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驾驶我的车》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4-14 09:33阅读:
《驾驶我的车》影评观后感



这个世界上大抵只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另外一种是“相互拥抱”的。前一种必是决一死战,善者干掉了恶者的是喜剧,善者被恶者干掉了的是悲剧。后一种从相互的障碍开始,突破障碍达到拥抱的是喜剧,因障碍无法突破因而也就无法拥抱的就是悲剧了,不过这种电影还不至于要人性命。撇开位于这两种电影之间的作品不谈,极端化典型的第一种通常是商业化的类型电影,而第二种则常常被普通观众鉴定为“文艺片”,尽管此类电影也不一定赚不到大钱。

    形成这两大类电影的原因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种成因:人类历史上,更多支配着人们命运的是战争、瘟疫、阶级或者种族的冲突、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大清洗”式的政治运动,甚至包括个体之间的仇杀。因为这些外部环境构成了对人们生死命运的考验,便也就构成了最强烈的戏剧性悬念。处在上述困境漩涡之中的人物的命运从古希腊有叙事艺术开始就构成了题材和情节的最佳选择。在电影艺术中,这样的作品至今依然是着绝大多数。

第二种成因:时代来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大规模的战争停下来了,尽管小规模的战争和灾难依然不断,但毕竟没有二战那么要死要话了。社会相对稳定下来,衣食温饱和就业问题也相对好了许多。人们吃饱了肚子之后,人际关系的危机和心灵的危机便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精神医生、宗教和心理咨询所固然起到了一些治愈作用,但是那些去处并不会成为每一个人的选择。于是,电影艺术题材的领域和电影创作者们的目光便由以往那种打打杀杀的题材转向了人际关系和心灵危机的内部来了。电影创作者们有了新的题材领域——去写普通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危机和心灵危机。说来,《驾驶我的车》便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驾驶我的车》的情节和主题都比较简单:

情节:一个在发现妻子有外遇之后表面平静的他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那种痛苦的内心纠结几乎令他无法面对他要生存下去的外部世界。然而通过对契柯夫话剧《万尼亚舅舅》的排练以及与女司机渡利相处的时光里,他终于把内心的痛苦释放了出来,有了面对此后人生的些许愿望。

主题:走出情感危机,治愈破碎心灵。说来人生多舛也许就是所有人的生活现实。人这一辈子很难光滑平坦,你到了七老八十,回首当年,总会有一些离奇的或者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更让人无法忘怀的是那些在心灵上刻下的岁月伤痕。那些挥之不去往事,影响着你走完后面的人生,让你无法开启另外一段生活。从那以后你便无法像“没事儿人”一样蹦蹦跳跳地走路,甚至无法正常地和周围的人坦率地交往。那件事儿羁绊着你的灵魂,你就像一只被蜘蛛网缠绕住的蛾子,每天只是在那里无望地挣扎。

所以,有人发明了一个词儿叫做“放下”。发明这种词儿的人劝诫那些被自己内心折磨成“苦海无边”的人“放下”那件折磨自己的往事,说是这样就能够天宽地宽了。说这些话的人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放下”难道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吗?

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若不撇开终是苦”。说的是,一个“若”字比一个“苦”字不过是多了一小撇,但只是因为那一点点的念头撇不开,就变成了苦。道理不错,但是撇开又谈何易?蛾子堕入蛛网,它难道不想着撇开的吗?有时候怕是越撇越紧的哩!

《驾驶我的车》这部一般化的电影作品之所以获得7.9分这样中上等的评价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这个全人类的人性共情主题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但是,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依然是中等偏上之作。我所以感觉它一般化是因为如下原因:

1、造成男主角家福内心危机的原因有点人为:

他的痛苦始发于对所爱的妻子出轨场面的目睹。尽管他选择了默默地离开,却无法释怀。他的妻子在出轨场面出现之前几乎没有铺垫,观众目睹这个场面的时候感受到的震惊甚至会超过男主角家福。如果这女人是个道德意义上的荡妇,也许无论家福或是观众都不会有那种痛苦的感受的,如果是这样的女人,此后的情节就会变得无病呻吟了。所以作者刻意地为这女人找到了一点点开脱,说她只有在做爱的时候才会有创作的灵感。好吧好吧,算是一个说法吧。至少这样的做法把一个女人从荡妇的道德标签下解救出来了些许。为了给家福内心的痛苦找到更加重一点的心理依据,作者又安排了家福在目睹那个偷情场面之后痛苦地离家出走,驾驶着自己的车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上乱逛,他太太本来是希望他回家好好地谈谈他们之间的问题的,可是他因为害怕而采取了回避。如此一来,他便错过了挽救太太生命的时机。在他终于回到家中的时候,太太已经因脑淤血而没有了生命。他于是便陷入了自责,这才是他痛苦的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发现所爱的人出轨不过是家福痛苦的由头,真正的痛苦是他没有能及时地和太太谈话而错过了挽救太太脑溢血疾病的时机而导致了她的离世。这个情节的设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仔细想想,这女子突然脑溢血而死依然有作者人为安排偶然事件的编剧痕迹。

