救援人员,进行不计代价的饱和式救援。我们失败不起,因为这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哪怕希望为零,我们也必须全力以赴。为了人类文明,请求你们!”不知道这样改会不会好一些。
99、韩朵朵广播的内容,我又擅自改了下:“各救援队的叔叔阿姨们,请不要放弃,我们还有最后的希望,引燃木星,就能推离地球!我们在苏拉威西三号发动机指挥中心,在CN171-11救援队王磊队长的指挥下,更改发动机火焰喷射来引燃木星。叔叔阿姨们,请不要放弃!我们还有最后的希望。希望,才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请回来和我们一起战斗吧!”

100、刘培强在空间站指挥操控时说,“共享发动机破解方案”,里边这个“破解方案”能不能改成“修改程序”啊,“共享发动机修改程序”。 因为之前李一一说的就是“我可以修改程序”,三刷了我才get到这个点,才明白三条红色火焰冲向木星,是李一一的修改程序,由空间站共享给了新加坡和雅加达。
101、车辆集体转向,车间距太近了,同时转向看上去没问题,但如果相邻车道的偏后的车不转向就会撞车了。
102、撞针。这里需要一个从撞针顶端,拉回到末端王磊等人位置的镜头。之前一个撞针单独的镜头,我还以为撞针是竖立放置的。
103、一群人推撞针,这个地方让很多人诟病,其实就差一个展现前后两人机械手臂相接的镜头。之前王磊三人推撞针时,最好也给个军用外骨骼支撑发力的镜头。另外得有人把韩朵朵从人群里拉出来,这妹子没有军用机械外骨骼,会被挤成肉酱。
104、刘启驾车逃离点火核心,为什么不把车厢脱钩来加速?这个天才……
105、为什么新加坡、雅加达、苏拉威西三个发动机的等离子火焰光柱是红色的,同样是等离子火焰,别的都是蓝色,你们三个就不能蓝色加深吗?这个红色光柱冲到木星附近与红色的木星一起,视觉效果上红彤彤一片,觉得不如蓝色光柱搭配红色的木星更好看。
106、刘培强在通讯系统里听到救援队喊,“大家顶住”,“兄弟们快顶不住了……”,好奇怪,撞针不是已经推进去了吗,是有什么力在往外推吗?需要一直推着的吗?如果能给个反推力的说明性镜头就好了。
107、强大的Moss被一瓶酒烧了一个摄像头,然后挂球了。摄像头只是你的外部设备啊,又不是你的主机核心硬件,怎么掉了个指甲盖,魂儿就没了呢?为什么不提前启动消防系统,把那个电火花消灭掉,为什么不提前把所有的安全隐患消除,你可是具有超级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啊,你还是太粗心大意了。
   《2001太空漫游》中关闭硬件来干掉人工智能的方式更可信更靠谱些。
108、空间站休眠舱在太空位置镜头下,分离时候不应该有“咣当”一声的效果音,因为太空没气体。之前刘培强和马卡洛夫在空间站外有效果音,是因为他们有通讯设备。
109、“前进三!”好激动啊,离“前进四”就差一步。启动“前进三”后的第一个镜头,刘培强被加速度压在椅背,后边的镜头竟然没有被压到椅背了,实际上应该是一直被加速度压在椅背的,“前进三”是加速飞行,不是匀速飞行。同理,飞行控制室内所有没做固定的物品都应该向后飞,贴到控制室后壁。
110、刘培强广播说:“空间站爆燃直径可达5000公里,点燃空间站就能点燃木星”。地面行星发动机火焰距离木星还差5012公里,空间站在火焰尖端引爆的情况下,爆燃直径也得要10024公里。所以空间站爆燃直径保守也得设定在11000公里才合适。直径和半径……

