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3-03 09:38阅读: 次
《真相》影评观后感:是对政治特权的一次审视
电影《真相》围绕2004年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CBS的一宗新闻丑闻展开。影片是对政治特权的一次有趣审视;也展现了新闻行业中,在“已证明的事实”与“看似准确但未经核实的东西”之间的危险鸿沟。
本片是电影《十二宫》、《惊天危机》、《超凡蜘蛛侠》编剧詹姆斯·范德比尔特的导演处女作,由凯特·布兰切特及罗伯特·雷德福领衔主演。影片由于其政治话题性以及主演们精彩的演绎而被不少观众予以好评。而且由于《真相》拍得有点儿像犯罪惊险片,很容易让那些喜欢剧情渐入佳境的观众们对其中阴谋论与理想主义交织的调调买账。不过对于美国观众而言,这部片子是个一点就着的危险话题,不管你对它发表的是正向还是负面评价,都很容易被视作受了党派政治倾向的影响。
在对影片本身进行分析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相关文化及社会政治背景知识:2004年9月,正值美国大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有关小布什不仅曾通过加入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逃避越战兵役,而且还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履行空军基地基本训练义务的消息被散布开来。据称当时他连着好几个月不在营地出现,不是忙于旅行,就是鞍前马后于家族盟友的政治竞选活动。
由于当时选战呈现白热化,而且因为伊拉克战争的错误决定,小布什正处于舆论不利境地,此刻抛出“为什么布什失去了他的飞行员身份以及他是否忠实履行了军事服务合约”这样的问题,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尤其他的民主党对手约翰·克里的越战履历还特别过硬。一旦坐实,足以让小布什团队被政敌们瞬间打成筛子。
而这一报道是由一向备受尊敬的老牌新闻栏目《60分钟》推出的。报道来源主要是当年小布什在空军国民警卫队的上司杰里·基利恩的一份备忘录。记录显示,小布什当时没有尽到职责,并且还违抗上级的直接命令。节目于2004年9月8日播出,然而数小时之内网络上已是质疑声一片。眼尖的观众们发现,这些理应写于1970年代的备忘录,使用的却是均衡字体,而当时的打字机采用的是等宽字体,只有等激光打印机、文字处理软件和个人电脑的出现之后,均衡字体才开始运用于政府备忘录。加上新闻节目组无法找到“(更)原初的版本”,且基利恩已经去世,因而这些复印件的真实性就无从验证。接下来的数天以及之后的几周中,CBS发现自己俨然坐在了即将喷发的火山口,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而一段耗时日久的独立调查也随之展开。
影片改编自小布什连任竞选期间真实事件
这部电影就是建立在这一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主要人物为《60分钟》制片人玛丽·迈普斯(布兰切特饰),王牌播音丹·拉瑟(雷德福饰),以及事件调查研究小组(丹尼斯·奎德、伊丽莎白·莫斯及托弗·戈瑞斯饰)。影片展示了迈普斯她们是如何从一名退役中校Bill Burkett(斯泰西·基齐饰)手上得到这份备忘录的;以及他们在得到如此重磅的独家新闻之后是如何欣喜若狂,以至于没有费心先花一两周时间核实就发布了。整一事件以拉瑟和迈普斯卷铺盖走人告终,连带着很多相关人员都被炒了鱿鱼。他们老板Andrew Heyward(布鲁斯·格林伍德饰)对于当事人的“缺乏专业精神及对细节的审慎观审”而大为光火。
范德比尔特的电影兼具精确与明晰性,即便那些对这一事件知之甚少的观众也可以轻易看懂。而且他把片子拍得有几分惊险片的感觉,片中的迈普斯有点《十一罗汉》中丹尼欧逊的派头:冲劲十足,又有些自负。她也打造了一支自己的“真相探寻队”。也因于此,影片前40分钟与核心叙事显得稍有脱节。
数字化媒体时代给电视新闻调查带来压力
影片余下部分显得更有沉思气质,另有一种更具深度的有趣。当事情崩溃之时,范德比尔特揭示了记者们的自身政治信条(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自以为的)会如何潜隐地影响他们对新闻素材的裁剪。他也成功展现了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数字化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调查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传统时期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经过反复核实的作坊式制作方式不同,如今新闻聚合平台被视为更优的模式。
不过,范德比尔特的这部电影有时显得对自身的“正义性”过份自满、缺乏反思。基本上,《真相》是那类电影---由于它关涉的信息太有力、太具备说服性,你会希望它完成得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好些:技术上更经得住推敲、叙事切入点更小巧紧凑、再多一些大胆创新。而由于片子是在澳大利亚拍摄的(为了适应布兰切特的日程表),取景上就缺乏一些现实感。假如镜头呈现的是华盛顿—纽约州那些略显岁月风霜的建筑外观,人物行走的正是现实中的宏伟长廊,那么效果无疑会更好。而影片作曲人布莱恩·泰勒的配乐也稍微显得激昂悲壮了一些,旋律过于“英雄化”的后果就是难免有对剧中人物美化拔高之嫌。而范德比尔特对像厨师们排成一行一脸凝重地观看《60分钟》新闻的蒙太奇镜头也处理得有些过火,好像整个美利坚的命运都悬于这一刻似的。
布兰切特的表演时本片的定海神针
《真相》的出彩之处在于演员们的表现。雷德福吸纳了一些拉瑟爱用的乡谚俚语,但他并未亦步亦趋、力求形似;相反,透过人物广为人知的坚忍品质,他赋予了角色一种平易近人又不乏庄严的语调。而布兰切特的精彩演绎则更是全片的定海神针。她的角色在工作场合雷厉风行,而家庭生活的零星片段(约翰·本杰明·海基出演她体贴的丈夫)则给这个角色带去了一种美好、感性的平衡。凭借在本片及在托德·海因斯《卡萝尔》中的出色表现,想必她又会成为各类颁奖礼“最佳女主角”的有力争夺者。
尽管现实中受人敬仰的拉瑟是位大明星,但在《真相》中,迈普斯才是核心人物。范德比尔特赋予了这一角色丰富的层次感。片子呈现的,迈普斯青少年时期与自己疏离冷漠又暴力的父亲之间糟糕的关系,是理解她何以在成年后对于“欺凌”、“滥用权力”现象如此深恶痛绝的关键所在。但像当年的《60分钟》报道一样,本片依然无法完全消除人们心中认为其“有失偏颇”的印象。毕竟影片建基于迈普斯本人的回忆录,换句话说,这只是对于这一复杂事件的一面之辞。
雷德福饰演的拉瑟平易近人却不乏庄严
概括说来,《真相》谈论的是新闻行业的高标---有些事可能是准确的,但它同时也可能是缺乏充分来源的;以及媒体人面对的来自市场以及受损害政客的两面夹击,他们显然更懂得如何引导舆论。比如在影片中的这一事件里,有关文件字体、字母上标之类细枝末节的争论与抱怨远远超过了对于“布什到底有没有很好地履行军事服务合同”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讨论,就如同迈普斯说的:“人们踢打尖叫,声嘶力竭,最好你忘掉问题的起始点是什么。”
范德比尔特影片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让其中的角色呈现和激发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情感---他们既可悲又富于同情心,既坚强又易于出错。如同俗语说的那样,历史或许是由胜利者们书写的,但《真相》也证明了,隐没于故事灰暗部分的人们依然而且也将继续忍耐下去。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6787.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