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7-31 05:49阅读: 次
《裂缝》影评观后感
1
鼓励学生追求自我的老师
影片一开始,光线从无数个玻璃窗照进宏伟肃穆的教堂,祥和美好虔诚的气氛,大家唱着《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热情。
虔诚和热忱的背后,是否有不安在这群少女中骚动?
人在青春期,容易善恶不分,恶毒念头既让人不安,又有一种令人迷醉的吸引力。善,总显得虚伪矫饰传统守旧,而唯有突破和不屑才能显现生命力和创造力,即使那是一种罪。
在这样一群蠢蠢欲动的学生之中,要想赢得她们的喜爱莫过于鼓励她们追求自我了。
Miss G就担当了此重任。
可是,在她热情活力和现代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谎言,欺骗,怯懦。
懦弱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邪魔。
“你们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同样的话曾经由另一个德国人说出。
2
平民对贵族的战争
18世纪以来,宗教的没落、社会阶层的变动,民众的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包括教育。Miss G这样的人当上了女子寄宿学校的老师,只有靠鼓吹解放自我,放纵欲望来维持学生对自己的迷恋,除此以外就只有靠虚假的探险经历来维持自己的虚假形象了。
与此相对,贵族教育日益衰落,他们的后代子孙,比如影片中的西班牙贵族Fiamma也被迫屈尊接受平民教育。
伊夫林沃的《故地重游》同样是讲述天主教贵族在英国的逐渐式微。
有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又有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故事。我看都不是,这是一个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平民联合起来干死了贵族。
为什么她们不能容忍Fiamma?后者的存在威胁了她们的生存。她谁都不讨好的气质,她从不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她不在乎是否是人群的焦点或集体的领袖。她不是social climber,她的脸上满是平静,没有她的同学平民阶层代表DI的 急功近利和写满了欲望的脸。这样的人已然是社会的异类,如此不进取不张扬,如此低调,难道不反衬出我们的卑微吗?
平民都是要释放欲望、都是要积极进取的,但是贵族呢,你看Fiamma,从不吹嘘自己的经历,也不袒露内心世界,或者渴望别人来了解自己,贵族是不屑于别人理不理解自己的。
就好像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不靠投票而存在,根本不认为向民众袒露自己的心声是必要,也不屑于营造自己的形象。民众接受不了一位无感情和观点的君王,现代社会的产生,民选制度,平民的崛起让这位女王进退两难,无比尴尬,被迫用新年电视演讲来建立自己亲和的形象,以维持民众对君主制的支持。
而Miss G是要靠学生对自己的欢迎在学校立足的。那些让其他女孩子艳羡的礼物、糖果在她Fiamma那儿都轻飘飘的。因为她已经习以为常了。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平民的梦想。
作为编织乌托邦理想的Miss G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
怯懦的人会杀人,选择毁灭。为了保存自己心中的幻象,让自己继续活在里面。乌托邦,不能容忍心中的世界坍塌,因为这是自己赖以生存,有良好感觉的世,囚禁自己的世界,人是喜欢被囚禁的。在囚禁中,会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在Fiamma到学校之前,老师让一位学生朗诵了雪莱的一首诗:
奥斯曼狄斯
我遇到一位来自古老国度的旅者,
他说:有两条巨型石腿立于沙漠,
不见躯干。旁边沙中有头像断落,
沉沙半掩,但见那脸上眉头紧锁,
皱起的双唇带着不可一世的冷笑,
足见石匠对法老的内心明察秋毫;
活生生的神态刻上没生命的石头,
比雕刻者妙手匠心的临摹更长寿。
石腿的基座上凿刻有这样的字迹:
“朕乃奥斯曼狄斯,王中之王也,
功业盖世,料天神大能者无可及!”
而今一切荡然无存。偌大的废墟,
残骸四周只有那苍茫荒凉的戈壁,
孤寂黄沙向远方铺展,无边无际。
这首诗暗示了君主制以及贵族的湮灭,无疑是Fiamma命运的先声。
3
乌合之众集体施暴
美丽不是你的错,高贵不是你的错,错就错在你来错了地方。
这已经是一所平民化的寄宿学校了,不适合贵族生存。所以Fiamma的命运只有被毁灭。如同路易十四夫妻二人被送上断头台。你也许会说,都是一群花季少女啊,怎么这么残忍,活活打死一个没做错任何事情的善良的女孩子。
群体的特点就是会因暗示和互相感染陷入一种狂热,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古斯塔夫勒庞)而有些人就特别容易煽动集体情绪做恶毒的事情。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也是这样的故事。
不是无罪的人就不应该死,世界上死去的人大部分都是被人类的罪害死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870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