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电影评论 >

电影《只此青绿》影评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4-10-15 09:32阅读:
电影《只此青绿》影评观后感
文/云在



电影结束,影院的灯亮了,其他人起身离开。我静静坐着,易烊千玺的歌声春雨般,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落在心的湖面。屏幕上,《千里江山图》画卷从右到左,一边展开,一边收起。青绿中,山水无垠,时间绵延,亭台雅致,屋舍俨然,农耕渔唱,天然质朴;青绿中,少年依稀,衣袂飘飘,墨色淋漓,春风得意,海阔天空,鸢飞鱼跃。

走出影院,胸中涟漪一波又一波,层层叠起。任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眼睛里,脑海里,心里,唯有青绿。展卷,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舞蹈片段,相对独立,又由《千里江山图》串连起来。过去与过去交织,过去与现在交织,过去与未来交织。人与物合一,人与人合一,人与天地合一。

整部《只此青绿》没有一句对白,却无声胜有声。绘画之美,舞蹈之美,色彩之美,匠心之美,音乐之美,众美之美,大美无言。意境之美,和谐之美,气韵之美,生命之美,传统之美,众美之美,大象无形。还有与情节对应呈现的字幕,一个个,一行行,字字铿锵;一下下,一阵阵,直叩灵魂——“如果知道此生只有短暂的十八岁,你还会为了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何为青绿,是心中所痴,还是意中所念?”“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

一卷青绿,只此青绿;一部青绿,只此青绿。



一  少年胸中藏丘壑

电影开头,即《展卷》部分,以2017年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展示《千里江山图》为缘起。百年的时间里,《千里江山图》向公众仅仅展示了四次。因为每展示一次,都会对图画造成损伤。近千年的时光,掩不住《千里江山图》夺目的光彩。随着展卷人戴白手套的双手将画卷慢慢展开,跟随他的视线,青绿山水渐渐在我们眼前呈现。只此青绿,在中国艺术史上,璀璨绚丽;只此青绿,在与世人相遇的刹那,卷起千堆雪。当展卷人的目光落在题跋上的“希孟,年十八”上面,我们与他一起追寻少年的印迹。画卷上大大小小三十多枚印章之中,竟然没有属于少年的一枚。

除了《千里江山图》中蔡京的题跋,历史上几乎找不到关于希孟任何更为确切的记载。从题跋中可以知道,少年希孟起初进宫入画学为生徒,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宋徽宗发现其绘画天赋,亲自指导,十八岁时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千里江山图》。据说,完成此图后,少年便因病去逝,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呈上去的另一幅《千里饿殍图》召来杀身之祸,被徽宗赐死。在《走进宋画》一书中,李冬君老师分析《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应该是皇子赵佶。她从画画所用的绢,所用的昂贵青绿矿物质,以及图中各种恢弘气派的宫中建筑,巍峨的山峰王朝天下的气象,以此推断出这样的作品只能是饱受帝王学培养和政治历练的皇子之手。近12米长的壮丽卷轴,承载了大宋王朝的江山理想。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作为神宗的第十一皇子,端王赵佶也在继承皇位的人选之列。章惇给他下了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定语。于是,端王以此画明志,以“希孟”的笔名,表达尊崇孟子的政治理想,以千里江山里安居乐业的图景,彰显王者气象和实现大宋太平盛世的抱负。此画得到了向太后的肯定,于是十八岁的赵佶正式登基,成为宋徽宗。李冬君老师认为最可靠的依据是徽宗留下的唯一一幅山水《雪江归棹图》,其布置,笔法,与《千里江山图》中的一组一致,只是更为老道,内敛。让人费解的是,在希孟生活的大宋,当时并没有关于他姓氏的记录。只到几百年后的清朝,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有这样的叙述——“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叫肠断太师京”。从此大家也就认可了《千里江山图》作者为王希孟。画卷的命名,也在清代,由大收藏家梁清标所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而来。


