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美丽心灵》观后感影评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03-29 08:30阅读:
《美丽心灵》观后感影评



电影背景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又译作《完美大脑》,本片被看做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纳什读研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就在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电影于2001年上映,改编自一部传记文学作品:《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是西尔维亚·娜萨。

《纳什传》的内容积极正向,充满了励志的科学价值观,系统地按照科学界的需要梳理了一位伟大数学家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符合现代世界科学发展观的一本励志教材。

这本著作从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童年开始讲起,当中提到了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在兰德公司的工作经历、他的家庭,以及他与精神分裂症斗争的故事。这本著作将纳什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事件作为全书的结局。

电影《美丽心灵》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必要的演绎,把符合当时世界观的东西重点弘扬了出来,形成了真实人生平行版的平行版。当然,每一个被复刻的自我在被展开时都经历了艺术的再创造,以便符合出资方的具体要求。

在电影里和图书中,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妻子、一个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符合当今三观的逻辑链线索的展开。我在这里不想对电影本身或这本书评论太多,有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对比着看。

我们今天来说说平行人生中那个我所知的纳什和他的一生。或许接下来我要讲述的这一版,就没有那么美丽了,甚至可以说是心酸的一生。

1
最大的成就与致命的稻草


❑ 1.1 最后的时刻,离奇的死亡

纳什夫妇往挪威领了阿贝尔奖*后,2015年5月23日回到美国纽瓦克国际机场。他们的航班被临时更改,导致在下午二时就抵达了机场,比原定早了五小时,导致预订的私人轿车没能来接他俩。

(*注:阿贝尔奖也被坊间称为“诺贝尔数学奖”。原因是:挪威政府为了弥补科学领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的遗憾,2002年创立以挪威著名数学家阿贝尔命名的“阿贝尔奖”,奖励全世界在数学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于是他们决定搭乘计程车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在纽泽西收费高速公路南行方向发生了意外:在一处不可能发生事故的路段,在没有超速或违规驾驶的情况下,车子突然失控冲向路旁的水泥墩。当时是下午四时半左右,纳什夫妇都被抛出车外,当场不治身亡。


州警方调查后表示,司机Tarek没有任何不当驾驶,车辆状态良好,通过年审,但车子就是失控了。对这个导致两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司机毫无责任,也不予追究责任。在惨烈的事故中司机没有受伤。

警方说,这对夫妇坐在后排没有系安全带。司机41岁,很有驾驶经验,来自纽约州布朗克斯,他没有受伤。他的前座乘客,69岁的阿纳斯塔西娅·里,同样来自布朗克斯,因颈部疼痛被送往普林斯顿医院。


车辆向前的冲击力,让科学家夫妻二人从后排冲破窗户飞了出去。虽然这并不符合物理惯力,但这是事实,事故就这样发生了。

❏ 1.2 委曲求全的科学家

时间轴,我们往前推:

2015年5月23日,纳什夫妇回到美国纽瓦克国际机场,计程车失控,结果撞上护栏。纳什夫妇都被抛出车外,当场不治身亡。



5月19日,他在挪威接受了阿贝尔奖。然后准备回家。



3月25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授予他阿贝尔奖。



在3月25号到5月19号间,纳什曾拒绝领奖,并被约谈。大致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的能力,而他的能力却被学术界封杀,他领奖时被要求不许说出任何不符合科学家身份的病态话语。

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他说: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治愈”很多年了,并且学会了怎么说话才能让世人满意。

真的很少有谁在自身还在世的时候,在电影院的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一生,纳什看到了;还看到了描写他一生的书——或许应该说,描写在他妻子眼中的他与他的世界的一本书。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扮演纳什的演员拉塞尔·克劳在Twitter对纳什离世表示震惊。他写道:”一对神仙眷侣。美丽的灵魂,美丽的心灵。”

是的,在世人眼里,透过书稿与电影,纳什的一生是辉煌的、成功的、有所成就的,还有美满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儿子学业有成,可谓妥妥的事业、名望、爱情、金钱样样令人羡慕,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

他在世人眼中、在电影里、在书稿里、在妻子眼中的人生各不相同,那在他自己眼中,这一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抛开电影与文学艺术的再加工,来看看纳什的人生是不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向往。

