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11-09 11:53阅读:722 次
美国电影《Ordinary People》《普通人》观后感
美国电影《Ordinary People》(《普通人》,又译《凡夫俗子》或《慈父严母》)上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获第5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影片讲述了生活平静、舒适的杰瑞特一家,在哥哥伯克意外溺水身亡后,母亲贝丝维持着“风平浪静”的生活,对弟弟康纳德表现冷漠;
康纳德内心则充满自责,认为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于是企图自杀,但所幸被及时救下;
父亲卡尔文则夹在妻子和儿子之间,努力维持已支离破碎的家庭,试图让这个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父亲劝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心理治疗让儿子彻底走出困境。
在和母亲的关系里,康纳德是被忽视的、不被关注的。长子伯克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母亲的骄傲。康纳德无法确定母亲是否爱他、关心他。
一开始康纳德的情绪是受到压抑的,在心理医生的工作下,他的愤怒在逐渐释放出来。从影片中康纳德和母亲相处的场景,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最开始两人都处于局促、不自在的状态。一天放学回家后,康纳德的突然出现,让正在伯克的卧室发呆的母亲有些生气。康纳德赶紧道歉,并讨好似地向母亲报告自己几何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母亲顾左右而言他,母子间的气氛很是尴尬。
这让我想到温尼科特关于抑郁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段描述:“儿童牺牲了自己的需要,通过参与母亲的心情而承受母亲的犯罪感和抑郁感,他必须设法维持母亲的活力。抑郁母亲的孩子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活着,他不能完全出于自己的愿望而作出表情让母亲来认可和满足,而是必须总是关注着她,希望他最终能够创造出一个会激发他成长的母亲来。”
康纳德一直小心翼翼地感知着母亲的情绪,虽然母亲表面看起来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她的内心是无比抑郁的。康纳德虽然看起来是家里唯一“生病”的那个人,但其实妈妈才是病得最重的那一个。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之后,有一次当爷爷奶奶来家里聚餐,爷爷让康纳德和母亲合影时,母亲却找借口极力回避。康纳德,他对母亲骂了脏话。
温尼科特提到过“生命力和真正活着的感觉明显地与攻击性因素相连。攻击性就是自发性,正是外部客体的敏锐的对立,激起了成长所必需的攻击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纳德内在力量的出现,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同时他似乎又有些害怕失控的自己,会担心这样的爆发对别人产生伤害,这是他不熟悉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对于母亲来说,虽然伯克永远地离开了,但她从未真正接受这一事实。她在竭力用看似跟以往一样“正常”的生活逃避这一现实。
伯克离世后,贝丝仍然保持着“正常”的社交,“正常”地应对着熟人、朋友之间的客套与寒暄,谈笑风声,坚持圣诞节外出度假的惯例,甚至在伯克的葬礼上要求丈夫换上更合适的西服、鞋子。总之,不想打破任何生活惯例。
她有着一个强大的“虚假自体”,也可能是一种“照顾者自体”,没有任何真实体验,隔离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她的心仿佛已从身体中抽离了,或者说她的心已随伯克一起埋葬了。只是躯壳在机械地应付着“正常”的生活。
与母亲的表现不同,康纳德最深的内疚与自责就来自于哥哥的不幸溺亡。他当时就在船上。他极度慌乱,没能及时解开绳索,扯起风帆;没能按哥哥说的那样坚持住,他放弃了,没能将哥哥拉回船上。
在得知朋友Karen 自杀离世的消息后,他又一次陷入了自责。他认为自己在和 Karen 最后一次见面时,原本应该能发现她的状态不好,应该多一些关心的,可是自己却忽视了。这让他情绪几近崩溃,于是他紧急求助心理医生。在咨询室,他把自己一直以来的痛苦、委屈、愤怒,一股脑儿地倾泄了出来。包括对母亲的怨恨,对哥哥的内疚,以及自己在哥哥落水时他做出的努力。
最精彩的一幕在于心理医生Berger替死去的伯克回答:因为我累了。你要原谅凡人并非神圣,他们都会疲惫。
“事情只是发生了,人们不总是知道答案。”
在这一点上,康纳德的内心似乎得到了一丝慰藉和松弛,他甚至回家给到了母亲一个拥抱,母亲感到错愕,她才是那个真正被“卡”住的人,她或许永远无法直面这个创伤,只能戴着虚假的面具继续生活下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491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