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8-21 07:00阅读: 次
战争题材电影《八佰》影评
管虎导演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佰》众望所归,扛起了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面大旗,真实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时坚守在苏州河岸四行仓库的420余名战士们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001
—
《八佰》终于重见天日。上周已开启提前点映,将于本周五(8月21日)正式公映。
1937年的淞沪会战已激战70余日。10月26日,上海大场镇失守,战局急转直下。为避免被日军围歼,中国守军开始撤退,唯有一营(88师524团1营)奉命留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内,与日军誓死抵抗,掩护大军撤离。
这是一支仅有452人组成的孤军,大部分还是新兵。从军事上看,他们面对的几乎是一场必败之战,没有后援,以少敌多。
他们更像是为了政治意义而准备好的牺牲品——国际联盟即将开会之际,蒋政府企图借由他们的固守抵抗,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
抱着“此地即是我们埋骨之处”的决心,众将士死守四天四夜,利用四行仓库的天然优势,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之下,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日军的冲锋。他们的奋战也引起了苏州河对岸市民的关注,不仅为他们摇旗呐喊,还秘密为其筹集物资。
尽管这支部队最终还是被要求停止作战,退入租界,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成为抗战史上的“八百壮士”(团长谢晋元当时为迷惑敌军,对外称部队人数为“八百”)。
《八佰》便由此而生,更折射出千千万万曾经奋勇抗战的中国英烈的不屈与韧力。
八百壮士名单震撼催泪!那英与波切利共唱《八佰》片尾曲
147分钟的时长,一点不觉得拖,甚至二刷比一刷更流畅。
更甚的是,一些看过第一版的朋友说,删改版,也比原版更流畅。
加上之前被聊得最多、担心也最多的旗帜还在(虽然还是做了模糊处理,且没了特写),于是,一个很显然的观点是:
剪掉了13分钟的《八佰》,其实受到的影响,并不怎么重。
或者说!远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重。
《八佰》最大的变化
但最大最大的改变是,《八佰》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黑白的好处是艺术性很强,如《鬼子来了》最后的彩色一般,《八佰》也是在最后给四行仓库全景时才变成全彩。这种色彩对比极为震撼,在技术上对摄影师要求更高。但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能否接受这种艺术性,是个商业上不可承受的尝试。
改成彩色也是用好处的,公映版《八佰》里所有的战争场面都加了层青色,和杀戮时的血红形成了对比。第一场戏,欧豪所在湖北保安团被日军冲溃,被日军砍杀时,血溅出来的红色非常的刺眼,虽然是景别大远景,但景深处的人物观影心理上是特写。
电影对北岸牺牲与觉醒的刻画,非常扎实。
欧豪饰演的端午,作为实际意义上的男一号,尤其丰满。
前半段,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端午的怯战和菜鸟。
比如,他两次对自己不同的队伍,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说句坑队友,也不为过。
第一次,刚开场,湖北保安队抵达上海,是他好奇心从爬上工事堆乱看,引来了日本人,随后队伍很快被冲散;
第二次,在四行仓库,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通向苏州河的水路。但没有第一时间选择上报,满脑子考虑的,却是自己半夜借此逃走。
很快,日军半夜从这个开的洞口潜入,完成了一次敢死队式的夜袭。
但端午的觉醒,也缘起于此。
本来是要逃跑,却被民众称呼英雄,第一次点起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那团火。
加上后来李晨饰演的老兵齐家铭,兄长式的照顾与以身作则,连番战斗中看到身边战友的慨然赴死等等,一步一步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想哭着回家找妈妈的逃兵,是怎么成长为一个端着步枪跟战斗机面对面叫板、直至壮烈殉国的硬汉。
可惜的是,这个觉醒的过程,在南岸就要弱了许多。
甚至,这个过程都是缺失的。
电影给南岸的篇幅,不可谓不少,出场人物,也着实众多。
童子军、记者、赌场老板、戏台班主、帮派头子、电影明星、大学教授、阔太太,包括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各个人物轮番登场,很是热闹。
但电影最后的呈现,有两个问题:
一是南岸主要人物的身份,基本为中产及以上。
虽然这或许是租界的常态,但电影中也的确拍了大批难民涌入租界的画面。
第二点最致命,即,多数人物,只有觉醒的结果,没有觉醒的过程。
既然觉醒,或者说是被点醒,一定是一个从事不关己看热闹的冷漠,到万众一心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过程。
但在南岸大多数人物身上,是看不到这个过程的。
甚至,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南岸对北岸的支持与帮助。那一个个在河边举着“西墙”提醒北岸战士的老百姓,都是爱国的好儿女。
这大概是管虎导演用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的一次技术尝试,利用IMAX画幅特点,大量运用全景、大全景,通过长镜头内的人物运动及部分色彩对比,达到观影时特写的心理。