2
爱之深,恨之切

第一证人: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已故,享年82岁。

艾丽西亚出生于1933年1月1日,生于萨尔瓦多,一个只有240万人口的北美小国,在1950年前年均收入不到100美金的国家。她的父亲是名医生,家里还有两个男孩,她的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多国语言。

在1944年时,11岁的艾丽西亚随父母移民美国到了纽约市。萨尔瓦多国驻美国大使为她出具了外交推荐信,她进入了玛丽蒙特学校。

玛丽蒙特学校,1923年建校,立志于培养精神、智慧、体格、情感和社交方面全面发展的成熟女性,其毕业证是嫁入豪门的敲门砖。1944年,11岁的艾丽西亚进入女校学到高中毕业,于1950年18岁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是当时能进入高阶学府的极少数女性之一。

在大学校园里她遇到了在那里任教的纳什,那时的他虽然人很古怪,并且高傲无礼,但已经相当有名气、声望,是同龄人中的绝对佼佼者。

纳什出生于1928年的6月,1950年他22岁,和他同龄的男孩子当时还在攻读学位、青涩幼稚地憧憬未来,而纳什已经学术有成开始任教了。

“他长得非常非常帅气,人也很聪明。”她和自己的闺蜜这样形容。

艾丽西亚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在师生恋多年后,1957年,24岁大学毕业就嫁给了纳什。1958年为其生下一子,名叫约翰。一切看似顺利美好:移民美国,进入贵族女子学校,进入名牌大学,大学期间直接搞定青年才俊,大学毕业立刻结婚生子,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外表光鲜亮丽的人生,其实苦涩难言。

1958年,作为数学家纳什的妻子,她拿到了美国婚姻绿卡。1959年她设计把纳什送入了麦克莱恩医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在医院里,纳什呆了五十天,那期间被反复电击大脑和被迫使用强效镇定剂。最后纳什只好屈服,做出了必要的妥协才被释放回家。而这仅仅是纳什人生噩梦的开始,那时纳什31岁。

而艾丽西亚从那之后成为了一名”精神保健倡导者”,开始她日后多年对丈夫与孩子的强制精神保健。当然,这在书里和电影里都呈现出了另一个样子。

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因为两个人都能对着空气说话,看见她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样的行为居然还能拿出举世震惊的科学成果。

每次她的丈夫和空气交谈、彼此推演数学公式时,她都感觉那是极其恐怖的事情,好像那里真的有什么人似的。关键是在儿子稍微长大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父子俩都看得见那些”外星人”或说灵体。但她觉得那是病,是精神分裂,那一点儿也不科学。

在自己丈夫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后的接下来几年里,她违背他的意愿,三次设法证实他有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但纳什都设法化险为夷。艾丽西亚在1963年崩溃了,选择和纳什离婚。那一年儿子不到五岁,她开始拿赡养费生活。

五年后的1968年,纳什的母亲去世,他的姐姐向艾丽西亚施压,让弟弟纳什可以回到她的生活里一起照顾”有病”的十岁儿子。又过了两年,艾丽西亚才同意这一请求,于1970年让他搬回来同居,帮忙照顾孩子,帮助抑制孩子各种诡异的超乎人类的行为。

三十一年后的2001年,她进入退休年龄,要求再婚,这样可以共享纳什高额的退休津贴。

2002年,复婚后的艾丽西亚带丈夫访问了她的祖国萨尔瓦多。在那里,她受到总统弗朗西斯科的表彰,向她的一生致敬,为祖国带回这样伟大的人物。

六十年代初,她曾经尝试在RCA担任航空工程师,但很快因能力问题被解雇了。后来更换过多种工作,在Con Edison工作,后来又在New Jersey Transit系统担任计算机程序员。

电影《美丽心灵》发布后,艾丽西亚作为纳什复婚后的妻子担任了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董事会名誉主席。

