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我,花样女王》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3-16 08:44阅读:
《我,花样女王》影评观后感

我,花样女王 I, Tonya (2017)
I, Tonya 导演: 克雷格·吉勒斯佩
编剧: 斯蒂芬·罗杰斯
主演: 玛格特·罗比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艾莉森·珍妮 / 凯特琳·卡弗 / 麦肯娜·格瑞丝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7-12-08(美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冰之骄女(港) / 老娘叫谭雅(台) / 我,冰上女王 / 我,塔尼娅 / 我,托尼亚 / 我是坦雅 / 我是托尼娅

我,花样女王的剧情简介 · · · · · ·

  溜冰天赋过人的坦雅·哈丁(玛格罗比)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但她更大的“成就”是长踞各大报头条的运动丑闻。1994年挪威冬季奥运前,涉嫌与前夫密谋攻击对手,坦雅因此被判终身禁赛,她只好被迫放弃溜冰,在此之后,转往拳击、摔角,但职业生涯几年后也草草结束……


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
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我国选手除外)
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
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
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我认为挺好看的。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
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谈论了爱与被爱。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今年是女性电影的大年,欧美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亚洲有《嘉年华》《相爱相亲》,以及《摔跤吧!爸爸》。

女性电影通常是女权主义,讲述女主角在磨难、挫折中逐步成功的故事。

《我,花样女王》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讲述女主角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有趣的是,曾出演DC反派“小丑女”的玛格特·罗比在本片饰演女主角塔尼娅·哈丁,曾出演漫威反派“冬兵”的塞巴斯蒂安·斯坦在本片饰演塔尼娅的丈夫杰夫,而编剧叫史蒂夫·罗杰斯,和美国队长同名同姓。

电影选材自真实故事,塔尼娅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却因为丑闻而走下神坛。

1970年,塔尼娅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贫困家庭,并度过了艰难的童年。

母亲拉沃娜的婚姻非常不幸,塔尼娅是她的第四个孩子,是她和第五任丈夫生的。

塔尼娅4岁就开始滑冰,但对于年仅4岁的女儿,拉沃娜不鼓励、表扬,取而代之的是打击、批评,甚至都不允许女儿上洗手间,让她憋着尿训练。

这样的开头让人联想到《摔跤吧!爸爸》,但是剧情走向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和阿米尔·汗所展示的父爱不同,拉沃娜已经上升到了虐待的范畴,她经常打女儿,甚至对着女儿说脏话。

拉沃娜的理由是:塔尼娅在生气的时候才会滑得更好,如果不对她说“你做不到”这样的话来打击她,她就真的做不到。

甚至拉沃娜在女儿比赛前,会雇人来喷她,达到“鼓励”她的效果。

第一次看这个片段觉得幽默,第二次看觉得心塞、无奈。

塔尼娅是在打骂中长大的,不管她表现得再好,母亲从来不满意。

塔尼娅纵然是成为了一流的滑冰运动员,但打骂、打击、批评都是消极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能力很强,心灵和精神都是残缺的,是不乐观、不阳光的。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界,尤其是花滑界很在乎面子工程,评委给运动员打分不仅仅是看他们滑冰的技术,还要看他们的打扮、外貌、家庭,甚至滑冰技术以外的项目的权重更高。

塔尼娅出身贫困,父母离异,再加上买不起华丽的服装,也没有符合评委审美的外貌,即便是跳得再好也不能得高分,其它的运动员有完美的家庭、优质的服装、讨喜的外貌,即便是滑冰时摔倒了得分都比塔尼娅高。

因此,塔尼娅不得不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她的付出也终于有了收获。

她成为了女子滑冰史上第2位、美国第1位在比赛中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运动员。

1991年,她在美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奥兰多的全国赛上排名第3。

即便如此,评委仍然对她非常苛刻:“这从来不只是关于滑冰本身。我会否认我说过这些,但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你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塔尼娅回应道:“我没有完整的美国家庭。为什么不能只和滑冰有关呢?”