彩色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把黑白时偏明星主义改变的更加群像。黑白画面配上脸上黑乎乎的血迹和机油,一些人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印象。加上篇幅有限,这些人物很难展开。但他们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带背景的。
当然,对南岸的“负面”刻画,也不是没有:
主要人物上,申报记者方兴文一开始的行为,俨然“汉奸”,游走于英美日之间,外国记者评价他,“似乎这场战争跟你毫无关系”。
赌场地痞刀子,日军放毒气弹时,他毫不犹豫关上了赌场大门,而将外面求救的人拒之门外。
这两个人物,后来都有属于各自的转变弧光。
小的细节上,开头躲避毒气弹时,民众四散逃生,一片混乱中能看到有人顺了包子铺老板几笼包子。
热闹的街头,可以听到有人在叫卖望远镜——显然是方便围观对面的“热闹”。
打麻将的阔太太,只关心自己在霞飞路的房子,会下意识地说出“日本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些当然都是对南岸民众麻木、冷漠的刻画。
但,放在整部电影中,它的份量,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方兴文的“汉奸”行为有伤害到谁吗?没有;
地痞关上大门有让外面的人中毒而死吗?也没交代。
至于那些一闪即过的细节,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我们最后记住的,仍然是那个觉醒的结果。
但过程的缺失,显然让这个结果的力量,大打折扣。
这里,就要提到那一处删减。
阮经天饰演的日籍平民金丝镜,整个人物被直接拿掉。
而这个人物的经历反映的,正是那个觉醒的过程。
他平日里生活在租界,说中国话隐藏身份,是个反战人士,但在不小心说出母语暴露了自己是日本人后,被愤怒的南岸民众吊死。
这当然是对普通民众更为丰满的刻画,让人看到了人性和那个时代的真实一面,也是对觉醒过程的丰富。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段删了有点可惜,但事实是:
加上阮经天这段,其实也并无多大帮助。
为什么?
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就要从《八佰》拍摄的、历史上的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说起。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淞沪会战的历史定义,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单这一仗,就打了三个月。
但代价是巨大的,电影里也提及了:
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70万兵力折损近一半。
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国军大部撤离背景的断后,这场战斗本身被赋予的价值,压根不是所谓的点醒国人,而只是在为当局争取时间,争取将淞沪会战,一直拖延到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说白了:
通过牺牲这几百人,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取英美支持和同情的砝码。
这场战斗,是荒唐的。
这些战士,是被牺牲掉的弃子。
管虎导演,当然明白这点。
电影中,特意安排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这个虚构人物,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
《八佰》的主题,是牺牲和觉醒;而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的内核,是荒唐和弃子。
这两种情绪,不是一股合力,而是相互对冲。
陈树生和其他战士,打急了眼,骂一句“我日你*”,然后绑上手榴弹跳下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不惜命的壮烈殉国,感染力,实打实的。
但最后,当谢晋元选择不再做不必要的牺牲,让战士们撤退到租界时。
这时的情绪,已经是满满的荒唐和弃子。
但电影的情绪没能跟上,依然停留在两岸军民互相敬礼这样的牺牲和觉醒。
有人被这种牺牲和觉醒打动,但我却满脑子都是:
这些被抛弃的战士,你们的牺牲,真的不值得啊。
这个情绪一起,前面建立的所有感动,瞬间就有坍塌的危险。
说白了:《八佰》的结果,是值得;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果,是不值得。
002
—
关于《八佰》删改的一些看法
十几二十个角色,没有核心主角,但任何人都可能是单场戏主角,就这样,把叙事情绪像接力棒一样一冲至顶。
毫不犹豫,豆瓣四星走起了。
好,调性一定,大家可以安心二刷三刷。但此刻,我想先谈谈一些内里的问题。
别误会,这个“问题”不是指犯了“错误”。
而是指一种少见的“创作事实”——那就是,《八佰》这部电影在这“禁映”的一年里,除了按照“上级要求”修改内容,同时,它还做了更精确的修正。
01
CG制造“灰”天白日旗,精剪弱化重复性煽情
开门见山。
电影里,青天白日旗有户外变色能力,在叠好时是正常颜色,摄影也给了特写。
但是一旦把旗张开,或者被挂起,就被CG修成了类似于浅灰色,一面“灰”天白日旗,有时候还会被摄影卡在画外。
与之搭配的,是同时删除了一点主战场四行仓库内的升旗镜头,以及在电影故事开展到“第三天”时,最关键的升旗护旗场面里,国军战士的煽情戏码变少了。
当然,这些修改,在整体情绪上也就弱化了5%都不到吧,至少观众不会因为跳剪而产生“咦,他们在干嘛”的断裂,同时情绪抵达度也恰到好处。
看完了我就和朋友开玩笑,电影里那面“灰”天白日旗,大可以做成周边,那真的是《八佰》独有配色。
这么严肃的事情,做周边?能不开这个玩笑吗?
