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05 08:00阅读:516 次
电影《信条》影评观后感
一项任务出了错,此后很快,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角色——“主角”被带进了一个国际间谍活动的世界,要去阻止一些“比核武器大屠杀更糟糕”的东西,他的武器只有一个词:信条。
为了成功,“主角”必须很快去应对超越真实时间展开的一些事件……但这不是穿越时间的故事,是“逆转时间”。这是个很迷幻的概念,但真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诺兰再次跟理论物理学家Kip Thorne合作,后者也担任过《星际穿越》的顾问。但是这不代表你需要读个物理学位才能理解这部电影,幸运的是,电影里很好地用门外汉的语言传达了科学信息,也拉开了舞台,让《信条》能够带来那些让你眼界大开、前所未见(甚至未想过)的时刻。
“主角”很早就被告知:“你不应该去试着理解它,而是应该去感受它(预告中就有)。”这也是对观众来说最好的切入方式。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内容,你大可以花整部电影的时间试着去理解,然后头疼,或者你干脆就好好坐下,尽情享受观影。
诺兰打造的也是一部让人非常享受的电影。不说太细——动作场景很突出,每一场都是经典谍战片的场景——比如劫盗——加上新鲜的变化。这绝对是诺兰式的007电影,只是007绝对不用面对反着走的子弹。
其中最杰出的是一场一对一的搏斗,动作编排无可挑剔,你会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拍成的。……影片本身很烧脑,但去琢磨打造该片的过程,会同样让人晕眩,尤其是时间开始变换无常的时候。在技术层面,这部电影的制作堪称不可思议。
但是影片的角色发展则赶不上技术水平。直到结尾,你依然不能真正理解“主角”是谁,或者任何别的重要角色是什么人。他们之中大多数跟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没有改变,或者可以简化为一些基本的刻板印象设定。比如,肯尼斯·布拉纳就是个“邪恶的混蛋”。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不成问题,毕竟你去看007电影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为了看有丰富层次的角色,但这不代表你没有真的把情感投射到任何角色身上。
对于诺兰的电影,一个常见的评论是“缺乏感情”,《信条》可能面临同样的反馈。让人兴奋的是影片的套路和Ludwig Göransson创作的革新性的配乐等,而不是出自对角色命运的关心。
国内媒体好评如潮 掀起网友热切期待
必须给约翰·大卫·华盛顿记功,他克服了这些,证明了自己是天生的男主角,他动作戏表现出色,也用自身魅力让一个相对空白的角色变得有血肉。别的角色没有如此成功,也吃亏在角色本身性格描绘不够,虽然一直很有看头的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Neil也颇有趣,他是“主角”的主要盟友,能想出一些疯狂的计划。
可能是因为影片节奏太快,所以从没有真正花时间好好探索其时间逆转理念中的科学。片中不乏暗示,但基本上诺兰对你就像对待“主角”一样,直接把你扔进这个世界,你就接受吧。
多看几遍可能能增进你对该片的整体理解,也能更好地去欣赏这个诺兰一丝不苟地组合起来的拼图谜语。但第一次看,观众可能会觉得信息量过大,如果给一些喘息时间可能会更友好。这导致的结果是:《信条》的技巧和原创性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别的方面则令人沮丧。这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真正的大银幕体验,但确实没有成为诺兰最顶尖的作品。
看完了诺兰新片《信条》,今天忙完白天陪护,晚上迫不及待跟大家分享。
对于诺兰电影的喜好排序
我可能跟很多影迷朋友都不太一样!
比如我会把《星际穿越》放在较低的位置,会把《敦刻尔克》放在靠前的梯队。
《盗梦空间》我是非常喜欢的,尽管如今再看,会发现一些硬伤问题。
既然说到《盗梦空间》,我们就先解决一个问题:
预测说《信条》是《盗梦空间》的续集,
究竟有没有被打脸?
答案是:
脸被打肿了!
2333333(哈哈哈哈)!!