但是评委拒绝回答她的问题。

于是,塔尼娅选择了妥协,决定为了体育事业,和虐待她的母亲、家暴她的丈夫和好。

为了取悦评委,塔尼娅不得不回过头去找杰夫,而她的滑冰生涯就从此发生惊天巨变。

1994年冬奥会前夕,塔尼娅的对手、家境良好的花滑选手南茜被不明人士打伤了膝盖,而杰夫正是幕后黑手。

塔尼娅对此事并不知情,然而仍然被法院处以3年缓刑、500小时社区服务与16万美元的罚款,并被取消1994年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的资格。

由于此事件,美国滑冰协会对塔尼娅做出了终身禁赛的处分。

后来,塔尼娅只好被迫放弃滑冰,转往拳击、摔角,让人联想到《极速风流》。

请玛格特·罗比饰演塔尼娅是非常好的选择,她在电影中的造型,和塔尼娅本人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013年,玛格特·罗比在《华尔街之狼》中崭露头角,饰演莱昂纳多的爱人,震惊四座,还提名MTV电影奖突破表演奖。

2016年,她在《自杀小队》中的表现更是惊艳,并且成为了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的动作片最佳女主角。

她原本可以发挥得更好,但是《自杀小队》的影片质量限制了她的发挥,她急需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证明自己,而这部电影就是《我,花样女王》。

截止今天,她已经凭借《我,花样女王》提名了至少7个女主角奖项。

由于塔尼娅是历史上第2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花滑选手,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人来当动作替身,因为在塔尼娅之后,只有6名女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做出这个动作。

为了这部电影,玛格特·罗比花了数月时间练习滑冰技巧,而她的付出也有了收获,本片不仅剧本扎实,摄影、剪辑、视听效果也尤为出色,这和玛格特·罗比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塔尼娅滑冰的片段非常精彩,尤其是电影最后塔尼娅拳击和滑冰的交叉剪辑颇为惊艳。

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来有很多关于美国梦的电影,《我,花样女王》则是“反美国梦”的电影,塔尼娅坚持努力,最终却走向了失败。

她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美国体育界的面子工程、母亲的虐待、丈夫的家暴,还有她自身的原因,比如她不懂得打扮,比如她性格固执、率真、不谙世事,只知道滑冰,不知道讨好评委。

当然,她打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穷,而她的性格也绝非评委给她穿小鞋的理由,因为滑冰技术之外的成分给她打低分,就叫黑幕。

塔尼娅在训练之余还要打工赚钱、受到评委的不平等待遇、受到社会、亲人的迫害……塔尼娅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她选择了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塔尼娅尽管抽烟、说脏话,但是受到了伤害都是自己承担。

塔尼娅从英雄走下神坛的结局,辛苦一生最终没有成功的命运,表面上看似不女权,但内核是无比的女权。

以往的女权电影,往往是女主角奋斗之后走向了成功,这叫“如愿以偿”;

塔尼娅花了20年练习滑冰,却落到终生禁赛的下场,这是“功败垂成”。

你不让我滑冰,我就去拳击,去摔角!塔尼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矢志不渝,越挫越勇。和“如愿以偿”相比,她的“功败垂成”、她走下神坛的结局,使得她的努力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因为这就是现实,因为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因为她不论成功与否也要坚持到底,因为她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因为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塔尼娅一生从事的滑冰、拳击、摔角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以前滑冰,摔倒了站起来;后来拳击,也是摔倒了站起来,什么都打不倒她。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让她放弃。

并不是要成为大老板、科学家、体育健将才是女强人,女强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平凡但不平庸的家人、同事、朋友、街坊,她们不一定有尊贵的身份,但她们就像塔尼娅一样,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在委屈和打击中前行,三十年如一日,化悲愤为力量。

因为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为何呢?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坦雅·哈丁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在她之前,美国无人敢尝试这个动作。

她1970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境贫寒,母亲有过多任丈夫,她是母亲和第四任丈夫所生的孩子。坦雅小时候,父亲便离开了家,母亲的冷漠与粗暴让她的童年雪上加霜。