我们无法了解作画少年的真相,却知道少年所绘青绿在中国绘画史上所占的分量。《千里江山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有评语“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王诜),赵千里(赵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画家韦羲在他的《照夜白》一书中写到“初唐诗人张若虚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清代王闿运评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卷《千里江山图》可比《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两宋,而设色之明艳,布局的宏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千里江山图》中的山脉多以“之”子向高处,左右延展,群峰环拱主峰,突出君王地位。画中巧妙地使北方太行山的浑厚雄姿与南国柔美多情的辽阔水势,九曲挂稍湾流结为一体,山水相映,如此多娇。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用笔精细,注重在青、绿中寻求变化,古意与创新结合,实景与想象相融,是自隋代展子虔青绿设色,唐代中期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鼎力之作。受其影响,南宋的赵伯驹、赵伯啸、马远、夏圭、刘松年等画家以此为范本,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又影响到元代钱选,明代蓝瑛,清代袁江,袁耀,近代张大千等,并远及日本。画中的自然景色描绘细致真实,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画中的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千里江山图》以平远布局,平远之中又有深远和高远,深远之中又含高远。按画家陈丹青所说,或横,或竖,将《千里江山图》随意截取,所得出的每个画面都是完整的,具体的,开阔的。其用色着意于在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或浓,或淡,或轻盈,或厚重。绘画先用线稿打底,然后赭石上色,又用大面积的孔雀石上色两遍,最后是珍贵的石青,共叠加五层,重彩效果明显,富丽华贵,前所未有。在用墨上,山形勾勒,突出山石明暗向背结构的层次感,加上各种长、短线皴,荷叶皴,短披麻皴,点皴等的点睛之笔,山石更加立体。

中国画与西方不同,西方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也就是意境的创造。关于意境,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人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行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也曾论说,大凡君子林泉之志,不仅要可行可望,更要可游可居。展《千里江山图》,只觉天地辽阔,安静祥和,绵延无尽头,千岩竞秀,山水迤逦,生动又活泼,实在是多少人向往的可游可居之境。如此境界的实现,全靠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千里江山图》千里之境的创造者,竟是一位18岁的少年。作画之前,他早已胸有成竹。将近半年,胸中所藏丘壑,一一化为《千里江山图》中的无垠山水。电影镜头中,坐在案前的希孟,一袭素裳,手执笔管,点染青绿,地板上拖曳着长长的画卷。透过青绿,我们仿佛能听到少年胸中激昂跌宕的音乐,青春的浪漫,志气,底气扑面而来,生命的热情,盎然,广阔四处漫溢。陈丹青在《局部》一书中说道“《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他认为皇家图画讲究无上的工整,细腻,逼真,歌功颂德。另外众多成年而成熟的大师,爱做减法,18岁英年的王希孟,却忙着做加法。“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18岁。再小几岁,再老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问篆》结尾,篆刻人虔诚地捧出手中的石刻,一方小小的印上是“希孟”两个精美又振聋发聩的篆体字。“希孟”,少年的名字在天空闪耀,一笔一画早已镌刻在我们心底。那个叫希孟的少年,永远年少!



参考文献:

《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上海博物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话中国艺术史》 意公子   海南出版社

《国宝来了》   马菁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走进宋画》  李冬君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美学散步》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局部》  陈丹青  北京日报出版社

二  大宋的雨过天青色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如果要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宋代,最恰当的莫过于这雨过天青色了。由雨过天青色,自然而然地想到如梦似幻的汝窑青瓷,想到宋代的山水画和书法,想到宋词,想到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想到宋人的莳花,挂画,焚香,点茶,想到李公麟图画中所描绘的雅集。大宋,它的色彩淡雅,娴静,清芬,悠长。电影《只此青绿》从头到尾每个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之美,令人沉醉,又余音绕梁。