那你好好想想,这个配色的是谁造成的呢。这还真不能简单甩锅电影局。大家也都明了,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外部的意见,十几位老前辈联名上书表达诉求,在去年那个特殊的场合中,《八佰》确实没有冒尖的时机。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这一次,《八佰》的电审批号从2019年内部试映的88号,变成了2019年第800号!
随着“等灯,等灯灯灯”龙标出现时,后排的观众随口而出“800?”
是的,《八佰》有一个只能归其所有的独家编号!
如果批号能这么操作,毫无疑问,总局明摆着是无比支持这部电影的。
事实上,总局一直支持管虎拍《八佰》,总局也希望《八佰》能给国片提升高度。
在拍摄前,管虎是和电影局的人沟通过的,电影局的人也知道诸如升旗护旗的存在,当时的建议是不给旗子特写,但从没否定,这场戏不能拍。那意思就是,咱们将来商量着来。
管虎也在现场动用了多种拍摄方案,至少三种吧,你要是但凡了解这种A级制作都明白,你不可能一种方案拍完了爽了了事,这不可能的,这是5亿造价的制作。当然这第一种方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尽可能全景展示。
其实吧,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史实中,就没有这个肉身护旗这码事,从历史真实性而言,这场戏的成立与否,完全是可以再做讨论的。
但《八佰》的表达核心在哪?
就在于,苏州河南岸那边的国人,看到苏州河北岸的血战,能否觉醒,以及何时觉醒。
什么是觉醒?觉醒不是睡一觉醒来,拿着别人给的历史书这么一看,说一声“知道了”。
觉醒是,你不睡觉,也得拼着命的,去用自己之所能,查阅这件事的历史真相。
觉醒,是一种已经形成了本能的自省,是对我们中国人民族性的长久要求,它一直处在紧迫的状态里。
这就涉及到影片的一处遗憾。
阮经天角色被删。
02
民粹批判消失,小粉红的脸躲过重击
阮经天演了啥?
一名有着特殊身份的南岸记者。他极力反对日本的侵略,宣传反战。谁知在南岸百姓的抗日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大家竟然发现,阮经天是一个日本人,也不管三七四十六,就给他一顿揍,下场,基本算是打死了。
这场戏,在公映版完全消失。
现在尚不得知删节原因,但是可以猜测那么几点。
一来,阮经天这个角色所揭露的意识形态矛盾,在南岸里不齐平。
啥意思呢?
就是说,南岸的人虽然需要开智觉醒,但电影里着重刻画的那些角色大部分都带着身段地位的,具体人名不列了,总之是些黑帮老大、女权先驱、知识分子、电影明星、京剧名角儿……这些人,本来就是有智慧的。
什么是开智啊,开智的前提就是你得已经积攒了很多智慧。所以,阮经天这名日本记者的这种悲惨结局,和整个南岸群像不匹配,你会糊涂——哪来这群傻B刁民要揍他?