她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专业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199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坦雅得到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银牌,1992年和1994年得到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




坦雅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卷入一起丑闻。当时另一位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在更衣室遭到不明人士袭击,膝盖受伤。经查,袭击者为坦雅当时的丈夫杰夫·吉卢利。坦雅本人因包庇罪被终身禁赛。

此后她转战拳击、摔跤,但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坦雅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花滑界的丑闻,美国编剧斯蒂芬·罗杰斯将坦雅事件改编成剧本,并由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拍成传记片《我,花样女王》。该片豆瓣评分8.1,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剪辑提名。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一部传记片。

一般的传记片会采用正面人物作为题材,而《我,花样女王》却用了一个丑闻女主角。片子的形式很奇特,在剧情之中加入了类似采访的段落,借坦雅(玛格特·罗比 饰)、前夫杰夫·吉卢利(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母亲拉沃娜·戈登(艾莉森·珍妮 饰)以及涉事人员和记者之口,逐渐还原丑闻事件的真相。


电影在表达某些沉重话题例如家庭暴力时,也出乎意料地没那么沉重,而采用了滑稽的方式。


坦雅第一任丈夫杰夫·吉卢利对坦雅一次次地施行暴力,但坦雅却一次次妥协,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这使得本该沉重的家暴话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坦雅婚姻的不幸,不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坦雅对家暴的理解是:“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坦雅的母亲也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虐待她,无论坦雅取得好成绩还是遇到心爱的男人,母亲都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永远一副冷脸,随意暴打已成家常便饭。


坦雅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母亲依然毒舌:“我不知道说什么,嫁给第一个夸你漂亮的傻子,你可以跟傻子上床,但不要嫁给傻子。”


和对丈夫的家暴态度一样,坦雅也用“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来解释母亲的虐待。

当一个人缺爱缺到了极点,就会把别人的暴力自动转化成爱,这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斯德哥尔摩症。

影片中,坦雅不止一次说道:“我感觉到我被爱着。”在和杰夫恋爱的时候,在被家暴的时候,在1991年获得全美锦标赛冠军的时候......


除了冷漠毒舌的母亲,坦雅只从父亲身上得到过温暖。电影开头有一段坦雅和父亲在林中打猎,坦雅想和同龄人一样有一件皮衣,父亲就亲自为她打了一只野兔。冰天雪地,稀疏丛林,小坦雅和父亲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聊着天。

可惜,父爱转瞬即逝。被母亲赶走时,父亲表现出的冷漠与母亲如出一辙。小坦雅撕心裂肺的哭喊牵动人心,她内心的空洞从此形成......


极度缺乏爱的人会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丁点的爱,杰夫就是那根稻草。坦雅有一定程度上的“恋父情结”,她忘不了,放不下杰夫给过的温暖,杰夫的关心和赞美仿佛父亲又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让坦雅离不开猪一样的队友。

杰夫收到恐吓坦雅的匿名信,这促使他想用同样的方式恐吓南茜,但杰夫的朋友肖恩居然偷偷雇人打伤了南茜的膝盖,原来寄给坦雅的匿名信是他一手写就,肖恩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爱的缺失,被外界瞧不起,又让坦雅虚荣心膨胀,急于表现自己。在参赛着装上她特立独行,过于花枝招展而显得轻浮,这减低了她的分数。1991年坦雅第一次用冰上三圈半跳跃震惊全美,一时间她成了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人,虚荣心极度膨胀。面对丈夫杰夫,她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坦雅的这种暴发户形象直接暴露出她贫寒的出身。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多处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她的出身。比如坦雅一直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白人”,“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坦雅在学校被叫作“白人垃圾”;母亲叫坦雅在侮辱她的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间接证明了坦雅确实是被美国精英们蔑视的“下等人”。

所以,电影的前半部整个就在为我们描述一个人生惨到谷底的女人,为什么?