不过《信条》的确和《盗梦空间》存在某种“神似”。
两部电影都用一个商业类型片的外壳,去装载诺兰的科幻概念设定。
《盗梦空间》用《十一罗汉》《惊天魔盗团》式的团队偷盗电影类型,讲了一个穿过层层梦境,进入潜意识盗取信息甚至改变潜意识的故事。
而《信条》则套用了《007》《碟中谍》系列式的谍战动作电影类型。
没有姓名的男主角执行一个拯救全人类的间谍任务。
角色设计也几乎完全套用谍战动作片——
主角会有一个得力帮手,但其身份和目的都很可疑;
主角会遇到一个危险的女人,甚至可能有暧昧情愫;
主角会面临一个想要毁天灭地的大反派,当然在最后关头能战胜对方。
但这仅仅是外壳。
它保证了150分钟全程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娱乐价值,一场接一场的动作戏和谍战戏,极快的叙事节奏让观众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
而《信条》采用的叙事技巧,其实是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就提出过的那种魔术式的“障眼法”。
“每个魔术都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以虚带实,魔术师向你展示一样寻常的物体…但其中定有玄机…”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看似并无惊奇,不过是一个拍得很精彩紧凑的谍战动作片。
我们跟随男主角一起调查一系列出现“时空逆转”状态的物件,调查它们的来源,调查是谁想要用这样的黑科技干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初略了解到,要如何“使用”这些逆转物体,比如预告片中出现的子弹。
简单一句话总结:
这肯定是诺兰观影门槛最高的作品,像一场150分钟的智力竞赛。
诺兰喜欢在电影中引入新鲜的概念,用复杂的方式(令人眼花脸乱的多线叙事)讲述简单的故事。
从这些特点来说,《信条》依然是典型的诺兰电影。但这次诺兰玩得更大,特别大!
《信条》继承了《盗梦空间》“盗匪片”的形式,进一步放大了《星际穿越》中对时间概念的探索。
《盗梦空间》中,诺兰一边推进“盗梦”、“植梦”行动,一边解释“盗梦”和“植梦”的规则,所以在情节发展中总有新的信息进来,吊足观众的胃口,不给观众走神的机会。
《信条》沿用了这种行动与解释并进的叙事形式,特别之处在于这次要解释的概念比“盗梦”、“植梦”更加烧脑,并且有悖于常人的生活经验。
时间概念可能是科幻电影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容易让观众迷惑的元素。尤其是时间的线性流动被打破后,所可能产生的逻辑悖论是科学家都解释不清的。
“天上只一日,地上几千年”,《星际穿越》简单地将时间压缩或拉伸就已经让观众大呼神奇。
《信条》则直接探讨物理规则在时间维度中的逆向运行,不仅仅通过台词,而且通过视听语言直观呈现“逆行”的效果。
这是其他同类型电影不曾尝试过的,是诺兰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观众的挑战。
话说回来,《信条》毕竟是一部商业片,不是科教片,面对复杂的科学概念,观众只要集中注意力,还是可以做简单理解的。
真正考验观众的是,反常的经验和复杂的逻辑交织在一起时,人脑常常来不及处理当下涌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诺兰快节奏的剪辑,能否“追赶”得上情节,成为了《信条》对观众最大的考验。
不太夸张地说,大部分普通观众很难一遍就看懂影片的全部情节。
当然,如果你通过了这种考验,恭喜你,你将进入一个新奇的,几乎从未在大银幕上展现过的世界。
如果你没有通过考验,那么建议你再买一张电影票,或者干脆一次买个三五张票。
因为如果你真的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想了解它的全部细节,相信我,这样做很有必要。
因为不能剧透,你可能很难理解我在说什么。
相信在看这篇影评的你,一定看过至少一支《信条》的预告片,一定注意到预告中有“子弹从墙中飞回枪里”,“撞翻的汽车跳回路面继续行驶”等反常画面。
那么好了,我来举一个例子。
诺兰曾经给中国观众录制了一段独家寄语,他说:“《信条》是我们为大银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电影院的头号粉丝,界世个一另往逃,量力的影电过通是就的爱钟最我,感式仪的来带所院影电于迷痴都生一。”
只是简单的倒序,是否已经给你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
如果一句话呢度难的解理你了大加步一进中混杂了诸多正序倒序的内容是否?