111、刘培强的太空眼泪不真实,太空里无重力状态的水都一中坨一中坨的,不会是这么一小颗一小颗的,眼泪会在眼睛里堆积,到一定程度才飘出来一中坨。领航员空间站在“前进三”的飞行状态,刘培强的眼泪应该是从外侧眼角甩出来迅速向后飞去。
112、行星发动机切换回正常火焰,用时太短,这么大体量的设备,切换竟像开关灯泡一样轻松自如,怎么着也得给个四五秒把宏伟的感觉给营造出来吧。苏拉威西发动机是李一一切换的吗?没看到操作镜头啊。
113、木星爆燃冲击波,怎么是以爆炸碎片的形式冲向地球呢,不都是气体爆炸吗?
114、冲击波向下冲向地球的太空镜头,和接下来的冲击波冲击发动机的镜头,两个镜头冲击波速度表现上一样,应该太空镜头表现上冲击波速度更慢些,发动机镜头表现上冲击波速度更快些,而后边的中景镜头表现上冲击波速度应该更快。影片中到地面的冲击波速度太慢了,感觉是天上飘落下来的碎片砸到地面,而不是1000马赫的极速冲击。
115、备用电梯坍塌,碎片砸向朵朵,王磊以身相护,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前边声音叙事用的太多了,这里的关键时刻怎么会没有直接画面呢?

116、刘启开车带Tim韩朵朵到发动机下躲避冲击,还是没有脱钩车厢来加速,这个天才可能伤心过度,忘了车厢可以脱钩……
117、那么大的冲击波粉碎了车厢,车头却没事,是运输车行驶到什么保护位置下边了吗?镜头没有给出来。
118、刘启韩朵朵坠落速度不一样,可能是因为韩朵朵脂肪多密度小、刘启肌肉多密度大,也可能是为了炫一组坠落的升格镜头。
119、刘启韩朵朵在空中是怎么钻进逃生气囊球的呢?
120、Tim大喊“车!车要下来啦!”,车就在Tim头顶,下来最先挨砸的应该是他自己,开始还以为Tim被这个车砸死了。好想知道他是怎么躲避的,还想知道他身在断崖中段是怎么下去的,又是怎么救刘启的。坠落前后这段场景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太意向了,太不直接了。
121、韩朵朵手捂刘启头盔裂缝,头盔的触碰反应像是软塑料,虽然音效配的玻璃质感。
122、刘启透过头盔裂缝,看到行星发动机启动喷射火焰,能不能和前边的地球前进的太空镜头换下顺序呢?另外刘启头盔破裂,应该会喷出热气,呼气时候也应该有哈气。
123、木星爆炸结束,地球行星发动机开始启动,开始脱离木星引力,地球拖着长长的“慧尾”从木星表面飘过,这个镜头中,木星表面毫无波澜。原著中写地球在木星表面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划痕,刚刚发生的巨大的爆炸也应该在木星表面留下些痕迹。也可能是角度问题,被地球“慧尾”挡住了。
    地球“慧尾”的溢流效果,总让人担心哪天地球的大气会跑没了,应该是拖带的效果,不是向后流动,地球引力会把大气拉住的吧。
124、开车都那么多次了,开那么远了,经验也足了,技术也熟了,还是个天才,到结尾车技怎么还没进步呢,还和开头一样撞车又差点撞人……还有刘启走路、和人打招呼拽拽的样子,这也是角色人格上的呼应吗?没了至亲、救了世界角色一点成长变化都没有吗?韩朵朵还是和开头一样喜欢吹泡泡糖……刘启开车,韩朵朵大喊“哎……小心有人!”叉车司机又喊一声“嘛呢!”又是呼应前边……那个“嘛呢”语气音调,直接从前边拷贝。这些呼应是想证明剧情是个轮回,还要再来一次吗?
125、结尾为什么不是宇宙太空镜头?比如地球像一颗拖着尾巴的彗星,掠过一颗颗天体在太空中疾行。镜头脱离地球,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向前飞跃到比邻星系,这里无数色彩斑斓的天体有序运行,三颗耀眼的恒星不规则运转,影片结束(三体迷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会有多兴奋)。
    电影《流浪地球》的瑕疵盘完了。
    从没这么认真盘过一部电影,所找出的这些“瑕疵”也并非真正的瑕疵,更多的是个人喜好不同。这些也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
    希望这个电影的粉丝看到别恨我。

    后文是个人碎碎念,若您继续留下,那么……
    我们,是同志了!
    郭帆导演和他们团队用最大程度的辛苦和诚意,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科幻影迷感谢他们!

