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7-11 09:36阅读: 次
《陪伴你一生》观后感
实话说,陪伴孩子一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不过却是大多数中国妈妈的执着梦想。当然,在基因层面,即便拓展到了动物界,母爱都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陪伴你一生》讲述了四个家庭的故事,全部围绕孩子的成长展开,但真正的主角却是孩子们的父母。
苏醒和奚彬都是职场人,因为过去是学霸,因而对孩子的智商信心满满。他们没想到的是“笨鸟先飞”已经被发展到了“胎前班”,孩子们被送进各式各样的学前班,而他家奚望却只会翻跟头,胆子还特别小。
这类输在起跑线的妈妈有种后知后觉的焦虑。在“知识装填”的普遍前移的背景下,对奚望这样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影响呢?应该说是有的,小孩在群体里对荣誉感还是相当敏感的。
一旦发现自己落后,就会对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这类父母一般自己都比较忙,觉得人家“处处抢跑”实属“不讲武德”,似乎也无必要。
快乐教育被打脸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不能拿他们自己当年的经验做参考,他们当年就没有多少大学生,上了大学已经是人中龙凤。
今天呢?文凭人人有,好工作、成功的机会不再与知识有那么强的正相关。对机会的掌控往往比实际能力还重要,热衷起跑线工程本质上是机会竞赛的抢跑。
可以让孩子不抢跑,但必须让孩子有个健康强健的心态,这同样不容易。这种生态折射的是社会竞争环境的恶化,所以恰当的“跟跑”是合理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变迁追求所谓的快乐教育。那么,如何“恰当”地跟跑呢?这里放下不表,会在总结部分提出我的建议。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沈晓燕和李翔的儿子李非凡特别聪明,还明事理,不仅是家长的骄傲,也让别人家的妈妈十分羡慕。
他们俩是一对离婚不离家的夫妇,男的游手好闲,却是有房的土著。沈晓燕在超市工作,打好几份零工。惨淡的生活中,孩子这么优秀懂事,特别容易诱导母亲的生活态度。寄希望于孩子的未来,很多生活不如意的妈妈都有这类精神寄托。其实,这也挺危险的。孩子的未来非常不确定,即便一切如愿,现今社会也不再是养儿防老的时代了。新说法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幼儿园的孩子能凭聪明预判未来吗?挫折教育、生活自理…甚至承认自己“普通”,都可能是成长路上的“免疫因子”。据说夫妇俩复婚了,如果放回到现实,李非凡的母亲大概率会遭遇“非凡陷阱”的失落。陪伴孩子一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自己跟那样的老公过后半生,孩子再优秀也难有自己的幸福。
蒋思远是蒋博和何景华的儿子,特别淘气,在这个重组家庭中,男方地位低,常被岳父岳母批得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女方还有一个和前夫的女儿,高考落榜,厌恶学习,也非常不让人省心。
这样的重组家庭有一种隐形张力,说话轻了重了都会出问题。孩子被姥姥姥爷惯得不成样子,基本算是“问题儿童”。这类关系没有解,全是泪,只能频于应付。重组的家庭,血缘关系复杂,立场冲突频发。不应该期待过于理想的状态,承认这一点,就可以有规矩。
家庭之外就是契约关系,家庭之内之所以例外,正是因为有夫妻关系和血缘关系这类极特殊的关系,重组的家庭必须强调相互尊重和规矩。过于“热”会显得很假,冷一点反而有“距离美”。有距离的相互认同才是这类关系中的真认同。
最后一对是林芸芸和顾家伟,他们是扣扣索索的土豪。顾家伟住着豪宅吃方便面,对老婆是真正的颐指气使,那派头端得,林芸芸就像个使唤丫头。
林芸芸的妈是冒牌大学教授,土得掉渣。可她却需要在紧巴巴的预算中维持全职富太太的形象,甚至为了孩子教育预算,还需要偷偷卖掉老公送的包包。
林芸芸文化不高,但对女儿的教育非常尽心。这样的家庭在女儿教育问题上暴露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性格问题。
通常这样的夫妻关系,会让女儿在未来的家庭中过于软弱。遇到暖男也许是幸事,不然可能会吃亏。
镜头更多地给了孩子的妈妈们,其实,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镜率虽说不如妈妈,但实际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为什么呢?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心智还不成熟。那么你想一想,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他能有怎样的基本信念呢?生活上依赖妈妈这没什么争议,但孩子心中的权威始终是父亲,这里排除了那些不靠谱的父亲。
所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他可以信任的坐标体系。父亲出镜时,应该是解决问题最可信赖的人。不出镜时,也是“敬畏”。
无所事事,还有家庭暴力的父亲简直是糟糕透顶了。李翔实在太差,不仅不配做父亲,做老公也不配。父亲的行为的影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孩子是不敢表露这部分影响的,但它实实在在,埋在潜意识当中。
最后我试着回答前面搁置的那个问题:在抢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适当“跟跑”。
首先得承认所有抢跑现象背后一定是事出有因的,它们反应的是职场的普遍内卷。因而增加努力是必须的,所谓的快乐教育肯定有相当的欺骗性。
另一方面,教育又需要注入兴趣,它是一种高标号的燃油,甚至有人把好奇心当作一种学习引擎,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所谓“跟跑”,就是在通识教育方面不落下风,在此之上,就需要因材施教了,这部分通常与孩子的兴趣密不可分,启发是必要的,因为孩子自己往往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24021.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