想象一下,你坐在电影院里,努力读懂大银幕上不断闪过的复杂句子……
观看《信条》绝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甚至有点像一场150分钟的智力竞赛。
诺兰会时不时地给你打个气,提供点小提示,给你模糊地展示下终点奖品的形状,但更需要观众自己投入十二分的精力,才有机会顺利完成这场比赛。
作为一部投资2亿多美元的超级大片,《信条》的制作肯定是好莱坞最一线的水准,群星表演、动作场面、异域风光、震撼配乐应有尽有。就像诺兰说的,这是一部为电影院量身打造的电影。
但可能真的等你领会了诺兰为《信条》打造的“超高概念”后,才有余暇欣赏这些“锦上添花”。
疫情之下,全球电影行业冷清了这么久,本以为全球观众都在嗷嗷待哺,没想到诺兰一出手,就让人感慨:“给得太多太多了。”
其他影评:
(目前《信条》在“烂番茄”的新鲜度是82%,31鲜,7烂;在MetaCritic评分71分。)
诺兰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挑战了观众,更挑战了自己。
剧情上比《盗梦空间》更考验观影智商,梦境是人的普遍经验,但时间逆转却不是,想要在150分钟内,彻底看明白这部烧脑版碟中谍或者高智商007电影,难度颇高。
关于时间逆转的科幻电影,前人的成功的作品不多,诺兰在这个题材上的尝试,既有开创性也颇具冒险精神。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你即使100%弄明白了这部作品,也很难用简单几句话向身边人解释明白。但大部分观众还是能通过精彩的动作场面和丰富的音效,感受到超级大片的冲击。
一切尽在诺兰导演掌控之中,比《盗梦空间》更成熟,比《星际穿越》更真实,比《敦克尔刻》更简单。150分钟填满,耳朵仿佛不再属于自己。诺兰从来都不是享受游戏的人,他是那个制造游戏规则的人。——时光网 甄甏甏
重温他在被低估的《星际穿越》中提出的想法,诺兰又回到了他最喜欢的主题——时间。不出所料,结果是惊人的。——The Jewish Chronicle Linda Marric
诺兰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HeyUGuys Scott Davis
这部电影有时惊险刺激,有时也让人沮丧,它有着近乎危险的雄心壮志,它在试图打破一种我们熟悉的模式。——The AU Review Peter Gray
这部电影真正的乐趣在于纯粹的壮观场面。——Times (UK) Kevin Maher
这部电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它挑战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关于时间的知识,有时向前,有时向后,有时曲折移动。这次行动超越了诺兰以前做过的所有。——NOW Toronto Radheyan Simonpillai
这是一部冷冰冰的烧脑大片,让人折服,尤其充满了大胆的创意,但想爱上它不太可能,因为它缺乏一定的人性。——《THR》
《信条》对于时隔五个多月重回影院的观众,接受起来挑战性十足,但也是一部罕见的大师级制作电影。
它把所有东西都摆到台面上来,观众能感觉出诺兰的大胆想法没有做出一丝妥协。这部影片的赌注之高前所未有,但影院还真就需要这样的片子
如果你硬要说出这部影片的缺点,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但我也承认一些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让我简直昏昏欲睡。抛开这些吹毛求疵的东西,《信条》真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极具开拓性的大作。
《信条》曝“高分好评”版预告,时空新作被赞“诺兰最佳作品之一”!
完全电影:
《信条》是吸引观众重回大银幕的完美作品。……当然,对于5个月没走进电影院观影的观众来说,《信条》的挑战性可能大了一点。但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例子:一个大师级电影人倾尽所有,一点不妥协地展现自己的想法。风险是从未有过的高,但《信条》正是现在影院需要的电影。
IGN:
《信条》不是诺兰的大师级杰作,但是另一部让人兴奋的诺兰式作品。当今的大片界被IP系列和续集占领,而该片是一部高超的典范,代表着非系列的原创故事能给观众带来的乐趣。但这部虽然涉及了一些新领域,却也是诺兰数年来最“安全”的作品,他的前两部电影都雄心勃勃,这部就稍显保守了,就像诺兰的风格已经被打造成了一个系列,而不是作为框架。虽然如此,《信条》依然比大多数大片要有趣,也展示了诺兰这个导演的力量。
洛杉矶时报:
基本上就是一部谍战冒险电影,但有科幻作为支柱,诺兰提升了《碟中谍》的筹码,靠的是把“不可能的任务(《碟中谍》英文片名直译)”中的“不可能”由单纯的身体接触动作戏份变为量子物理。他的手法是熟练、积极的,带着让人迷惑的任性目的。
Timeout:
冷酷的谍战科幻片,带来了视觉上的张力,但缺乏“心”。
卫报:
这部电影既坚持细节描绘片中的伪科学,又承认你可能啥也没跟上,所以片中有些东西挺烦人的。我们被劈头盖脸招呼了一通剧情之后,又被施以“已发生的就是发生了”的说教。如今的世界很需要一部杰出的大片,尤其是片中还涉及戴面罩和回到过去阻止灾难的内容,很可惜《信条》不是。
《信条》基本上是一部谍战冒险电影,但有科幻作为支柱,诺兰提升了《碟中谍》的筹码,靠的是把“不可能的任务”中的“不可能”,由单纯的身体接触动作戏份变为量子物理。他的电影手法是依然纯熟,带着让人迷惑的目标。——《洛杉矶时报》
冷酷的谍战科幻片,带来了视觉上的张力,但缺乏“心”。——《Timeout》
这部电影既坚持细节描绘片中的伪科学,又承认你可能跟不上他的节奏,所以片中有些东西挺烦人的。我们被一大通剧情迷惑之后,又被灌输“已发生的就是发生了”的说法。
当下的世界很需要一部杰出的大片,尤其是片中还涉及戴着面罩和回到过去阻止灾难的内容,很可惜《信条》不是。
《信条》将于8月26日起在美国之外的全球70个市场上映,9月3日起在美国一些选定城市上映,9月4日中国内地上映。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9336.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