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9-10-29 08:03阅读: 次
《双子杀手》观后感
“技术上的120帧则加重了这一层临场感,和李安一起相得益彰。”
“角色亨利和junior,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的自己,这个四个人分别独立出来,又互相惦记和担心着对方的事情。”
“这种不自然的间离,甚至可以说是表演的瑕疵,却成就了这样深层次的观影快感”
李安的电影总有一种小剧场感,不管多大的故事背景下,环境总难以参与到叙事之中,如果说「色戒」里的上海街道,「断背山」里的草原还能让人记住的话,那父亲三部曲里,你大概记不住纽约的大楼,台湾的街区,「冰风暴」里记不住屋外的树木,「绿巨人」和「制造伍德斯托克」里都回忆不起他们去过了那里,到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甚至直接拿掉了背景,直接变成大海的封闭空间...而我以为这并非是李安电影的缺点,你能记住的是郎雄那张父亲的脸,易先生的鼠像,杰克的牛仔帽,绿巨人的嘶吼,伍德斯托克里艾略特和比利的纯真,蓝蓝的大眼睛里是处男的清澈,甚至连皮特帕克的每次舔舐都历历在目...
我以为这是李安厉害的地方,去掉背景的干扰,把镜头聚焦到一张张充满情感的脸上。人脸本身就有戏,而且层次丰富动人,在特写之下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
清澈的特写是最有魅惑力的,也是最迷人的。这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通过背景把观众哄进去,他需要观众自己进去游荡,在一张张脸里寻找故事的蛛丝马迹,去随着他们的波动,去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故事。表情是别人的,心事是自己的,观看李安总是需要并且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去完成。
技术上的120帧则加重了这一层临场感,和李安一起相得益彰。你感到的人物是实打实的距离,那种眼睛和手臂之间距离的细腻感是120帧能够赋予的。像是一种新话剧的尝试,大家都是坐在第一排的观众,你能够感受到演员的每一次呼吸,他对着你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甚至感觉到他周围被呼吸温湿的气场....
近距离盯着威尔史密斯的脸去看他丰富的表情的感觉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你会去自然好奇这背后一切都发生了什么,他的情绪会变成你的波动,他对于青春中junior的悔恨也很移植到你的身上,这张迷惑性的脸就是在讲故事的。一时间,你甚至能看出来junior就是威尔史密斯本身自己演的,演员威尔史密斯他去揣测这个“自己”的青春,青春角色的自己去看待老掉的自己,和演员看待那个真实的自己的青春,突然变得间离出来,变得矛盾起来,观感得层次也变得丰富起来。威尔史密斯那个年轻版的自己在技术和表演上都有一些露怯的,但我以为这是一种高明的缺陷,是鲜活的剧场间离效果。
你能看到威尔史密斯如何去体验那个年青人的悔恨,他是如何看待青春这个事情的,他又是怎么找回到年青人的心态和青春的眼泪。一个成熟的人怎么去摘取未熟的果子,又该怎么去品尝青涩的滋味。他怎么使出浑身解数去通过那个年青人看待现在的自己,那种去处理年青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这个年龄的心态,他该怎么去隐藏这些记忆,又怎么去掩饰已经发生过并且必然会引起的感伤。年轻人会理解中年危机吗?那种初为人父,建立家庭感觉他能感受得到吗?威尔史密斯又该怎么让观众感受到这样的困惑。你能看到他表演背后的心思,这种表演的不漏痕迹的痕迹,按理说这种露怯的表演应该是技术上的失误,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你却很能够享受到这种看透他表演的小念头的快感,也能通过这种快感去更深刻地与人物产生共鸣。
角色亨利和junior,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的自己,这个四个人分别独立出来,又互相惦记和担心着对方的事情。这个年轻人他能够成长到哪一步呢?一个人等来了他形象最好的时候,但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不自然的间离,甚至可以说是表演的瑕疵,却成就了这样深层次的观影快感,太迷人了,真的太迷人了...
临场感,这也是李安的每部电影都让人感觉复杂的原因,它绝称不上让你疯狂,因为父亲三部曲后,几乎每部李安电影的中途都有让我无聊和如坐针毡的体验:「冰风暴」里青少年开始试探地接吻,「少年Pi」中开始面对海洋,「色戒」和「制造伍德斯托克」中那种青春飞扬的傻劲,太真实了,太过于真实的感受,真实得以至于你无法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开始抵触再次体验这种并不让人愉快的记忆。这种如坐针毡的记忆恰巧是李安精准的地方,那些引起愤怒的波动会比伤感的打动更加切身和真实。
双子杀手电影的故事本身倒并不是那么动人,甚至不那么抓人眼球,需要满足动作片要求的剪辑也必须做的把单个镜头的时间缩短,真希望能看到它更长一点,能够真实地到那个空间里面去游荡。能感受到中间洞穴里面的打斗的剪辑对于整体情感的把握是减分的,那场打斗把原本酝酿好的情感给割裂开来,绵长的情绪就这样被传达得断断续续,像是一个在关键时刻闪成雪花的电视机,只能通过喇叭里的只言片语去还原完整的那个场面。
而驱动整个故事往前走的不是剧情,而且李安一贯的内核,是亨利心里那个“不愿意承认自己老去的人如何面对自己青春”的疑惑,和绿巨人的矛盾一样,以这样一个B故事去推进,甚至依靠演员纯的表演来推动的B故事去将整个略显累赘的A故事往前推的时候,这种概念先行的弊端就显现出来。整个电影的故事说的结结巴巴,内外节奏不统一,甚至互相撕扯起来。这在小剧场是可行的,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物关系是正常的,这可以是草原上的一对恋人,可以是家里的三姐妹,可以是屋子里的一群学生,但如果放在A级制作的剧情片中,就会难以招架。
但我觉得李安的影迷是能够爱上这个故事的,B故事里蕴含的庞大信息量已经完全让电影目不暇接,甚至有时候会希望外面那个杀手的主线不要干扰进来。作为李安的影迷,我已经适应了这种脱节,完全沉浸在人物内心戏中,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弱点。但对于一个商业大片来说,它已经足够致命。
全世界似乎不需要关注「比利林恩」中这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青年的成长,就像最好的格式好像不应该用在这个小小的以道德的愤怒为主题的文艺片上,但我以为这是李安的野心和气魄。3D和120帧在动作场面上表现让人惊艳,但在艺术片的叙事上,在新语法的探索中能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用了120帧不代表就不能回到胶片,用了彩色也不代表黑白就没有机会。给3D技术一个文艺片的机会,就像给推理小说一个严肃文学的机会一样。
影片里年轻的junior对那个更老的说,有些弯路我要自己走。不知怎么的,这个年轻人在自己最好的时候却看见了他的落幕。
电影的艺术,有一部份我不是不能领略...但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望着银幕上的脸,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5354.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