对于艾丽西亚来说,在婚前她就知道这个男人很不寻常,也很不正常,但她没想到自己的改造计划如此失败,自己的一生都耽误在这对”疯子”父子手上了。

3
灯下黑

下一个证人:艾丽西亚和纳什唯一的儿子、六年校园师生恋的爱情结晶约翰·查尔斯·纳什。

他不是纳什唯一的儿子,另一个儿子叫John(约翰·大卫·斯蒂尔),是1952年出生的,比58年的约翰大6岁。他的妈妈是埃莉诺·斯蒂尔Eleanor Stier,护士,1951年的时候曾经是纳什的情人。但最终纳什选择了大学生艾丽西亚作为自己的知己与爱人,而遗弃了没有名分、地位、知识的布鲁克林护士埃莉诺和自己的长子约翰·大卫·斯蒂尔。

纳什是1951年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担任讲师的,一年后1952年开始与护士埃莉诺交往。埃莉诺1921年1月出生,比1928年出生的纳什大七岁,那一年是30岁。当她告知纳什她怀孕后,纳什慌了,并离开了她。而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并独自抚养。她知道,在与19岁的艾丽西亚的玫瑰战争中,自己毫无胜算。


嫡子,约翰·查尔斯·马丁·纳什,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但有着极其晦暗的童年。自幼父母离异,他说的很多东西都被妈妈叱责,并被送到各种精神病医院看病,接受近乎野蛮的”治疗”,就为了灭杀掉他脑海里的超人想法与知见。


他提到,妈妈常对我说:”你和你的父亲一样,有病,而且很重,但你可以忍受它,过上成功而有意义的生活,并掌控你的生活,只要你学会像你爸爸那样听话。”

约翰·查尔斯从高中开始”病情”加重。他可以和父亲一样,看到那些灵体,并与它们无障碍地交流。它们会教他很多东西。他可以和父亲一起与这些灵体相互沟通,这让妈妈感到极其地抓狂,强迫他进行长期的治疗。父亲教会了他大量的技巧,让人们觉得他不是疯子。在2015年父母死后,他的”病情”突然加重,经常对着空气说话,和已逝的父亲交流。

约翰·查尔斯·马丁·纳什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1958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57岁,还被妈妈严密地保护着,防止他的”病情”展现出来。

他从高中”发病”后,就没能上学,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数学家。尽管既没有高中毕业也没有大学毕业,他还是于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直接获得博士学位,并完成了题为《加法数论中的基数》的论文。

约翰·查尔斯继承了父亲的天才和精神疾病。随着他的父母从他的生活中被剥离,朋友和同事焦急地想知道:”约翰会发生什么?”

父母事故发生的两年多后,约翰继续住在西温莎的普林斯顿。他对记者说,从十几岁开始就笼罩在他脑海中的声音和视觉幻觉已经彻底消失了,他的病是通过”药物”治愈的,而且负责监控他的治疗团队会不定期地检查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必要的规定。

“我很好,父亲教会了我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他说,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的乐观。

PACT团队:该团队在他父母去世后每天都来看望他。Wisloski说,他们安排了与律师会面,以处理遗产问题。他的妈妈之前为他安排了八人团队来照顾他的生活,成员会带他去看医生,并带他出去吃饭。

“我们确保他按照妈妈的要求持续服药,以保持‘安静’的状态,和他爸爸一样。”

4
“美丽心灵”的悲催一生

《美丽心灵》拍摄完成后,曾经首先给纳什看了样片。

纳什对影片的评价是:


“A Beautiful Mind hides ugly truths。他们按照他们的需要,写了那本书,现在又有了这部电影。你们从来不关心事实与真实,这只是一个与我同名的艺术创作,它符合了你们和我太太的主观需要。”
图片
1994年,纳什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现实生活中,纳什既没有发表获奖演讲,也没有进行传统的领奖演讲,只是在作为替代方案安排的研讨会上简短地发表了讲话:”如果我不能说实话,我宁愿不说话。”

《美丽心灵》传记于1998年出版,书中叙述了纳什身为数学家的成就以及私人生活的传记。该书获得1998年美国国家书评奖传记类奖项,也在普利策奖传记类奖项中被提名,并且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中。该书因为清新、详细且平易近人地叙述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数学成就而知名。

纳什对书的评价是:”他们确实写出了他们需要的那个我,而我还是那个我。”

纳什的人生从小被教师们否定,因为他觉得小学老师们教得很蠢,老师则觉得这孩子笨得离谱。高年级后,他开始纠正老师的基础逻辑错误,并且不肯学习,喜欢自己独处,感觉同龄人的智商都很堪忧。