因为坦雅职业生涯覆灭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乃是花样滑冰界的潜规则——冠军选手必须代表美国形象,而且是精英阶层的形象。这一点坦雅明显不符合。

坦雅曾因评委们故意打低自己的分数而抗议,她甚至追到某一评委的车前问原因,结果得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回答——


“这从来都不止是关于滑冰本身,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美国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连媒体也公然嘲笑坦雅:“天啊,不可能吧,这就是我们的花滑冠军。”

事实上,花滑训练费高昂,大多数美国花滑选手都出身殷实家庭。坦雅的母亲把赚来每一分都投入了坦雅不菲的训练费中。参赛着装上,除了经济限制,坦雅的审美因出身所限,几乎无法穿对衣服。她公然在比赛中对评委抗议,评委一脸戏谑地对她道:“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


教练也对她说:“如果你穿着得体,也许分数会更公平。”

而坦雅的队友兼对手南茜·克里根则符合评委们的要求。南茜来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教养,气质高雅,穿着得体,并且绝对不会像坦雅那样对评委爆粗口,更不可能拦车质问。

在这里,花滑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项运动,而成了一场政治秀。当运动员的成败不是取决于竞技水平,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地位,这就注定了她必将跌入地狱,无法翻身。

坦雅几次表达对这种生而不公的愤懑:“南茜有私人训练场地,也许摔倒了还会有专人扶着。”当丑闻发生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南茜,这对坦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公众的盲目是更大的伤害。当丑闻发生时,媒体一边倒倒向南茜,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讨伐伤害代表美国形象的凶手的声浪日渐高涨。谁还会关心真相?坦雅的教练劝她去向公众道歉,只有道了歉,这件事才会过去。

当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起来时,真相就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坦雅最终被终生禁赛,即使她转战拳击和摔跤,希望继续活在公众视野中,但职业生涯也很快结束了。

杀死坦雅的是她自己,是最亲密的人,更是无数双看不见的手。评委要求花滑冠军选手能代表美国精英阶层形象,公众也默认了这一点。当强者不符合这一“潜规则”时,只会遭到全社会无情的打压。


这样的“暴力”太常见了:寒门学子一朝功成,却被公众打上“凤凰男”这一鄙视意味浓烈的标签;靠双手打拼上位的女性,人们忍不住会怀疑她被“潜规则”;学生时代师长喜欢的“好学生”常常遭到孤立......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华裔大一新生遭美国一亚裔兄弟会霸凌致死事件正式宣判。据悉,每年至少有一名学生被亚裔兄弟会虐凌至死。该兄弟会默认霸凌“试用期”成员,成员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做事也越轻松。他们视喝酒为融入群体的必要条件,喝得越多融入得越快,很多新会员不得不喝,狂吐甚至饮酒过度死亡。


影片末尾,坦雅在拳击场上自白:“毕竟我太了解暴力了,美国想要有人去爱,但更想要有人去恨。那些恨我的人总是说,坦雅,说出真相吧。但并没有真相这种东西。这就是我的人生,这他妈就是真相。”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的那些人生里,暴力每天都在发生。是啊,这他妈的才是真相。

在谈谈《我,花样女王》之前,笔者先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

1月14日,广东省普通美术高考术科统一考试,简称美术高考。而在美术高考前夕,笔者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跟组采访了在小洲村参加集训的艺考生们。

采访当天,考生们正在画室复习速写。画室传满了画笔的刷刷声。


看到考生们这么聚精会神地练习,笔者在敬佩他们的毅力的同时,也不禁在想:他们是否做好了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之后的打算呢?

