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忌日快乐》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2-07 09:21阅读:
《忌日快乐》影评观后感

  《忌日快乐》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惊悚片。
  虽然惊悚片看得不算少,本人惊吓点也不低,但凶手第一次行凶的时候,还是把我吓到了,这是剪辑的功力。
  中国应该很久没有在主流院线引进国外的纯惊悚片了吧?后来,总局对电影不能出现鬼怪等情节的要求,又成了引进某些惊悚片的墙。
  这部惊悚片情节构思极其巧妙——相比于国内那些差不多就行了的剧本编导功力。
  它真的就是只增加了一个超自然的剧设,就是女主会回到被杀当日。这个剧设非常类似《源代码》,其次则类似《蝴蝶效应》系列。但这种循环叙事手法虽然不算新鲜,观影体验却依然毫无东施效颦之感。除此之外,其他的情节几乎都非常自然,毫不需要超自然因素来解释。
  好电影,看完之后能经得起咀嚼,还会让你感叹“妙!”。编导最用心的是,女主被两个凶手杀死,一个是室友,一个是专杀年轻女性的变态,这一切都能在观众对剧情的回忆中找到印证。你能感觉到需要经历很多次打斗才最后被杀死,我当时就感觉凶手有点弱,或者女主有点强,似乎势均力敌——这可不该是主角光环附体易生难死的国产神剧呀!当最终谜底揭晓的时候,你觉得那太应该了,因为两个身高体重差不多的女性之间搏斗,当然势均力敌。但是当那个男变态作杀手的时候,搏斗时力量悬殊——如同抓小鸡。惊喜party那段,室友去杀人时先杀死自己的男同学,用了N刀,这可不光是致敬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而是如果一个普通女性杀男人一刀结果,那才是不正常。而那个变态杀男人的时候,就是一拳击晕,一扭毙命。包括女主大概自己也有感觉,再结合种种其他线索,所以最后一次醒来之后,轻车熟路地直接去找室友算账。
  电影镜头精妙到,连一个超长的蓝色玻璃瓶,都事先给一个特写,镜头不露声色地滑过。因这瓶子长得太别致,观众就注意到了。但当女主被超长玻璃茬扎心的时候,观众自己的心也跟着痛了一下,然后一回味,对那个玻璃瓶印象超深刻。但如果最终这个瓶子没有被用到剧情中,这种别致的陈设出现在镜头中,其实是很出戏的(让观众思绪脱离主线)。那些国产悬疑片,总有些镜头语言无法进入逻辑链或者只会带来额外的逻辑矛盾。
  女主把自己关在寝室那次,是悬疑片的常用情节——密室杀人,当时我以为只能靠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了,上帝把女主送回时间的起点,那么上帝也会空降一个凶手到女主身边,编导还用男主的话来继续引(误)导观众,让观众觉得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只有超自然力量才能安排好这一切,并且只要活过生日就万事大吉。结果答案揭晓时,观众找到了一份更合理的解释——因为是室友,所以一切变得不需要超自然力量。而且,也就和抽屉中的面具、女主行踪凶手尽在掌握等,一系列细节相契合了。
  室友准备好面具,有至少三个杀人方案。首先是女主吃蛋糕,毒发于梦中;室友自己戴面具,亲自杀人,并放走变态障眼;室友将面具戴在变态脸上,放走变态去杀女主。
  但是还是有个情节匪夷所思,就是,女主爬上钟楼,这个钟楼是电影刚开始时的镜头所特写的,这个钟楼顶上怎么会有绞绳?我真不清楚在西方那个年代的钟楼是否应该要有这么个巨粗的麻绳常备。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传统,那么女主在短时间内准备好绞绳是不现实的!那段剧情编导也再一次玩弄了一把观众。我当时想到女主会通过从高处跳下来确保自己死去,但又觉得太可惜,因为女主和观众都知道她的每一次死亡,记忆连同身体伤害,都会带到下一回合,如果这么高摔下来,这得留下多少内伤?以后还怎么和男主过幸福人生?但是居然不是摔死,是自行绞死,倒是伤害有限。
  那段烧死的情节也相当有张力,对疼痛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火烧是人类疼痛之最,哪怕自杀,都没人会选择让自己烧死。这种明知道剧情但依然让人陷入心理恐怖的能力,也是编导的功力。