影片的主色调是青绿,画卷之青绿,青绿舞者身上带层叠感的青绿服装。追寻少年的展卷人身着灰蓝衬衫,靛蓝裤子,他所在的工作室质朴简单。画家王希孟则是古朴飘逸的茶色真丝,黑纱透额罗。问篆一节,篆刻人的服装是深青,背景是原木篆刻室,黛瓦坊间。唱丝一节,织绢人的服装是素白与艾绿,背景是原木黛瓦织绢房,映青青翠竹,衬朦胧青黛远山。听雨一节,天地之间,茫茫一片诗意青绿山水间跳跃着希孟那一身素裳。习笔一节比较亮眼,原木架构的翰林书画院内的女官戴“一年景”花钗冠,黑色官帽两边缀彩色花饰,着朱红服装,手中持宝蓝底子缀白色图案的长巾,扇子舞一段,画院先生与众学徒头戴黑色帽子簪粉红花朵,先生着靛青服装,众学徒一身藕粉。寻石一节,背景是特技形成的淡墨山崖和崖下素朴的小茅屋,寻石老人着青褐色褴褛衣服。后来出现在阳光斑驳的山间简陋褐色小屋内的制笔人,扎深色胭脂头巾,着相同颜色的衣服。淬墨一节,洞外飘飘洒洒落着漫天白雪,黑色的山洞里灯火摇曳,忙碌的制磨人从头到脚一身玄色,飞舞的粗布头巾和腰间系的带子暗红色。入画一节,舞台颜色与《千里江山图》的底色赭石一致。每个片段,每个镜头,画面实在美。感觉既有春天的生机盎然,又有夏日的欣欣向荣;既有秋的天高云淡,又有冬的质朴素净。简简单单的色彩,跟随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飞扬起来,跟随古琴古筝美妙的韵律潺潺流淌。不得不佩服中国审美,沉醉在中国的传统色中,如梦似幻,如痴如醉。

说到中国传统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红。故宫的红墙,传统节日悬挂的红灯笼,结婚新娘身上的秀禾服。其实,红色只是中国的传统色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黄,青,黑,白。中国的传统色彩观,也就是中国五色观,是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色同五行对应,也同五方和四季对应。五色中的红色,即赤色。《尚书·洪范》中这样描述“赤者,火色也”。《释名》中则说“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它代表生命,希望和赤诚的热情。在古人的眼里,红色包含着太阳与火的神力,有了太阳和火,才有人间的温暖,光明和丰收,因此,红色也是繁荣兴旺的象征。黄色与土对应,是其它元素的根本,也是孕育万物的大地,它代表着阳光和丰收。天地玄黄,黄色位在中央,统辖一切。在古代,帝王的龙袍是黄色,它是富贵和权力的象征。我们有黄河,我们长着黄皮肤,黄色在华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青色,在《说文解字》中说它是东方之色。《释名》中则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意为它取自生长之意,有春来复苏,万物生长的内涵。在中国产痛古建筑屋檐下,红墙上方,常常绘有青色的条形纹样。它是古人对生命起源的敬畏,是对自然的崇拜。黑对应水,预示深水之神秘莫测,对应北方和四季中的冬天,同时还是新轮回的开始。在古代,火熄灭后的炭是黑色最直接最方便的来源。而中国画里晕染的墨色,焦,浓,重,淡,清,是我们中国独有的黑色。白色,“太阳之明为白”,白与黑对立,与黑一起构成宇宙的日夜交替,万物的阴阳循环。代表西方正色的白,也是阳光下泉眼中汩汩流淌出来的清澈。古人将它赋予了洁净之意,它代表坚贞,悲戚,也代表返璞归真。中国的传统色,源自世间万物,有的取自植物,有的取自动物,也有的来源于矿物,金属,或通过人工合成。《千里江山图》中的石绿,是由孔雀石制作而成的矿物颜料;石青则从蓝铜矿石中提取;赭石,源于赤铁矿。对比植物染料,矿物颜色更加鲜艳亮丽,不容易褪色,但是制作过程不易,价格更高。矿物颜料的制作,要经过浸泡,粉碎,过筛,研磨,沉淀,细研,下胶等一系列的工序。电影中的《寻石》,向我们展示了青绿的艰辛提取过程。


朱红,胭脂,天青,天水碧,月白,霜色,鹅黄,松花,玫瑰紫,丁香色,中国的传统色,每一个名字,念起来都是诗,带着大自然中草木的香味,闪着它独特的光泽,透着冷暖,附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爱和热情。中国的传统色,真美!我还想说,中国的传统哲思,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文学,又有哪一样不美呢?



