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09-22 09:00阅读: 次
《逃出大英博物馆》观后感
家国永安,期待回家
赵志忠 赵阳
近日,一部由煎饼果仔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夏天妹妹饰演“小玉壶”和煎饼果仔(饰演“记者张永安”)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意义深远,情感内核中的“家国永安”引发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在最后一集里,有一个镜头“瑰(归)葭(家)路”,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正如台词所言: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在第三集结终,完成使命的小玉壶告诉张永安,她决定回到大英博物馆。她说,总有一天,她和其他海外流失的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据夏天说,很多文物的介绍和图片寥寥无几,最终选择了这盏“小玉壶”。“
“‘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此剧共三集总时长不到20分钟,剧中却包含了许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和台词,这部短剧以人格化的手法讲述了流失文物的故事,给短视频创作带来了新鲜感和创意,也展示了短视频走向主流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本文将从创意与发展方向、人格化手法、小玉壶的决定、流失文物的归宿以及传递价值观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在欣赏《逃出大英博物馆》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小玉壶的出场让人瞬间关注到他脸上的污垢,这象征着大英博物馆对被掠夺文物的不良保存条件,这似乎反映了他们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轻视。
2、当小玉壶来到男主的家中,他用“柜子”这个词形容文物的堆积,暗示了文物在博物馆内是拥挤无比的,没有得到应有的空间和尊重。
3、在超市,小玉壶一直选购各种茶叶,在古代茶叶通常被用来填充瓷器中的空隙以减少震动,这也表明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小玉壶反复提到“永安”这两个字,这是因为博物馆中还有一支瓷枕,上面刻有“家国永安”的字样。这细节传达了他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也间接突显了其他文物渴望回归的愿望。
5、小玉壶提到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但没有提到弟弟和妹妹。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这部短剧在创意与发展方向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相比于传统的短视频形式,它选择了一个关于流失文物的主题,这一主题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社会关注度。同时,短剧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保护文物、维护文明的理念,以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这种新颖的创意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为短视频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短剧采用了人格化手法,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流失文物的故事。通过赋予文物以人的特质和情感,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与关注。这种把文物人格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感性,也为流失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通过这种方式,短剧成功地让观众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了对流失文物的关怀和珍惜之情。
小玉壶的决定成为了短剧结尾处的关键。小玉壶告诉张永安,她决定回到大英博物馆,这一决定充满了意义。对于流失海外的文物而言,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到原本的归宿是一种期盼和渴望。小玉壶的决定让观众感受到了文物坚守初心的执着,也让我们相信流失文物总会有一天回到家的那一刻,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而对于流失文物来说,归宿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部短剧通过小玉壶的决定,传达了文物回家的信心和希望。它让人们反思和关注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呼吁社会各界为文物寻找回家的机会。无论是通过法律手段、国际合作,还是通过公众意识的唤醒,都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为流失文物的回归提供力量。
《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第三集更新,穿越千百年、隔海跨洋,让流失海外的文物们通过信件传递出了它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呼唤。这一场景让观众们备感动情,字字句句传递着文物的心声,引起了观众共鸣。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它们心系着故乡的山河,对于海外的流失感到深深的思念。通过信件这一方式,它们将内心的渴望和情感传递给观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文物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热爱和思念。
这部短剧传递的价值观是非常端正的。它强调了对文物的珍视和保护,倡导了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故事的展示和人物的塑造,观众能够体会到文物背后的珍贵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端正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塑造社会良好氛围、提升公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逃出大英博物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为年轻人提供了触摸、感受和接纳传统文化的新方式。这一潮流反映了当今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接受。
流失海外的文物们表达出的思念和呼唤是非常珍贵的。这些文物作为家国的瑰宝,在海外的岁月里,它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始终保留着对故乡的感恩之情。它们的思念不仅让观众动容,也唤起了大家对于文物保护的思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文物的价值,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它们能够回到自己的故土,回到它们属于的地方。
剧中的催泪台词更是让观众们心潮澎湃。"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这些感人至深的台词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文物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这些台词打动人心,引发了广大观众们的共鸣。它们不仅刷屏了网络,也再次点燃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台词刷屏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部短剧的魅力。网友们纷纷转发和讨论,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文物的关注和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作为一个国家,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自信。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台词进一步激发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如何,那些爱国之士都能够坚守初心,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这样的心态也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心生共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泪点。
《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的心声和催泪台词,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再次点燃了剧集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让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为我们的国家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个剧集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于文物价值的一次思考和呼吁。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英国大英博物馆素有世界闻名的收藏,据悉,博物馆目前拥有大约800万件藏品,其中中国文物超过2.3万件,可称为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而这仅仅是全球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中存放的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其他博物馆存放的中国文物数量至少达到164万件。
文物作为历史见证,承载着过去那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无论是在大英博物馆还是其他博物馆中,这些中国文物激发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共鸣。它们让观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兴趣,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发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情感,通过接触传统文化,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底蕴,增强了对祖国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消化、吸收、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并且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展现出了更为优秀的表现。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影响着新一代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会与现代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将继续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新一代青少年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电影的最高光时刻,小玉壶被塑造成了一个信使的形象。小玉壶的出现,象征着文物的跨越时空的传递和沟通。它作为信使的象征意义,让观众明白了文物背后隐藏的故事和历史的延续。这一形象的设计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深思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而《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意义,以及小玉壶作为信使的象征意义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机会让人们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
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短剧在短视频领域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观影体验,更唤起了对流失文物保护的关注和思考。相信随着自媒体创作的不断进步,短视频创作将迎来更多精品化的佳作,为大众传递更多正能量和真知灼见。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6808.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