2、家福能从心灵危机的困扰中挣脱出来的动因有些勉强:

影片作者始终把契柯夫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放在电影整体结构的很重要的位置。他试图通过这个戏的演出和排练来揭示人物内心,并以此来推进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有一定创造性的选择,至少我们通过这个戏的排练以及在排练过程中家福对待排练过程不同阶段的行为看到了他的心路历程变化。总比那些蹩脚的电影用充满说明性的方式把作者希望揭示的出来的人物内心情感直接报告给观众要微妙了很多。但是,作者把契柯夫的这《万尼亚舅舅》出戏与《驾驶我的车》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安排在一起的做法依然有些牵强了。

此外,另外一个心灵的解救因素女司机渡利是不是靠谱一些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渡利本人并没有破碎的心,相反,她如果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神降临在家福面前,对于这部电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显然特傻!估计那种心灵鸡汤中放入大补人参的做法只能失去观众的认可。所以把渡利也写成一个与家福一样有着同样在关键时刻没能救助对自己有亏欠的亲人的“情感欠债者”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至少他们可以“惺惺惜惺惺”,因为有着共同的危机而能相互理解,也因此就可以抱团取暖了。不过你不觉得对渡利这样的前史的安排多少有些露出编剧创作目的的马脚了吗?

3、家福最终推上舞台的转折点也有些牵强:

本来家福出于自己情感的缘由是不肯继续出演《万尼亚舅舅》主角万尼亚的。而万尼亚这个角色是他曾经的情敌来出演的。家福自虐式地让这个情敌出演主角已经有些动机不扎实了。现在用一个意外事件——这年轻人失手打死了一位对他偷偷拍摄的人——让这个情人无法登台,从而为家福不得不救场而构成了一个说法。但是你掂量一下看,那个情敌本来是演艺行当中的名人,个把粉丝拍一下他的照片便会把人打死,这个细节的设计是不是有点牵强?

4、主题依然会用语言表示给观众听:

场景之一:女司机渡利开着汽车,家福和他的情敌坐在汽车的后排座位上。他们长篇大套地说起了家福太太曾经构思过的故事。家福只知道前边的情节,而他的情敌为他们补充了他太太编出的后一半情节。其中有那个故事中的女主角明明杀死了一个人,这在她看来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她甚至公然把尸体放在了故事男主角贺山的家里,可是那个贺山明明可以看到这个事情,却一丝丝的反应也没有。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这一点让那个女人感到很恼怒。家福的情敌说到的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立刻就让我们想到了家福的行为,尽管他看到的不是杀人,可是他毕竟看到了老婆和别的男人通奸,他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装聋作哑,即便她希望和他有一次推心置腹谈谈的机会,他也躲避了。电影作者在这里用家福太太编出来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这个女人对家福为人处世方式的批判。也许这不啻为一种还算不错的方式吧?接下来,这个情敌便由此发挥着大发议论了。说什么家福太太在他心目中是很棒的女性,她能和家福一起生活20年是很不简单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最亲近的人其实家福也并不了解她的内心的。如果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家福如果想突破那种情感障碍,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那就是直视自己的内心。作者借着这个年轻情敌的嘴巴把自己要阐述的思想主题在这里说给我们听了。其实,说也就说了,关键是还当着那个女司机的面说这些两个情敌之间的对话。这种情境下说出这样隐私的话语,其实是很不恰当的了。


场景之二:在女司机渡利把路上买的鲜花扔到了曾经自己家的废墟上之后,在积雪的山坡上,她对家福说出了自己的内心。她告诉家福,她对母亲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母亲对她施以家暴,她恨她,所以遇到山体滑坡的时候不会去救压在房屋下面的母亲。可是另外一个方面,她却格外留恋她对母亲另外一种温暖的具有母爱的人格,她把那种人格叫做阿幸。阿幸是她苦难中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所以当母亲死去了,阿幸便也不再存在了。就是通过这段富有哲理的对话,我们了解了这个女子对母亲仇恨的“放下”。这姑娘甚至替编剧在质问家福的同时也劝诫了我们这些观众:这个一边和很多男人做爱的、同时又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女人难道是不可以理解的吗?(好吧,可爱的编剧,我们可以接受你这个假定性了。我们对你这样处理这个女人没有太多的意见。)于是乎,家福也深切而悲痛地开始长篇大套地反省了自己,他既爱又恨自己的妻子,他是个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他说自己应该勇敢地去倾听老婆说一些什么的。如果是现在,他就会骂他老婆背叛他,也会说自己很爱她。(其实这就好像女司机对待母亲的两个人格一样。)于是两个同样有相似的心灵伤痕的人便在这一刻释然了,他们拥抱在大自然的也是人生的“冰天雪地”里。而家福这个时候则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出了作品的主题,说他们要坚定地活下去!原谅我这样说有点刻薄,实际上我看的时候的心理反应也许更刻薄一些。因为当家福抱住女司机之前我就知道这场戏一定会是这样抱住的。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编导会让家福满嘴说着滔滔不绝的掏心窝子的话痛哭流涕的。情感表达的分寸还是应该有的吧?小津安二郎说得很有意思,他说,高兴就又蹦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叫,那是上野动物园的猴子。所以看到这个节骨眼上我突然想起了小津安二郎这段话来,我就不由得想笑了。我诚挚地对这部电影的编导说一声“对不起”。