参考文献

《色之道 中国传统色配色设计手册》  红糖美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古色之美》  青简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三  舞青绿,山峨峨

对于舞蹈,我实在是外行。对舞蹈最深也是最初的认识应该来源于上学时美术课本中敦煌壁画飞天的形象。即便参加过学校的舞蹈演出,观看过其它活动的舞蹈。那些,在我的心里都没把它们算作真正的舞蹈。另外,与所喜欢的美术相比,我对舞蹈的关注也微乎其微。作为云南人,对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和云南映象倒很有感觉。因为看蒋勋老师的美学书籍,他提到云门舞集。于是观看了由林怀民先生编的几场现代舞视频,有《行草》《水月》《薪火》,内心深处被撞击到了。虽是现代舞却将中国传统和中国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其实,我们的舞蹈艺术与诗歌艺术一样历史很悠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代《诗大序》中定义的舞蹈和舞蹈境界。听了林怀民先生在2013年世界舞蹈日的献词,看了配合献词的黄土地劳作之舞,让我对舞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林怀民先生说,舞蹈的传递能力很强,人类透过舞蹈向天地倾诉,舞蹈表露人们的喜悦,恐惧和愿望。舞蹈的讯息望似模糊,却充分表露一个人的心境,甚至群族的性格与特质。舞蹈瞬间即逝,动作发生,随即消失。舞蹈只存在于那一刹那,如此易逝,如此珍贵,仿佛是生命的隐喻。舞蹈是生命的赞颂。后来看了北京现代舞团创作总监高艳津子老师他们的即兴舞蹈。他们的舞蹈,是有呼吸的,将身体各个部分打开,将自己打开,让灵魂自由舞动。探究中国舞蹈最早的起源,我想应该源于巫术,像迟子建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萨满,与天地通灵。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舞蹈观,与天地合一,与万物相应。所以杨丽萍老师编的《滇海曲》,在红土地上起舞,野性十足,实在震撼。还有2024年初的龙舞,图腾形象加上古老天然的原始嗓音的震颤与空灵,让我们感受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电影《只此青绿》展现的就是无法言说的那种美,那种力,那种韵味,那种情感。每一场舞蹈都是生命的赞颂。它转瞬即逝,却在我的心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问篆一节,舞者传递出刻刀和石头坚硬的质地,每一个动作与篆刻过程同步,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专注,用力,倾注着对十八岁少年希孟的爱。唱丝一节美轮美奂,舞者轻盈的舞姿演绎了摘茧,剥茧,缫丝的一系列过程,如东风里飞舞的柳丝,春意盎然。“一眠谷雨前,二眠雨过桑,三眠四眠东风急,累累一春忙——”当湖面飘来渔夫的歌声,织绢者的舞蹈随它一起荡漾于青绿的山水画卷中;我整个的人也随舞者荡漾于青绿的山水画卷中。寻石一节,老者拄着拐杖在山崖上一步一步艰难攀登,步子那般沉重,迟缓。习笔一节女官之舞与扇子舞轻快,喜悦,热闹,我们能感受到画院学徒的青春活力。制笔人与制磨人的舞蹈同样演绎了劳动者的匠心,苦辛。苦思一段,音乐悲凉,低沉,舞者的肢体动作又向我们诉说着创作者极其艰难的孕育过程,日思夜想,废寝忘食,孤独寂寞,殚精竭力。


