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调音师》影评12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5-01 10:22阅读:
《调音师》影评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影片调音师是导演于2012年播出的作品,一经播出影片的口碑就一路飙升,同时也斩获多项奖项,影片在十三分钟时长里讲述了一位钢琴家转换为一位“调音师”的故事。

影片运用闪回的镜头以结局作为开头用噩梦的场景捕捉观众的好奇心,接着每一段都用闪回镜头引出下一个镜头,直至女舞者出现影片在“美”中达到高潮后又快速的跌入谷底,最后结束在开始的噩梦中。 调音师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失败者及偷窥狂,他在影片中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现实中的多数人,正如鸵鸟选择把头埋在沙子里,调音师由于心理素质差比赛受挫,导致他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丧失兴趣,他放弃人生如行尸走肉,甚至面对女友的离去也只是淡淡然,某天他决定开始装作盲人,他便可以一窥人们在阳光下的赤裸面目,从使自己平庸的生活得到变态的快乐满足感,此时的他就如同自己所讲述的泰姬陵的故事中的国王一样,用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构建自己的“泰姬陵”,同时他也可以获得他人的同情与帮助,没有阻碍毫无顾忌助长了他的胆大妄为,使他在音乐中重新获得乐趣。

女舞者,导演在这一段运用了外景深入的手法巧妙地将我们放入了阿德里安(男主角以下会用名字统称)的偷窥视角内,我们处在与阿德里安同样的不安的视角内从房间的大镜子里隐约瞥见一个年轻女孩美妙的裸体,但却不敢用目光跟随着她,否则就会被揭穿。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种精神上的贪欲,我们就成为了“偷窥者”的同谋,变得与阿德里安一样骚动不安。

而在这段导演安排了阿德里弹奏了巴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曲,巴赫的琴曲以激情著称,正好与阿德里形成了相得益彰但又不甚融洽的效果,一个在自己人生大赛上都仅仅只是弹出一个音符的人,却在此刻,偷窥的时刻,彷如手指如飞,人琴合一,导演把这样的曲子安排在偷窥时刻演奏,旨在想要反射人们在挖掘他人隐私时的扭曲的变态的快感与刺激。

阿德里的老板 是个关键人物,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阿德里的欺骗行为,因为阿德里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的反问“你要炒掉我吗?”,这次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既定利益时是可以放弃人类的道德底线的,在贪心与利益面前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我个人很喜欢阿德里和老板吃饭的片段,服务生两次将菜单和价目表摔在他们面前,我记得“卡莱尔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以各种方式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着别人的冒犯。”扔菜单的方式是最直接的暴露和表达出人与人之没有丝毫的尊重,本该是你本职范围内的事情你也丝毫没有敬畏与尊重,反过来想,这不正是我们面临的的现实吗?

影片的最后,无论是对面的邻居女人还是摘下眼镜后的隐形眼镜亦或者是“盲人”的记事本,这些细节都不是导致阿德里死亡的真正原因,懦弱与不争才是他最后死亡的真凶,阿德里被尸体绊倒,但他没有逃跑,反而是安慰自己,我是盲人,没事的,导演设计的独白“我调好音,穿上衣服,然后离开,就这样”这样的话语让我觉得恐惧,一位花甲老人被害,他甚至都没有想过报警,他镇定自若的坐在钢琴面前,眼不盲,心却盲了。 阿德里弹起了罗伯特舒曼的《恋人之诗》,这是一首唯美的爱恋的琴曲可是这首曲子出现在妻子弑夫的场景里显的极不协调,夫妻间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信任、没有了厮守,甚至连生的机会都没有为彼此留下,留下的只是夫妻间的仇恨与相互伤害。我想更多的是导演对当今爱情和家庭的质疑,对同床异梦和高离婚率的讽刺,对于真爱一去不返的惋惜,对于夫妻这样紧密的关系都可以被摧毁的绝望。

“本是同林鸟,却天涯两分飞”,这样的爱情与婚姻让人唏嘘。

最后导演选择让人性摧毁人性,当调音师想起自己的备忘录时我想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即使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博弈,但他却依然心怀侥幸,一丝反抗的意思都没有,手持钉枪的女人代表命运,可阿德里连一丝向命运抗争的勇气都没有,最终,他服从于“命运”也死在了“命运”手下。

也许此刻对于我们来说调音师的生死已经不会再萦绕心间,而重新迎来的是面对人性的贪婪与崩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命运的冷漠,我们应该如何? 大多数人告诉我们应该不屈服应该抗争,可现实中的我们也许都如阿德里一样,默默忍受着命运暴虐的毒箭。 你,是阿德里吗?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75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