场景之三:终于家福出现在他曾经胆怯地回避的舞台上,他借助角色万尼亚之口对剧中的外甥女袒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他承认自己很痛苦。于是外甥女就对他用手语(原因是这个剧团找了一个哑女子来扮演这个角色)说了巨老长一段点明主题的格外光明的话,大意是:要有直面痛苦的勇气,要勇敢地活下去,度过一个个漫长的白天和黑夜。接受人生的考验,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直到最后安静地死去,然后到天堂对上帝说,我受苦了,我哭泣过了,上帝就会怜悯你,你就会看到明亮美妙的梦幻般得生活就在你的面前!看到这里,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作者终于把他要表达的全部内涵都通过人物的手语说给我们听了。于是我也就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奇怪地选择了一个哑女子来演话剧。你想想看,如果她真的把那些台词都说给我们听,这个结尾不是说教气太重了吗?

说了人家这么多不是,难道这部电影如此的不堪吗?当然不是的。在我心目中它也会是7.9分的。我这么说一点也不是违心的。

首先我喜欢这个作者的选材态度。至少他没有为了讨好观众骗取票房而弄来一些闹神闹鬼打打杀杀的东西来糊弄我的眼球。这个作品真的有它独特的现实意义的。都市人越来越假,你没这样的感觉吗?面对外部世界,人们把自己心灵的真相格外认真地掩盖起来,这是人生必须的修养,哈哈哈哈。然而,这样的掩盖并不能医治心灵的痛苦。我在另外一些文章里说到过日本人掩盖内心情感的能力可能比别的国家的人更强一些,他们总好像带着能乐的假面具一样。因此,他们力图揭开这个假面的心理可能更加强烈,不过那种冲动更多的体现在银幕上和看电影的那个瞬间的观众心理上。作者是敏感的,他把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危机当做自己研究和表现的对象,这是很值得肯定的。

第二,这部电影有一定叙事策略上的创新。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男人心灵一次危机的情节主题,它潜伏在一系列生活琐事之下。我们看到一次女人的出轨,我们看到剧组的排练和面试演员,我们甚至看到一个说着中国普通话的台湾女子来应聘角色,我们也看到了男主角与情敌的相处和交流,我们更看见了女司机与男主角之间情感关系逐步地发展和递进……作者能够把这些看似琐细的事物粘合成一体,这是需要功力的。一般说来,这个电影应该会突出家福和渡利情感关系的主线,但是作者却让渡利在几乎三分之一处才出现。而男主角和太太的关系几乎没有展开就结束了。最有趣的是作者对家福和情敌关系的处理,笔墨不多,却令人遐想。我们总认为会发生一点更加激烈的情感纠葛之类的,但是并没有。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很多处理是破坏了我们欣赏习惯的。我喜欢一个作者与众不同的方式。

第三,我喜欢那辆红色的汽车。我一直认为电影的造型环境是具有潜台词的。这就好比诗歌,山川河流花朵都是有象征意义和情感物化功能的。从“物境”看,这就是一辆普通的红色轿车。但是从“情境”上看,它却又是家福封闭的心灵。他在这个飘忽不定的铁壳壳里听与太太的台词对话。他就好像一只寄居蟹躲在硬壳壳里一样,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有一种安全感,才能背诵台词,才能和人交流。从“意境”上看,那些进入这个汽车的人,无论是他的情敌还是女司机。都是他心灵硬壳的侵入者或者说是突破者,这就是他们能在这里和家福推心置腹的原因,因为他们那一刻已经成为他心灵的一部分。

第四,我也敬佩作者对对话的钟爱。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前史作者也坚持不用画面闪回而是执着地采取对话交代的原则。无论是家福的过往还是女司机的过往,都是台词说出来给我们听的。在如此大量的对话出现的时候,镜头的空间是逼仄的,往往是在汽车狭小的夜景中完成的。看来导演本来就没有想用画面避免枯燥。这个胆量和自信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的。

第五,作品毕竟体现出了一种韵味和语态。不急不躁,缓缓道来,人物平静的表情下情感激流涌动。尤其那个女司机的情感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些地方,编导者还是鼓捣出了一些微妙感觉的。


好吧,我同意了,就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给它吧!我听说北野武有点张狂了,他看到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可能有点意外了吧?他说,哦,看来西方人开始重视亚洲电影了,有空的时候我也弄个片子去获几个奖!

哈哈哈哈,看来一方面他有点看不上这个电影,另外他也有潜台词是说他的电影能比这个更好。我还真的赞同他的这个没说出来的看法。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343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