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1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0-29 09:15阅读: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

印度片《嗝嗝老师》是讲述一位患有妥瑞氏综合症但履历非常优秀的女青年——马图尔小姐,由于自身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她控制不住时常打嗝的生理问题,在求职当教师的过程中,被无数个学校所拒绝。终于有一天,她曾小时候就读过的学校聘用他出任“调皮落后”班(9F班)的班主任,9F班的学生由一群贫民窟的孩子组成,他们调皮、打架、不求上进,还有许多社会低层的恶习,是一群被学校其他班级所鄙视,认为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马图尔小组接手班级后,以热心、真诚、信任和独特的教育方式,感动了他们,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成长。这一部影片非常值得现在学生观看,其中表现出来好几层含义耐人寻味,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

(一)主人公的遭遇

影片开始,就交代了马图尔小姐身患罕见的疾病,去忙碌着奔波找学校应聘老师。其中的信息有两个:一是她求学的履历非常亮丽,说明她内心强大到没受自身缺陷的影响;二是求职有几年,而且向十二家学校坚持不懈地应聘,又说明她具备坚毅、刚强的个性。片中有一个场景带有“化缺陷为正能量”的乐观向上的力量,她告诉一个面试教师,正因为她来应聘,教师们才知晓这种病,这种方式不是很好的知识传递吗?

还有一点更重要,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终会遇到至少一位心灵导师,但我们不知道他(她)什么时候出现,或什么时候触动你的内心,而影响了你一生。影片中马图尔回忆起小时候在小学生表演剧结果后,小学校长请她上台,跟她的一番对话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一生。小学校长问她,你需要帮忙吧?小马图尔说不需要,言外之意是需要公平对待,不应受到岐视。小学校长告诉在座的家长,正因为有她,大家也知道了此种病的存在,而且向小马图尔承诺将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这也是马图尔一心向往成为教师的直挚心愿,影片最后她终成为了一名校长,一名卓越的教育家。

(二)9F班学生们的改变

影片设计9F班的学生们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自然带来了先天不足——生活环境严劣、家长无心教育(忙于生计)、社会环境复杂,一所民办学校(圣诺特克斯中学)由于特殊原因,虽接纳了他们,但老师与学生们无不岐视着他们。他们在双重环境影响下,稚嫩的内心当然抱着破碗破摔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当然成绩一落千丈,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这么一帮学生,当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改变这"世界"的。影片中马图尔小姐深知岐视带来严重后果,其中她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比较深刻——你们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或优点,但你们有一个“怨天由人”的共同缺点。我估计作为孩子们的理解不会很深,但确实打动了我,因为我一直也奉行着“不怨天由人”的铁律走到现在。

其中一个场景很好地演绎这句话,马图尔用未开封的粉笔先在黑板上划出二道横线,笔端在划时发出刺耳的哨叫声,使学生们都捂起了耳朵,她由此来比喻为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尖叫。她提问同学们,你们想证明什么?证明没人可奈何你们,而结果是没有人对奈何你们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不为学生所知的问题。以前、现在或将来,每所学校里总会有一部分不守学习纪律的学生,他们自以为无人可奈何自己为荣,实不知根本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出格,作为学校、老师乃至家长,最多到了忍受极限后放弃对你谆谆教导,受损失受伤害的只有自己。

随后她又折断一小段,再划一条横线时,刺耳的声音变成温柔的沙沙声,说明只要每个人作出一点点改变,小小的变化就能改变自己。她用“为什么和为什么不”来解决他们疑惑,估计他们云里雾里没听明白。我的理解是:对于具备有效判断能力之前,每个孩子当被学校、老师或家长批评而不理解为什么时,都应该心存“为什么不”的思维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有效地促使自已向好的方向进步。

马图尔还让他们用空白纸写下他们自己身上最厌恶最害怕的事情,折成纸飞机抛出去,象征着试着去做改变,我相信孩子们内心会有所触动。“恐惧是力量,非是弱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恐怕也只有成人也会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讲,思想的触动不会象影片中的孩子们如此深刻。影片中两位男孩当时,未写下自身所恐惧的事情,事后承认自己最恐惧是永远没别人优秀,不能信任别人包括自已,这其实说中了一些孩子的心思。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如北极星般的导师,指出方向,带领他们走出自身的困境。

(三)何谓"为什么和为什么不"

影片中马图尔小姐在课堂里说这话时,比较平淡直抒、轻描淡写地说了一次。其实“为什么和为什么不”这句话包含的深层内涵是富有心理学的意味,是从儿童、青少年生长过程的心理思维成长特点总结出来的。“为什么”的提问是针对外界因素的,为什么世界会这样?为什么会不公平?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对我?提问的对象都是“别人”。而“为什么不”的提问对象是自我,当外界因素强大到你无力改变时,你要扣心自问:“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你应该尽自已能力改变自已,适应外界环境。

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成长时期,面对未知的世界,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内心里,提得最多的是“为什么?”他们通过提问,再寻求答案,再解决问题,这就是正常的思维成熟过程。当他们的行为不被成年人所许可或批评时,同样,他们脑子里先出现的必然是“为什么?”,就是他们正常的思维反映。此时,成年人或许会讲一大串道理来解释为什么,但往往此道理可能不是正解,或者是正解但不被他们所理解。

此时,“为什么不”就可以出场了。在解释“为什么”不允许时的道理失灵时,应该让孩子们懂得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为什么不”来反向运用,看看效果会如何,就象数学几何的反向证明一样,当“为什么”遇到困难和不公平时,何不用“为什么不”改变自己来尝试解决问题呢? 当一个小孩子如果学会用“为什么不”的思维运用,那么许多困难和不适应都能顺利地解决,一个人的情商也就能不断提高。

(四)关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谬论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教育讲座上的专家口中,与“子之错,父子过”有异曲同共之妙。学生没有学好,没有进步或甚至学坏,将责任归咎于老师的水平低下或家长教育方式欠妥,是有失公允的。

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也就是教育体系里的一颗小星星,就像影片里孩子里把马图尔小姐当“北极星”,北极星恒定在天空,唯有孩子们认识到,利用好才能有所作用,否则就像我们一般人天天看着星星,无任何意义。老师发出光芒覆盖面对于学生来讲,也仅限于知识的传授、纪律的约束,基本一致的规范要求,就像太阳照耀大地,学生想站在阳光下,还是阴凉处,还是由学生来选择,不是由太阳来选择,太阳不会围着单个你来转。这一点对于不好好学的学生来讲,必须明确要懂得道理。

理想的老师当然最好是能因材施教、可蔼可亲、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有着超常人格魅力的超人。现实中有吗?可能有!但作为一个学生,你是否能足够幸运碰到呢?电影终会是电影,想想电影里的那帮孩子们,碰到马图尔小姐,那是如同摇到彩票般幸运。如果在现实中,那些孩子们的人生不会发生大的意外——沉沦、底层里混迹。所以,主动权还得掌握在孩子们自己的手里,碰到幸运的机会,你是否能紧紧抓住,趁势而上,还是白白浪费?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0518.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