    对比原著,电影中的地球流浪之旅提前了300多年,没有原著中的飞行汽车、没有机器人保育员、没有太空舰队微型飞船、没有激光武器和热核炸弹,更没有反物质炸弹,除了行星发动机,电影中的科技水平相比原著中降低很多。其实电影是用了原著的背景设定,讲了一个家和希望的故事。
    电影如果完全遵循原著,原著粉会狂欢,却失去最广大的群众市场,这个电影的编剧是大能力者,他们舍弃了原著中的暗色人性、冰冷情感,用无私的集体主义和醇厚的中国式亲情来替换,改编结果并没有让原著粉逆反,反而也很喜欢,所以这次改编是相当成功的。
    这个电影与经典科幻大作都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星际穿越》是世界末日前一对父女拯救世界的故事,女儿对父亲的离开也有着十多年的怨恨和不理解,都差点启用放弃地面人类的B计划。很多细节也从经典科幻中得到借鉴,比运输车从地震雪雾中逃离的镜头,和《2012》中飞机从逃离火山灰一样;刘启第一次开车时念动口诀,和《黑客帝国2》小男孩第一次操作机械装甲时温习口诀相似;姚明脸手持加特林攻破冰墙,直接想起《终结者2》站在窗口的T800。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对好莱坞科幻最成功的学习,是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目前我认为科幻电影中节奏最好的两部电影是《终结者2》、《异形2》,都是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
    个人方式简单整理下《流浪地球》的节奏:

    大略看出这个电影制造的“感动”情绪相对多些,是一部感人的电影。
    全程很少有情绪空白的时刻,只是交代背景展现世界、遇到救援队,和爬楼的情节用时略长。
    这个电影制造了两次绝望。在Moss做末日播报后,制造了第一次绝望,刘启在绝望中受到父亲启发想出点燃木星的方案,变绝望为希望;随后火焰未能到达木星,观众再次陷入绝望。刘培强的空间站爆燃方案又给观众带来新的希望。加上前半部分的紧张刺激,接近两小时的观影中,观众情绪就在荡秋千般的起起落落中得到满足。
    这种节奏处理也是《终结者2》和《异形2》的节奏处理方式。《终结者2》中,观众从反派终结者出现的时刻,几乎一直受到紧张的情绪刺激,到钢铁工厂,这种紧张刺激达到高潮,当终结者被液氮冷冻又被子弹击碎后,观众情绪终于得到放松和满足,但是碎片开始融化,观众情绪又立刻开始紧张起来,直到结局获得感动。
    双重绝望,或者说双重高潮,会给观众带来超额的意外满足,《异形2》也是如此。
这个电影确实如导演所讲没有考虑海外观众,否则还需要花费时长对欧美观众讲飞船派和地球派的故事。这个电影也没有顾及爱情,这点算是尊重原著设定和未来现实吧。鉴于近年社会离婚率飙升,及2018年北京离婚率60%的事实,爱情,这种短暂又不稳定的情感关系,在未来已然倾覆(汪)。

   这个电影的镜头表现和很多叙事细节也是相当棒的:
1、海边帐篷,刘培强半撑身体侧身看着小刘启,忧郁又深情,这种中国式父爱的深沉,虽然只有一个镜头来表达,但是足以让人感动。
2、戴上头盔的吸附感做的好。
3、电梯上来从窗口看到北京CBD、大望路的冰封场景,那些熟悉的地标建筑,被冰封住像是加上了一层冰冻滤镜,酷寒又绝美,北京的朋友们看到肯定会很兴奋。

