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好东西》影评1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1-04 12:03阅读:
《好东西》影评


没想到我能赶在下线之前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开分 9.1 的《好东西》。在《好东西》之前,21世纪只有三部内地电影上了9分,《鬼子来了》、《让子弹飞》和《我不是药神》,其中《鬼子来了》还一直处在半封禁的状态。在高分之下,是超过 7 亿的票房,算得上是叫好又叫座。

《好东西》的导演邵艺辉算是新人导演,不过因为前作《爱情神话》的成功,也已经被观众熟知。作为《爱情神话》的姊妹篇,《好东西》延续了一部分前作的灵气,把镜头从中年婚姻与爱情转向了更直白的女性主义。或许也正因为这一点,9.1 的评分中也夹杂了许多另一极的负面评价,导致对《好东西》的评价渐渐变成了男女对立的交锋战场。这篇影评就从负面评价出发,聊一聊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为了了解观众们对《好东西》的负面或正面评价有哪些,我粗略地浏览了豆瓣、知乎和 b 站三个平台的电影评论。总体上看,豆瓣以好评为主,清一色的五星,当然这也是 9 分片的共同特征;而知乎则是批评为主,在一系列高赞回答中几乎找不到正面的评价(我的感受是近些年知乎的观点越来越趋向单一,意识形态的特点越来越鲜明,当然也可能是我已经被包进了信息茧房);而 b 站的电影评论视频则是更多元一些。而在我看到的负面评价中,有 90% 是针对“女权主义”,认为《好东西》是在进行价值输出,讨好主流舆论;有 5% 是无脑伞兵评论,比如“称赞这部电影的,先去结个扎吧。”(引自知乎高赞);还有 5% 则从其他更有意思的角度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主要的批评,源自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女权”和“反女权”的论调实在老套,伞兵评论又不值一哂,所以我先谈关于“反对阐释”的批评。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对文学、戏剧和电影等多个艺术形式的批评。我的理解是在艺术鉴赏和创作中,苏珊更倡导体验(experience)而反对阐释(interpretation);拒绝形式和内容的区分而强调存在本身。

落到电影评论上,经典的论点其实更多地针对观众和影评人,而非电影本身,我尝试概括一下这一论点:电影是视听艺术,而不是命题作文,那些试图用文本解读电影来剥离出一个特定的主旨的行为,都必然导致电影部分表达的丢失(类似降维切片);一旦观众带着某个预设的主旨去观影,那么只会在电影中不断寻找与主旨相印证的细节,从而观影体验变成了预设主旨的强调和重复。而影评人们做的隐喻解读、台词分析,都是在解构电影这个形式本身,把它变成一篇命题作文。

再具体到《好东西》,批评者认为这部电影的创作就像是命题作文,丢失了电影在视听方面的艺术性而只剩单调的文本;同时《好东西》的文本也并不出众,单一线性叙事并且有明显的段落分割,每一段落讲一个主旨,就像短视频的拼接。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批评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几乎都应该反思这个问题。但我还是想为《好东西》说两句。首先,相比于《爱情神话》,《好东西》把更多的“金句”和说理塞进了对白,这也是让本片更像文本堆砌的原因之一;但我觉得这也是导演的一种温柔,那些对白中的“金句”,更像是导演在试图和观众对话,去治愈那些遭遇相似困境的群体。语言上的处理也已经尽量轻快,看得出导演在努力避免说教和爹味,譬如借小孩之口说的那句,“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可怜的?”。说到这里,《爱情神话》和《好东西》一脉相承的灵气,其实有一部分就来自于巧妙的语言,例如本片中“我不想打拳”、“女权表演艺术家”等等段落。所以,即便在文本上有些平白的堆砌,《好东西》至少保留了足够的趣味,退一万步说,你也只能批评它像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此外,我认为《好东西》并没有丢失电影的视听属性,只是为文本表达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首先,电影的配乐很不错,旋律抓耳,贴合情节,又烘托气氛,各大平台的《好东西》歌单收藏量也体现了观众的认可;其次,片中小孩听采样猜声音的片段正是独属于视听艺术的表达,利用声音和影像的蒙太奇,展现了单亲妈妈承担的隐形家务,为妈妈和小孩的角色建立了连接,不少评论都认为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片段。

讲完了“反对阐释”,再来看关于“女权主义”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好东西》是“女权意识形态”输出的宣传物料,一方面讨好市场恰烂钱,另一方面贬低男性洗脑观众。我们会发现,这些评论正是“反对阐释”的靶子,他们恰恰是在解构电影本身,抽离出那个“女权主义”的主旨,然后开始批评这个命题。严格来说,我觉得这不能算电影评论,剥离了电影的诸多元素之后,剩下的就只是观点和观点之间的辩论,而大部分批评甚至连论据都没有,成了自说自话的情绪宣泄。

我其实不喜欢“观众配不上好电影”的说法,艺术作品不应该傲慢地俯视它的观众。但现在的网友们太渴望宣泄了,或许是来自社会、家庭、工作等等乱七八糟的压力让大家都有些喘不过气,潜意识让人们到处寻找出口,他们太渴望一个战场,迫不及待地站队、输出,扒开形式的外衣直奔主题。对电影乃至其他艺术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构性压迫”?

希望 2025 年国产院线有更多的好东西,也希望我们的观众能重拾看一场电影的从容。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30214.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