他在中学就完成了大学的课程,被几所大学抢着要。他选择了最重视自己且保证不管自己的大学当”学生”,可是他根本不去学。他说:”那些东西只会弄脏了我的脑子。”

他喜欢给教授们挑毛病,并且天真地以为教授们在被指正和被教会后会欣喜若狂,但事与愿违。当时最盛行的说法是”利己主义是唯一真理”。纳什找到教授说:共赢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结果他明白了,利己主义确实在这个时代中就是真理。

随着成长,他慢慢地发现,能和自己相互交流、智商在线的只有那些灵体。他不知道这些灵体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基督教或天主教里的人物。他管这些灵体叫做外星人,并且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通过代码运作着的。

他把自己的发现告知他人,但大家都觉得他疯了:看不见的外星人、代码构成的信息流、世界是代码构成的,这样的话语毫无科学的严谨性。如果继续这样胡说八道有辱斯文,大学就不给开工资了。

听说要没钱了,纳什的太太急眼了,设计把纳什送到了精神病院,电击治疗。这下纳什学乖了。过了五十天,他出院了,不敢当众乱说话了。

可是在家时,他还是在疯狂地研究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妻子不淡定了:原来”不疯”是可以装出来的,这样每天对着空气和鬼魂说话太瘆人了。不成,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里去电击。可是纳什通过上次的经验学乖了,在外人面前,不再说实话了。几次想要证明他是疯子的尝试都失败后,妻子选择和他离婚。

没有妻子捣乱的那几年,他取得了大量改变世界的理论成果。但是他的疯也越来越厉害了,并且儿子也开始发疯了,爷俩对着疯。

问题是纳什还学会了装不疯,只是他经常懒得装,于是干脆不理这些俗人,只是按时去校园里上班、闲逛、想自己的问题,然后回家。学校呢,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要的是他的名头,而不要求他真的教学。

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也很自责,无法从妻子手里挽救自己的儿子,孩子差点被妻子给药傻了。好在儿子后来终于也学会了装没病,并学会了按时吃药的技巧。儿子不想要结婚,也不想有后代,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感到深沉的绝望。

在这个世界,哪怕是最单纯严谨的数学里也都是政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真相在名利面前一文不值,真理在精神病院的电椅上痛苦地挣扎着。

这就是纳什内心里经历过的人生,

这就是不同平行实相里的《美丽心灵》。


电影很好看,很卖座;书很好看,很赚钱。人生给纳什上了一课,他学会了很多。

于是他写出了”囚徒困境”,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虽然困境本身只是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正在运行的本质:每个人都彼此不信任,对他人也没有善良可言。虽然利己是损失最大的一种选项,但多数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利己,并在自己的选择后,承受其结果。



纳什在1994年写道:


“我在新泽西的医院里呆了五到八个月的时间,总是在非自愿的基础上,总是试图通过法律论据来获得释放。



确实,当我住院的时间足够长时,我最终学会放弃我的‘妄想’假设,并重新将自己视为更‘传统’环境中的人,并返回他们能理解的数学研究。在这些强制理性中,我确实成功地进行了一些值得尊敬的数学研究,给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总结:
社会是一个大的频场,家庭是一个小的场域,一个人心灵可成就的上限,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大小环境。夫妻间、母子间,在心灵的发展上,其程度是取平均值的。既可以相互成就,也可能彼此抑制。

有知识与有智慧是两码事。眼界限制了认知,认知又界定了眼界。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固化的偏执。这在宗教与科学教的狂热中很常见,因此失去了当有的心灵通透与心理弹性。

很多人在修行的初期,极度渴望获得神通、可以开天目通鬼神、了知天地奥义,如此既验证了无形存有与灵界的存在,也可以在人前显贵,获得令人妒忌的尊荣。

其实这些能力多数是祸不是福。当你的心理建设、认知水准、社会大环境、家庭氛围都不匹配时,异于常人是灾难、是各色、是威胁,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烦恼和麻烦。学会大隐,才能苟活。所以我劝大家,在开神通前,最好先有扎实的知见储备。心智成熟端正后,再碰触多元实相。