4、看得太多吴孟达演的喜剧,听得太多胡立成给吴孟达做的配音,这次正剧吴孟达的演绎竟然毫不出戏,胡立成与吴孟达相辅相成,堪称专业配音与专业演员的完美合作。
5、韩子昂说,“为了保货箱,他们的司机把车头脱钩,掉下去牺牲了”。这是一句特牛逼的台词,直接交代了一个不知名的无私无畏的英雄,还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奉献和牺牲。
6、尽(jǐn)快。Moss纠正了我长期以来的错误发音。
7、“气压降低无法维持升力。”这个情节设定真好,给刘启送来了车,给救援队送来了李一一,还普及了科学知识。
8、爬电梯的场景,有一个镜头从电梯井下方平移到上方,交代了几个角色的位置关系,很棒。
9、子弹从冰墙中穿出,迎面而来,角度太棒。
10、小韩朵朵和大韩朵朵相似度95%,小刘启和大刘启是同一个人吗?还是找的演员呢?剧组真用心了。
11、接近木星时,刘培强在房间玻璃上用笔圈出木星大小,这个细节太棒,既表现木地距离的缩减,又表现刘培强想回家的急切,后边还用这个细节来确认Moss的脱逃。
12、空间站绕转固定地球的镜头也是真棒。
13、Moss唤醒俩人来干掉刘培强,还以为要像好莱坞一样上演一通搏击厮杀的动作戏码,谁知道醒来这俩人一个是老铁,另一个继续睡,让人意外惊喜。
14、在对接口内,马卡洛夫说:“别忘了一百年前空间站可是我们俄罗斯人发明的”,下一个镜头刘培强挂锁扣,旁边标示“made in China”。小反转搞笑,吴京把应付马卡洛夫的表情也演的很到位。
15、运输车内一个镜头环绕交代所有角色,然后从整装待发的车厢中,向后拉,穿透火石,再后拉,穿透车厢后壁,镜头设计太酷。火石出场的镜头也很炫。
16、刘培强开门的黑科技设计得好,基本没给观众展现制作细节和原理,所以没人敢挑毛病。太空爬行的镜头也很赞。
17、饱和式救援,这个概念好像是电影原创,或者在刘慈欣的其他小说里出现的。真是赞,为了保证任务的绝对成功率,而不得不采取的最大代价的救援方式,是末日求生下集体主义的体现,这是与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大区别。
18、三处改装发动机的火焰均未能到达木星,世界再一次陷入绝望,刘启向上望天,刘培强向下看地,这组彼此对望的镜头特别感人。

19、王磊:“你管这玩意叫‘针’?”,台词搞笑成功。
20、空间站爆燃后,刘启望向天空,强透视的画面构图太好看,就是感觉红色太单一。
21、多语言的设计,比好莱坞电影不管什么国家什么人种都讲英语强太多。
22、点燃木星,需要三队人马合力才能实现,是集体主义胜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又一次体现。此外,三队人马救援时,如果有一个快速移动的镜头,把三队人马的位置关系展现出来就更具视觉享受了。
23、剧情结束后片尾的印刷字模、印刷瞬间停格、书页展示,然后变成纸模发动机、空间站、地球、木星,最后转换到《流浪地球》的小说封面,别具创意地致敬原著和作者。
24、“目标优先级高于一切,不计代价”、“前进三”、“全体注意,以下是命令,活下去”,三体迷阵阵激动。
25、几处行星发动机启动,火焰破空而升的镜头都很棒。
26、几处地球故事转到空间站,空间站过度到地面故事的场景转换设计特别好。
    服装、道具、置景什么的太优秀说不完,还有网友挖出来的太多细节,无处不体现主创的用心和诚意。



    国产科幻电影与好莱坞存在差距,国产科幻电影配乐同样存在差距。《流浪地球》的配乐被很多人评为一般,个人觉得配乐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关键的节点上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比如行星发动机亮相到空间站的长镜头时的恢弘隆重、上海城冰封时的凄凉、太空爬行时的空旷悠远、Moss强迫睡眠关门时的阴沉危险、马卡洛夫牺牲的无畏和感动、刘启想出点燃木星时的希望之光、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的斗志昂扬、木星冲击波的紧张致命……虽然没有好莱坞大师们的恢弘史诗,但都起到了渲染氛围带动情绪的作用。
    本文中插入的音乐都是《流浪地球》的原声配乐。
    国内科幻电影配乐也应被宽容以待,虽没有汉斯·季默、托马斯·伯格森、琼基XL,但我们的武侠电影有那么多的好听配乐,有黄霑、陈勋奇、谭盾这些成就极高的配乐大师,随着科幻电影的起步,总有一天新的大师会出现,他也许就叫阿鲲,或者杨秉音,或者其他的名字。