  作为惊悚片,或惊悚+悬疑片,编导调动和操控观众情绪的能力是一部好片的保证。观众观影的时候也在猜测剧情,很多人甚至以此为乐,这就形成观众与编导之间的较量。如果观众赢了,看完之后就会觉得这片子so so。反之,编导能够做到每每让观众有一些惊喜,则观众会被调理得服服帖帖。最后一次被男朋友恶作剧,也是有意利用观众的心理惯性,因为之前一次以为度过结果没度过,这次观众首先会怀疑也许又没度过,但真度过了,哈哈。编导可以偷乐了。这种“较量”是一种很积极的观影体验,也是看惊悚片和悬疑片时观众的一种自觉期待。
  相当部分国产惊悚片在这方面就非常LOW,往往看完片子,观众会觉得编导的脑子还没自己好用。最聪明的脑子不会去报文学专业算是个原因吧。
  循环叙事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充分满足商业惊悚片的商业需求,把惊悚要素挖掘铺陈到极致。比如本片,通过反复被杀,编导几乎一揽子展示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死法。特别是反手抓握长刃尖刀来杀人的这个桥段,也是明显致敬某些经典惊悚片——是希区柯克的某电影?我想不起来了。
  这部片子还有个教育意义,就是:你如果没有两下子,还准备了自卫武器(刀或枪),那是很糟糕的策略——因为这些武器会成为“给歹徒递刀”。基本的防身原则是:要么求助于人,要么准备类似防狼喷雾这样的武器来自卫。
  这部片子还有思想意义,就是:最终女主是靠自己来实现了灵魂的救赎和生命的自救,一个男朋友和一份真爱,是她靠自己解决问题之后的赠品。这和国产片里面“靠爱情拯救剧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爱情至上的观念,主要见于三五十年前的西方电影。自《泰坦尼克》后,那些优秀的西方电影,爱情已经不再是影片的主题或最大主题。甚至有很多完全没有爱情来调味的好电影传世。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有很多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探讨,比如成长、生命、友情、社会、人类……一个个体,无论TA是女性,还是失意者,还是残疾人(如《奇迹男孩》),还是少数族或外国人,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或天赋)来让别人看到TA的价值或意志或独特性,而不是靠社会或他人的慈悲。要获得对手的尊重,不能指望对手开悟或色令智昏,而是要有让对手尊重的资本。这是文学家或艺术家作为社会知识分子所需要传达给大众的精神食粮。
  但可悲的是,中国编导的观念还仅仅到达三五十年前那一步。我在很多年前还看到国内主流媒体有人说着:“爱情是电影(或人类)永恒的主题”之类的话。所以老一辈导演导个什么片都要往里加爱情的佐料,比如《妖猫传》,顿顿红烧不嫌腻么;反而是新一代导演会说点人话,比如《疯狂的石头》。凑巧同期有部国产电影《南极之恋》,诚如这片名,连里面的主题,都那么泛几十年前的霉味儿(太多的反自然常识桥段,为爱情而爱情)。除非,你当风光片看;其实,我看《南极之恋》男主冰海自救和末尾女主复活,倒更像鬼片呢。《忌日快乐》要是换中国的那帮导演,是不是结尾应该是男孩挺身而出英雄救美然后女主倾心献爱?这当然也很合理,但我看到的最近很久以来的西方电影,哪怕可以这样编,也宁不选择这样!本片男主只是有救美的态度,然并卵。最后还是得靠女主换回来一条命。我认为这就是西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文明进步带来的思潮的嬗变。且不论西方,日本、印度和巴西的当下电影也一样不再买这种账!朋友,你不觉得“英雄救美”的烂梗其实是很反平(女)权的么?当然,那些国产伪女权女性们可能依然觉得自己的权利平等需要靠男性的觉悟或让渡。对,“伪女权”,我就是这么评价!她们(显然她们不是女权主义者的全部)是注定不能和最先进思潮想到一起去了。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0520.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