另外一个猜测,在《八佰》的某一版本剧本中,在四行仓库里,也有一名日本人,并且还是一名日本女子,她随着英国记者混入仓库,找她的中国丈夫。但是丈夫没找到,却被一些诸如姜武扮演的老铁这样的角色占便宜了,其实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批判描写,但是呢,管虎最终没有拍这个角色,或者是拍了,但并未放在最初终剪版本里。
这名日本女子与阮经天的角色,是有主题呼应感的,但是女子不在,男子单独留在这,显得单薄了。
还有更加靠谱的猜测——阮经天那段戏,拍得太乱,节奏很不好,删了可以铺平节奏。
那敢情还是工作量太大角色太多承载不到了。
太可惜,因为阮经天这个角色在表意上无比重要。
某种程度上,阮 的结局,就是批评极端爱国主义,怒打小粉红的脸,怒打那些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混来混去的键盘暴民。
觉醒,其实分两层,第一层是对国家危难、国人意识的觉醒,而第二层觉醒,是对人性的觉醒,我们要有包容,要有冷静的历史观。而不是,你占领了钓鱼岛,我TM就去砸你的日本车,TM就不是这个道理对吧。
《八佰》里还是有少数戏份,微弱地表达了这个方向,比方说,南岸第一场群戏描写,童子军发放物资时,新来南岸的人群起哄抢。还有,日军的芥子毒气从四行仓库飘到南岸,老百姓顿时骚乱起来,赌场里,有人顺手牵羊,赌场外,有人偷街边小摊的包子,童子军杨慧敏带老奶奶进赌场求救,刀子此时并没开门。
咱们再说回阮经天,他让我想起《叶问1》里最后林家栋那个“良心汉奸”角色,当年叶伟信也是到最后把那个角色删除了,为啥呢?还是怕得罪观众太多。当时那场戏,写的就是叶问打赢了日本军官,坐在外面观看的日本副官怒了,拔枪要杀叶问,林家栋冲了上去,导致副官只是打中叶问的胳膊,岂料,夺过枪的林家栋,却被老百姓误解成汉奸原形毕露,他竟被活活打死。
我还是觉得,那才是管虎真正想说的,现在删节后,确实有点单一的“国军主旋律”了。批判上的狠度,是打了折扣的。
03
其它寓意
除了护旗和阮经天,电影里还有非常多细枝末节的删改与剪辑调整。
诸如故事结局中那段惨烈的过桥戏(历史中并没有那么惨,电影这么拍也是做情绪用的)在篇幅上有一定的压缩,王千源、姜武、李晨、余皑磊最后组成的狙击敢死队原本是有最后的战斗场面的,为了另一边过桥戏的节奏,全删除。
电影剧照过桥
这种删节还算涉及到剧作构思,很多删改其实并不涉及于此,一开场,主席的题字没有了,同时去掉的,还有关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战绩的旁白,这都无所谓吧。
因为电影片长和镜头数高度密集的原因,很多在去年看过原版的媒体人或者影评人,也都记不清楚目前公映版本到底删节了多少,他们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叙事变得更加清晰流畅。
全片看似视角混乱,这角色来一笔,那角色来一嘴,但其实管虎是用主角能量游动式的拍法,当那几个着墨极多的主角牺牲之后,那种戏剧时刻下形成的情绪能量,最后会一点点积累汇聚到第三幕的主角谢晋元身上。
—
当声音成为完全版
另一个改变是声音做得更加精致,去年版在声音上其实没完全做完,这是去年片方特别提醒过的。虽然去年版的声音从观影角度来听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完全版的声音必须是惊艳!
首先是对白完全方言化,原版只有欧豪、姜武、王千源几个主要人物在说方言。其他守军包括谢晋元和黄晓明的特派员都在说普通话。这一版都是天南地北的方言,包括租界里的人,都在说各式方言,人物极为鲜活。尤其是谢晋元的角色,那一口广普,简直了。当然,如果细看,一些演员的嘴型还是普通话,好在全景多,不太会注意嘴型。
唯一可惜的是黄晓明,片场里说的普通话台词,公映版改成了山东话。近景时的嘴型明显对不上,不如让教主直接说山东话。
最最惊艳的是《八佰》里的声音特写。因为用的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里全景极多,一些该有反应镜头的地方并没有特写画面。但《八佰》里用了大量的声音特写,从欧豪他叔被日军凌迟时的喊话就在用声音特写,虽然是全景,物理距离至少十几米。但用了声音特写,反打仓库里欧豪中景的反应镜头,观影时也完全接的上。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用肉身炸日军工兵的那场戏里。机位在租界处,物理距离至少百米。因为用了声音特写,那些跳楼炸日军的将士们反倒成为画面的焦点。
这些应该是管虎对IMAX摄影的一种美学尝试,在最大限度保留IMAX宽画幅的前提下,利用景深处的运动及声音的特写,达到在视听上局部特写的表达。这些尝试应该会为今后IMAX摄影或者更宽幅画面电影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八佰》在中国守军冲上租界的桥就戛然而止了。之后谢晋元团长率部进入英租界,被英军缴械,进“孤军营”隔离近四年。1941年4月,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被叛徒刺杀身亡。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英租界,将尚存的将士送去南洋甚至新几内亚做苦工。
88师其余部队在沪淞保卫战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几乎全军覆没。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中就有88师余部的身影。
88师师长孙元良的儿子叫孙钟祥,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秦汉。在1975年,他和林青霞、张艾嘉主演了一部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八佰壮士》。
75年版的《八百壮士》虽然承袭当时政宣电影的一贯风格,但在人物刻画上并没有符号化,也没有过于追求大而全。而是通过四行仓库周围环境来制造戏剧冲突点,谢晋元也不是绝对的主角。这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创新。
的确!这样拍法还需要观众是否足够沉浸。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9020.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