    除了在盘瑕疵中的想法外,我个人觉得再添加几处镜头更利于影片的叙事表达。
1、刘培强升空前,小刘启应该有一个痛哭追逐,和哭着看天的镜头,来表现他对父亲的依恋和不舍。这也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为什么刘培强升空时候总是忧郁地看向地面。
2、地下城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展现。表达在末日来临时,人类没有抛弃其他生物和物种,也是对原著中带球流浪客观原因的展示。
3、既然影片讲到抽签,那需要表现的东西有点多:抽签的镜头,进入地下城前验签的镜头,死签者的挣扎和牺牲。抽签的部分表现太多,又会偏离电影家和希望的主题,真希望这个电影里没有提到“抽签”两个字。
4、传送带把石块送入行星发动机的镜头。给点行星发动机的运作细节让观众解馋。
5、行星发动机从内部仰视顶部结构的镜头。
6、海平面上升,海水灌入城市的镜头,和整个城市快速冰冻的镜头。
7、地震后行星发动机自我修复调整平衡、修复失败的镜头。
8、空间站中的人员实际操作设备的镜头,而不是走来走去。

9、上海到苏拉威西的路程,应该给个表现速度的镜头,比如车轮的急速滚动或者迈速表,或展现刘启车技,让刘启这个角色收获些观众好感。
10、Moss末日播报时,人类的反应,个人感觉给些升格镜头或特写可能会更好。


    希望以后的国产科幻电影能把世界背景设定单独成片,以几分钟的时长,短小精悍的剧情,和预告片同时期在网络平台投放。这样可减少正片时长,也可预热宣传,让影迷提前了解世界设定,激发影迷兴趣,提升宣传热度。
    中国第一部正式科幻片出征后大获全胜,创造极大的热度和影响。电影《流浪地球》之后,一大批科幻小说即将出版和上线,一大波科幻电影即将上映和开拍。贺岁档也不再是喜剧片的天下,会向更具主题内涵发展。电影产业在科幻片的提带下会分工更精细,制作更专业,国内特效制作领域信心大增,顶级特效制作公司MORE VFX迎来迅猛发展。全年电影票房大盘在优质科幻片大量出现后大幅拉升。刘慈欣作品的价值得到市场确认和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当年低价卖掉的《三体》版权,现今价值更是几何级倍增(希望大刘被别被商业裹挟,比如代言游戏什么的,能够安静地做个科幻作家或者编剧监制)。科幻这个曾经小众的私藏,开始向大众扩散,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会因为科幻而热爱科学。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宝贵的工业化制作经验,能被更多电影人学习借鉴。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聪明,审美越来越高,对电影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口碑越来越倚重。现今已不再是那个靠流量明星、花样炒作、水军软文、补贴院线来赚取票房的时代了。质量和诚意,才是打动观众获取票房的关键。
    这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最好的时代。
    曾经的武侠片对中国文化输出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因为世界影迷接受和喜欢动作片这一电影类型。而科幻片更是全世界影迷共同喜爱的电影类型,希望今后的中国科幻电影能定位到全球层面,带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北美的年度票房中,科幻片的票房所占比重太大;好莱坞电影中,科幻片对外输出文化和回收票房所占比重更大。
    中国的科幻电影将大有所为。
    东方这片被厚重历史浸泡数千年的土壤,终于随着国力和科技的增强,有了科幻的养分,让中国科幻电影褪去违和感,更具可信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目光转向前方和天空,让中国科幻电影充满动能。中国科幻电影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却是很多优秀的专业的电影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希望电影《三体》遇到靠谱团队,不要陷入开发地狱。
    感谢电影《流浪地球》,期待未删减版,更期待续集。
    (本文原发威信公号:孤影流音)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313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