纳什的成长与挫折:
1

青涩时高傲率真,看不起那些愚钝庸碌的俗人,但词不达意。最后发现自己不能左右和改变这个世界与世人,而人们也不关心什么是真相,只在意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2

青年到中年,他发现努力与成功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一切都被更大的格局内定好了,一切都只是走个形式。人生中遭遇了两个女人:一个有母爱,但知见庸俗;一个有心机有智慧有手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怎么取得,但掌控欲强烈。

两个女人两个儿子:护士的儿子,从小压抑匮乏,生活在底层,被世道欺凌,内心都是愤恨;而博士的儿子,被排挤,被”治疗”,六十年没能走出妈妈的掌控。就算妈妈死了,还用资本雇佣团队继续”照顾”“看护”自己的孩子每天必须吃药。

纳什其实不在十分被迫时不会吃药。但在电影里,为了不带坏社会风气,把这个事实给删改了。

纳什在精神病院认识了很多大艺术家、文豪、诗人,他们相互间转告怎么可以被有效地”治愈”。他们是有能力选择的,选择跟世人说什么、跟谁说什么。在这群人格分裂的精神病中,他们相互学习言不由衷地活下去。

在电椅上,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必要的沉默,而不触动政治、科学、社会、宗教的稳定性,不去碰触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3

中年到老年的纳什,不再说出超越时代局限性的东西。他被世俗的格局”治愈”了,学会了装腔作势。他只在自己的家里保留纯真,研究自己渴望的课题,但他还是高估了自己发妻对自己的容忍度,也高估了爱情。结果在电椅与沉默中,他选择了后者。

他潜心学术,但数学却成为了战争与政治较力的工具;他渴望被理解,渴望爱的互动、心灵的交互,向往柏拉图主义下的爱,结果被判定为双性恋、一个骚扰其他男人的疯子;他渴望琴瑟和鸣的爱情,结果他遭遇的两个女人只想生孩子和正常的名流生活。

明知道有些事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而为。结果或许差强人意,但从此问心无愧,不再纠结。良知未泯,明哲保身,是纳什后半生的心理状态。

他的一生其实都活在边缘里。那个被聚光灯照着、被搬上巨幕的纳什,是他又不是他——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纳什,但纳什没能找到需要他与认可他的世界。

他作为一个工具人,被政治、社会、商业、科学家、学院派和自己的妻子利用,被一个个利益集团榨取价值,却活得很谨小慎微。

如果说他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有三个:

1. 来错了时代;

2.娶错了女人;

3.给两个儿子都带来了无法逃避的人生困境。

这就是《美丽心灵》背后的故事。

镁光灯下我们看见的、知道的,是别人想要让你知道的内容,是被刻意安排好的舆论导向。每个人其实都在经历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生战役,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哪怕你天赋异禀、骨骼精奇、七窍全开,那也不是什么幸福的保证或至尊的殊荣,不过是一场更艰辛的人生体验罢了。

欲戴其冠必受其重。
责任越大,压力越重;
地位越高,心里越寂寥苦闷。
回头看纳什妻子,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人。她的一生也很辛苦:

幼年移民,在女子学校学着怎么做贵族太太。上了名校,用手段赢得年轻才俊,却没能走上让人羡慕的人生巅峰,嫁给了一个”疯子”,还生养了一个”疯子”。

她用了六十年时间想把自己人生中的两个男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治愈”,但未能成功。作为家里唯一的”正常”人,她承担了一切社会的压力。

如果有“如果”,如果能重来,你觉得纳什的灵魂还会选择天赋异禀吗?而他的妻子还会选择再嫁给他吗?

如果再嫁给他,是选择支持他在自己的意识中畅游、还是用更有效的脑前叶切除手术、帮他彻底被”治愈”呢?

