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12-27 09:50阅读: 次
《狗十三》观后感
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要面临成长?
当时李玩13岁,她又养了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可卡狗。
我老觉得《狗十三》这个电影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讽喻。
是说,青春就是一条狗,还是说狗就是一种叛逆期的青春?
因为十三这个数字看上去就有些玩世不恭。恰似你想爆粗口的一段年华。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
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台词太熟悉,也太残酷。因为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要听过这些。
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当时不理解父母。但是当我们理解了父母,我们已经成为别人的父母。我们会不会也对自己的孩子去说这样的台词。一代一代人的成长,难道真是一种生理的轮回?
以幼小的身躯为器,去承担成人世界里岁月的沧桑和纠结。
曹保平是一个善于用细节去刻画内心和表达小人物悲苦的导演。每个孩子在刚懂事的时候,都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比如说李玩对物理和天文的兴趣。这也是她为什么给自己的第一条狗取名叫爱因斯坦。但是,她的父亲和老师却用自己的道理,告诉她要选择英语。
所以,当那个男性英语老师用自己的课本去一下拍死那只误闯入教室里的蝙蝠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被罚站的李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当李玩在自家亲戚的劝说下,大口吃下那口狗肉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李玩咽下去的不仅仅是一口狗肉,更是自己以往充满了个性的过往。或者,咽下这口狗肉,代表的就是她和成人世界的妥协;而当最后李玩偶遇自己丢失的那条可卡狗,她却不再相认,甚至哽咽着说出:“我真怕它认出我,向我扑过来;还好,它没认出我。”这个时候,其实曾经的李玩已经死去。
没有人会去理解她。
她的妈妈吗?她妈妈从小离她而去。
她爸爸吗?她爸爸一面说爱着她,一面却又在自己重组后的家庭里焦头烂额;他的重点放在了自己的小儿子身上,他一面答应李玩要去看天文展览,一面却又因为自己的应酬,牺牲掉了李玩去看天文展览的机会和时间。
她的爷爷奶奶吗?那只是一种来自老人本能的爱,但是他们和李玩却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
李玩的姐姐李堂吗?或者,李堂还是能和李玩交流一点,毕竟都是女孩,毕竟岁数都差不多;但是因为有男生高放在中间,她们姐妹其实间隙早生。
她的继母吗?她的继母也只是表面爱李玩,但更多的还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否则便不会拿另一条狗来糊弄李玩;在她的亲生儿子和李玩之间,那种亲疏选择无意但却冷酷。
两条狗,轻易带走了李玩的成长。
第一条狗,李玩一开始是不接受的,是李玩父亲不知道怎么和李玩交代自己又生了一个儿子的事实,买来一条狗,哄李玩开心。李玩最开始是不接受这条狗的,可是当她接受了这条狗的时候,她的爷爷却又大意弄丢了狗狗。
第二条狗,李玩一开始也是不接受的。可是当她终于可以接受这条狗的时候,她的父亲因为狗狗咬伤了小儿子的缘故,在自己媳妇一心的要求下,要把狗送到狗肉馆。那条狗被送走的时候,没人会记得李玩的伤心欲绝。尽管李玩父亲最终把狗送往了流浪狗之家,可是当他们想要再去寻找那条狗的时候,那条狗早已经绝食而死。
两条狗,李玩没能保住一条。没人会注意,你给了李玩这个敏感的孩子多少爱。当李玩的父亲拿着墩把儿去捅那条狗的时候,李玩一定会觉得自己好像一条狗。想起来了,开心了,就扔一根骨头吃;心情不好了,就可以随便去欺凌,甚至,随意去抛弃。
影片最后,李玩的小弟弟在滑冰场。他滑倒了,他哭泣,教练不会去扶他。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种重复。
成长,就是一种痛。抹杀掉以前的自己,去接受成人的规则或者世界。这过程,对某些孩子来说,是不是特别孤独?是不是特别无助?
看完,我想,我要去更爱我的孩子。我想,我不会去打了他,然后告诉他,打他,是因为爱他。我也不会去告诉我的孩子,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
你平安快乐,一切就好。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2663.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