《只此青绿》一系列的舞蹈里面,最让我沉醉的是听雨,最震撼的是青绿,最激动的是入画。听雨是灵魂在天地间的全然释放,青绿是千年等待中的回眸,入画是天地众人的交汇。听雨中,舞者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画家希孟在茫茫水泊间,在簌簌不断的雨帘中领略到雨声的曼妙,天地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尤其喜欢他在水面的跳跃,像鱼儿一般的游动,枕在水上的自在。舞者的表情,身体的灵动,无不透射着内心的愉悦和富足。这段舞蹈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春天站在汹涌澎湃的麦田中央的那种壮阔;想到秋夜在月光如水的原野上虫声唧唧的静谧。“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我想,魏晋时期阮籍访隐士孙登山林间回响的那一声长啸如果用舞蹈来呈现,必定是听雨这样的放飞,这样的大自在,这样的空灵。青绿中,扮演青绿的领舞者,青绿层叠的水袖服装,高高的发髻,翡翠耳饰,一一对应青绿。她的静立,垂目思索,大难度的后仰弯折,一一对应山石的耸峙,巍峨,陡峭和缄默。她面容清秀,表情庄重,内敛,深情地凝望着天空里那一轮皎皎明月,身影孤寂,内心坚定。从东晋顾恺之的山水,到隋代展子虔的青绿设色和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再到王维的水墨山水,青绿与画家的相遇,是偶然,也是望穿秋水的企盼。后来的群舞,更是壮观,加上美妙的镜像幻影,滚滚云烟,舞蹈画面快速翻转,将青绿与画家希孟相遇的不同凡响推向高潮。通过画家的手,青绿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通过青绿,画家胸中的一切美好得以表达。最后的入画是一曲生命的交响。画家希孟手执毛笔穿梭在扮演青绿的众舞者之间,舞者的裙裾在赭石色的舞台上拖曳出青绿的墨色。其间画家希孟的舞蹈场景不断变化,一会在画室里,一会在青绿的湖水间,一会在寻石人采石的悬崖上,一会在翰林书画院内,一会在制笔人的小屋中,一会又在制墨人的山洞前。舞台旋转,画家希孟的舞蹈节奏由慢到快,加快,再加快,飞跃,最后静默。青绿的扮演者也由静到动,最后走向《千里江山图》,在画卷前面凝固。入画之舞,表达的是画家的创作过程,起笔,挥毫,挥洒,倾尽一腔赤诚,最后完成。整个舞蹈过程是《千里江山图》的完成,画家希孟的完成,青绿的完成,天地人共同的完成。


在山峨峨,在水汤汤。电影《只此青绿》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人震撼。它呈现给观众的是灵魂之舞,是生命之舞。



参考资料:

林怀民先生2013年世界舞蹈日上的献辞



四  灯火未熄,明月皎皎

“此画,与天地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电影以《千里江山图》画卷展开起始,以舞者走向《千里江山图》的大背景凝固于画前结束。“少年提笔,落款无名绘天地,莫愁无知己,当我见画便见你”。一卷青绿,案头灯火未熄,空中的一轮明月皎皎如初;一卷青绿,见众生,见天地。


电影《只此青绿》展现了绘画之美,色彩之美,舞蹈之美,音律之美,还闪耀着光之美。忘不了希孟画室几案上摇曳的灯火,穿越时空,展卷人的双手和少年的双手共同守护;忘不了希孟抬头望见画室窗口的月亮,青绿深情凝望的月亮,那是同一轮月亮。这灯火,这月亮,经由情节中出现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将我们照亮——“少年,如果知道十八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了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这是来自展卷人心底的声音。“少年,我愿将你的名字,从料峭的枝头摘下,化作一枚名章,为你留下存在过的印记。”“春蚕之丝,寸锦寸金,一丝一缕皆是,桑蚕人家的细密心意,而今此绢交予你,以此刻为凭,从前是我等心血织就,往后便看你如何行笔。”“我已静待画中千年,惟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我此生访川寻石,杵臼研磨,少一步,无千年之石,多一杵,无千年之色,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我制笔半生,所见不过方寸之间,惟愿此笔能随你而行,全当我也追随你,看看这大好河山。”“我祖辈制墨,愿以这掌中墨色,将墨之坚贞予你,将松之傲骨予你,将制墨匠人之嘱托予你。”篆刻人,织绢人,青绿,寻石人,制笔人,制磨人,他们也自心底发声。“我知道终有一天,每一幅画,每一件文物,也会和与他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这是电影谢幕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共同的声音。

灯火,是画家,篆刻人,织绢人,寻石人,制笔人,制磨人的热忱,是他们的匠人精神;明月,是世间万物对美,对善,对真的追求。感谢并致敬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感谢并致敬勇于追寻的人们!少年永恒,只此青绿!


结语:

看完电影《只此青绿》,整个人是深深陷在里头了。由唐恬作词易烊千玺演唱的片尾曲听了一遍又一遍,视频上的听雨舞蹈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前出现的是《千里江山图》绚烂的画面,是电影里一段段唯美的舞蹈。就是在梦里也见青绿晕染。两天后,我又走进电影院,仍旧观看《只此青绿》。真的陷进去了!我想说的是,值得!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947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