如果你是纳什,你要怎么面对这样的爱与家人呢?要怎么面对自己的“有病”和那脑海中的声音、眼前的画面呢?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被描述为古怪或反常,通常很少有密切关系。他们通常不明白人际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他们还可能误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并对他人产生严重的不信任。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焦虑和回避社交场合的倾向。因为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奇特的信念,可能难以对社交现实做出适当的反应。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通常会在成年早期诊断出来,并可能延续终生,虽然药物和一些疗法可以改善症状。

症状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一般包括以下其中五种或更多症状:

•独来独往,缺乏直系亲属以外的亲密朋友,不被理解。

•情绪平淡或情绪反应有限或不适当,感觉世人俗不可耐。

•持续过度的社交焦虑,怕他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同。

•对事件的错误解读,看到他人无法理解的诱因,说他人无法理解的理论。

•奇特、古怪或不同寻常的想法、信仰或习惯,提出不符合当代人认知的理念与理论。

•质疑现有的科学和理念,不断怀疑教科书上的论点。

•对特殊的力量或超自然有信仰,说有心灵感应或其它不可见的灵体与不可见的世界。

•异常的感知,看见或听见甚至感觉到医生看不见的在场人员,并与其交流。

•穿着奇特,喜欢古怪的饰品、不符合当代风俗的服装。

•奇特的讲话风格,说不可被医生理解的语言,写奇特的符号文字。

•*:

•不被理解时喜欢独处,被嘲笑排挤时有高度的社交焦虑;

•在学校无法认同老师的规矩,也不认同教材上的内容;

•在校表现不佳,不想上课,不学课本上的东西;

•在社交上与同龄人不合拍,不能与其它孩子一样玩简单的游戏,如相互打闹追逐,这可能导致被其他孩子取笑或霸凌;

他们甚至不想解释,觉得老师和同学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幼稚。

(*注:职场症状同上)

患上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会出现幻像、幻觉、幻听、幻见。

患上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治疗时,需要对患者与家属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让家属理解患者,也让患者理解世人;让双方达成一种共识,让患者理解低调的必要性,不公然挑战与破坏社会的和谐现状,学会闭嘴和装傻。

对于不愿配合的患者可以使用三大棒疗法:幽闭监禁、电击大脑、药物迟钝。



▶这部片是2001年的作品,改编自西尔维亚·娜萨的“约翰·纳许”同名传记。电影名叫《美丽心灵》,但是内容可一点儿都不美,充满了真实与谎言的矛盾。到底谁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谁的认知才是存在呢?

我是读经济研究所的,当时纳许的“赛局(game)”理论非常吸引我,本想以此当成论文的题目扩展呢,无奈这个理论太复杂了,而且当时还没有接触细雨资料,如果有,或许能写出纳许无法表述的部分。

这部电影我个人感觉很不舒服。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这不是真实的纳许”,或许这感受来自他的赛局理论。我相信这样的天才多少会有心理的问题,但是这电影太凸显这部分,强调妻子的重要。两个小时的电影几乎都在说他有精神病,而身为妻子的她不离不弃地照顾他,对于纳许本人的重要理论及发明则一笔带过。让人怀疑写这篇传记的作家只是为了赚人眼球,完全没有将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要经历写出来。全剧看完,只有一个感觉,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克服幻觉。”

这电影是难得让我看到全身不舒服的片子,过程中竟然还有很多的委屈与不被理解感涌上心头。看他被人写成一个精神官能症的患者,让我数度落泪。我看过他的赛局理论,不相信这样的一个人会有这么多的内心戏,只能说这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心态可议。

她笔下的纳许是个孤僻、胆小、拥有爱国心却活在自己幻觉中的人,他在自己创造的幻象里满足自己成为国家英雄的骄傲;相反地,他的妻子却是个通情达理、温良贤淑的人,纳许的转圜似乎是她的功劳,似乎纳许的成就都是来自于她坚持纳许有病,必须治疗。对于纳许如何成就自己的学术部分,几乎没说多少,全在与虚构人物交织中带过,然后就得到诺贝尔奖了。

以下就个人观点说说纳许的可能状态:


01
多重视角
纳许可以看到文件中的特定组合,这样的视角让他可以快速找出文件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这种多重视角跟多视角的差别是:多重视角是视界套迭的状态,多视角则是单一不同点的观察。

多重视角看到的视界是混乱的,是载具脑无法判读的信息,他可以从一堆杂乱无章的字母中对应到地图上的坐标,这已经超过单一多点的观察,这种观察包含跨层面的对比。

就拿坐标的判读来说,在众多的单字里要寻找出一个规律,不用机器筛选的状态,他的脑中已经浮现多层的区块组合,然后要在这些组合中导出一些可能性,再从现有参照物匹配出可能结果,最后找出地图上的坐标,验证并确认这可能性。