《我,花样女王》讲的就是一个“即使如此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是因“小丑女”一角成名的玛格特·罗比。她饰演的角色塔尼娅·哈丁确有其人,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

但1994年的一次体育丑闻断送了塔尼娅的前途——挪威冬季奥运前,她涉嫌与前夫密谋攻击对手南茜·克里根,从而被判终身禁赛。而在她的最后一次比赛上,失常的表现更为她的花样滑冰生涯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后来塔尼娅转往拳击、摔角领域,但职业生涯几年后也草草结束。之后她就逐渐消失在泯然众人的生活中。

这是一个人才堕落的真实悲剧。但《我,花样女王》却用诙谐、讽刺、冷幽默的口吻讲了这个故事。

一方面,影片以不限于塔尼娅本人的各方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有时还出现了双方阐述存在矛盾的滑稽状态,例如关于塔尼娅和前夫杰夫·吉卢利的夫妻关系的阐述,两人的讲述一对比,简直是互相打脸;另一方面,影片一开场就以伪新闻访谈的手法带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塔尼娅、母亲和前夫,之后全片伪纪录片/伪访谈录像和正常剧情片两种表现手法相互穿插,中间还时不时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叙事上的间离效果。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人物立体全面、真实可信,将人物的小毛病暴露无遗;也让全片避免了伴随事件原型的各种意识形态,从而更利于大胆地对“美国梦”进行讽刺。

当然,如果《我,花样女王》只采用线性叙事,仅仅以塔尼娅的视角展开情节,讲述塔尼娅在虎妈的管教下成长为一代花样滑冰奇才、又在丈夫和利欲的影响下一路走到黑直至被禁赛的故事,完成度也很高。但人才堕落的故事之前被很多人拍过了,这种故事已经没有更多挖掘人性的空间了。况且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和编剧斯蒂芬·罗杰斯的本意也不只是展现塔尼娅的悲剧人生,以塔尼娅为象征的“美国梦”的本质才是影片的主题。

塔尼娅从小开始学滑冰,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仅是因为她的家庭只能给她这一条出路,但由于她天赋异禀,在赛场上取得惊人的成绩,于是成为了“美国梦”的典范。但“美国梦”原本对塔尼娅是抗拒的,花样滑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形象工程,经济条件良好、特别注重形象的人理论上更适合参与,而塔尼娅这种更注重花样滑冰本身、但无论家庭出身还是个人品行都很草根化的“异类”,本身就不是这个领域的宠儿。而令人发指的是,南茜·克里根作为塔尼娅原来的闺蜜,其实是趣味相投的,但因为她出身好形象佳,技能也过得去,就成了原本被官方扶持的“美国梦”代言人。“美国梦”的压力和自身的好胜心让塔尼娅多了南茜这一假想敌,接着前夫一来为了人情,二来为了继续在塔尼娅身上剥削名利,便“帮”她雇凶报复了南茜,才有了终结她职业生涯的丑闻。

“美国梦”嫌弃了塔尼娅,但它最终也没眷顾南茜,南茜没能在冬奥会为美国赢得冠军。而在现实生活中,被立起来又处于宣传需要或个人意外被推倒的“美国梦”代表不计其数。塔尼娅也好,南茜也罢,她们俩只不过和诸多所谓的“美国偶像”一样,是官方形象塑造和舆论宣传的牺牲品罢了。不只美国,任何国家——包括我国——的无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XX梦”并不真正属于咱们。

不过“XX梦”永远没有生活漫长,而只要一个人还活着,生活还要继续。塔尼娅被禁赛后,为了还清罚款欠下的债务,又转向搏击领域,靠职业搏击挣钱,在另一个天地崛起,尽管她在这个领域坚持不了多久。从她的近照看来,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至少她已经撑过了体育丑闻的阴影,在“美国梦”的蹂躏下活了下来。

走花样滑冰这条路,是为了活着;半途而废多时又重整旗鼓,也是为了活着;被禁赛后换一个方式崛起,还是为了活着,努力地活着。

这,也是笔者推荐《我,花样女王》的理由——即使你那么努力了,还是没能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也请不要放弃努力奋斗,因为你努力奋斗,绝不只是为了一时的成功,而是为了战胜这个随时捉弄人的世界,不被这个世界上种种套路带进向死角。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就业者,无论你学什么专业,请记住,你学这些知识,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为了更扎实地掌握一种生存的方式,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最后,谨以此文,向今年的考生们乃至已经为生活奋斗的读者们共勉。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072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