02
矩阵人生
在人生的选择上有不同的可能性,纳许的赛局理论就是一种可能性的选择。在开始时,他在宿舍的玻璃上百思不解的公式推演,原因在于他没有将矩阵列入,单以线性思维展开,包含其他的条件参数加入,这些都无法完整他的理论。

赛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尝试各种可能性,寻找出成功比例最高的一条路。但其实赛局在科学的规范下,不接受无法估测的事物,往往这样的设定就局限很多可能性展开。然而纳许的脑袋跟一般人不同,他的视角可以看到别人无法理解的事物,或许就是这些让其他人觉得他有病。

如果他有读过细雨资料,他就知道人生是一连串的矩阵组合,每个矩阵都有无数种可能性延伸,赛局的比例在这样的矩阵中毫无意义——所有的可能性被同时展开,而且你的选择在矩阵中大于数据的判读。纳许的谍报幻境,或许是另一个矩阵人生的展开,只是他同时穿梭在两个人生之中。


03
内在感官
纳许的多重视角与谍报幻境的体验,极有可能是他的内在感官已经开启。例如他在酒吧里看到金发女孩跟她的女朋友们,为了跟她们上床而产生各种可能性的推演。这种推演虽然是从嘴巴说出来,实际上这些事情早已经在他的脑袋里运转过。

我们常常会幻想自己遇到某些人事物,然后要怎么处理与应对。这仅仅是一种最粗浅的感官运用。纳许在生活中碰到的三个主要幻影,对他来说栩栩如生,不只可以对话,甚至还有触感,这感觉在梦境中可以确切地被体验,但是在醒时往往不相信。


04
滞留灵体
在剧中碰到的室友、小女孩、谍报头子有可能是滞留的灵体,对于某些无法满足的愿望,希望能从他身上达成。但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缺憾造成那些看不见的朋友,都是由自己的意念幻化出来,满足本身的匮乏。

会有这些无形的东西出现,大多与他的个性有关:他孤僻、胆小,不善与人社交,可能造成这些无形的幻觉,有可能吸引这些真实的存在。

最后我想说,上面的那些分析,只能说纳许是一个灵性很高的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是会被社会唾弃的,在一个宗教引领道德、科学箝制思想的年代,这类人通常都被判定为精神异常,就连现在也不例外。

人们对于所谓异常的定义,就是一个常数判定:多数的叫做正常,少数则为异常。但是谁又能说谁是正确的?你没见过不表示不存在,只能说孤陋寡闻造成许多的无知与遗憾。如果纳许活在新时代,或许他不会有科学上的成就;但是在灵性上,他一定会大放异彩。


关于细雨影评中思考题的讨论

如果有“如果”,如果能重来,你觉得纳什的灵魂还会选择天赋异禀吗?而他的妻子还会选择再嫁给他吗?

如果再嫁给他,是选择支持他在自己的意识中畅游、还是用更有效的脑前叶切除手术、帮他彻底被”治愈”呢?

如果你是纳什,你要怎么面对这样的爱与家人呢?要怎么面对自己的“有病”和那脑海中的声音、眼前的画面呢?



柏杨:

如果纳什在年轻的时候,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块玉。非璞玉,是成玉,不需要雕琢,存在不是为了闪瞎别人的眼,不用去做大众所爱的“玉”,也并非大众喜爱的玉才是宝玉,接纳自己的不合群,承认人际关系的难处理而非归咎于别人的不喜欢,认真呆在自己的世界,进出自如;不质疑自己的水平,不思索真假与应该,追随热忱并参与擅长的领域,不停探索,输出能量,而不是为了自证价值,过度的消耗和压榨自己,逼迫潜能的输出。那么他的剧本会不会不那么沉重呢?

在我看来,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的幻觉,是扭曲的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拟亚空间,目的是直抵内心的卡顿,如恐惧、贪欲等。里面扮演人物的是自我意识的其他分身,即你喜爱的,你需要的,你嫌弃的,你躲避的,其实都是自己。或许,我们都是“精神分裂者”,无论是幻想的,还是外在感官接触到的,无论是仅自己可见的还是集体意识投射的,都是学习的过程和面对自己的方式,都是在”治愈”小白意识碎片的不完整,进而努力寻回被分裂出去的那些面向,并无分别地接纳包容,直至完形,直至无漏,直至涅槃重生。



宁静:

一个身体里好多人格面向,同时不定时切换,表现截然相反的性格和控制不住情绪,自己也可以和自己对话,还有更多时刻是歇斯底里,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这种医疗案例数不胜数。多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患者很少有清晰完整的理性、冷静的大脑去应对这个世界。纳什只是能看见灵体,但是能看见灵体的修行人真的太多了,特殊的是他是科学家里的数学家,选择了说实话就格格不入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的规则。触碰了那些频率局限并偏执的所谓”正常人”的接受范围。



落尘小巫:

现在的我,会让意识进入故事,无论是书藉或任何音频角色。比如此刻,故事里的纳什,我会想象我就是纳什,当我扪心自问:“此生可有遗憾?可有不甘?若重新来过,可想要一个不同版本的如果?”

做为纳什的我,是无憾的!哪怕世俗定义下的我的人生是悲剧,但我知道我收获了我想要的,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这样的自己及这样的人生。

以前总觉得,世界可以更好,有那么多不公、暗黑,人世一遭,总得为世界留下点什么。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了,只觉得怎么样的存在都是好的,宇宙没有对错,也没有一个世界需要改变,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错置的。



Candy:

不特别追求做“精神病”,不特别追求做“正常人”,尽量包容跟自己不同的存在,看过、理解、放下,做自己、修自己的功课,真切地体认到这一点,自己创造自己的实相。



晓锐:

以一颗开放的心去理解和包容周遭的一切,这其实是在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尚且存在恐惧,接纳自己尚且知见不完备……只有先接纳自己,做回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包罗万象,逐渐走向“无我”,与更大的自己融通。



阿慧:

如果有“如果”,如果能重来,我觉得纳什的灵魂不再会选择天赋异禀了,已经体验过了。他的妻子还会选择再嫁给他吗?可能会重新选择再嫁给他吧。毕竟她没有接受自己选择的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老公和儿子。

如果再嫁给他,一个版本是选择支持他在自己的意识中畅游,体验接受一个如此老公。

另一个版本就是用更有效的脑前叶切除手术、帮他彻底被”治愈”,接受一个完全呆痴的老公,一个完全让自己掌控的玩偶。

如果我是纳什,会选择和妻子更早一点离婚的。找一个助手,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继续自己喜爱的事业。另一方面,学习理解自己与世间人的差异性,学会闭嘴。



云儿:

如果我是纳什,我会再次选择天赋异禀,但是我会尊重身边所有人的认知,配合演出好自己的所有剧情,争取一个独立不受打扰的办公室,只在独处时享受自己的天赋能力。在生活中的各种剧情中,我可以是个好学生,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独处时,我回归真正的自己,做自己最喜欢的研究,和真正懂我的灵体沟通。在生活中,我是角色,是演员,我尽力演出,但我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我在这里,但我不属于它,我分分钟能解离,我就是意识海中的那条怪鱼,我享受自己在不同的意识空间游荡,自由,洒脱,自在。

如果我是他的妻子,我选择再次嫁给他,但是我会重新规划选择自己的婚前经历,我会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善良,且喜欢哲学思考的女青年,我会安排自己在婚前就遇到赛斯,细雨资料,仰慕纳什的天赋异禀,能理解,接纳丈夫和儿子的非同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我会顶住世俗的一切压力,为他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温馨的港湾。



Carol:

纳什在这一世选择天赋异禀,能见非常人之所见,被妻子控制,世人不理解,或许就是人生蓝图的设计的一部分,来体验与攻克这一挑战。看了《雨人》,里面的雷蒙也是个拥有强大记忆力的自闭症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弟弟问他:你觉得自己是自闭吗?他答:不是。他和纳什都是天才,只是世俗的评判标准认为他们"不正常",他们只是不同而已。纳什的妻子或许死后在review自己一生时也感受到丈夫和儿子被她控制的痛苦,决定进入单人副本重复体验并做出改变,又或许与纳什/儿子互换在下一世体验被控制的人生。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800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