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1000字 >

《红海行动》观后感1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18-02-22 09:13阅读:
《红海行动》观后感:英雄情怀与国家精神(李迎春-律师-博士)

  影片作为阐释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其故事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而广受观众喜爱。在许多欧美大片之中,基本都是以故事的型态呈现其价值观的演绎和呈现。在春节热映的电影《红海行动》中,已经开始巧妙地遵循这种手法来创制我们自己的大片了。一场电影看下来,尽管其中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完整,许多人都没有弄清楚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从故事的理路来解析这部电影,是很难得到较高好评的。贯穿整个电影的故事,甚至可以说称不上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几个情节——救人,从恐怖分子手中拯救中国人邓梅。没有完整的故事,却依然能够吸引众多观众。这或许是影片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故事不精彩,电影却很卖座。这跟传统电影的手法似乎相去甚远。“局座张召忠”甚至认为电影每几分钟就有高潮,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也有许多观众在观后感中称,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军事发烧片,导演就是骨灰级的军事发烧友。军队采用的许多新型武器和作战方式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现。护卫舰、登陆舰、舰炮、瞄准器、无人机、主战坦克……,军人作战的方式如登陆战、巷战、空降战、敌后战等等,看得许多军事发烧友惊叹不已。诚然,也有许多女观众关注的是萌萌的、帅帅的杜江在电影中的表现,一部影片本来应该有一个主角。《红海行动》中却可以说没有“寻常的主角”,杜江扮演的徐宏因为是“副队长”而被认为是“男二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莎士比亚文学成就的最高赞赏。其含义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符合自己思维和秉性的内容,而且这些思维和内容也能自相契合。如果以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红海行动》,显然评价过高了。尽管没有故事,尽管只有一些可供咀嚼的情节,但其中依然有一个鲜明主题,即:通过宣明我国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坚强决心和坚强行动,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精神和价值。
让我们回到影片来解析上述主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影片名称“红海”并非地理意义上的“红海”,而是危险意义上的“红海”。这样就基本能够弄清楚,为何影片需要一个如此之长的铺垫和序曲。在接近亚丁湾的公海海域,我国货轮受到海盗袭击,海军护卫舰受到求救及时出手援救。这样一个铺垫是有着深厚意义的,它表明:我国护卫舰“师出有名”,并且是在公海海域为我国货轮保驾护航。同时也表明,我国海军已经具备了保护和捍卫我国利益的绝对实力。
军事战略家马汉曾经撰文表示,海军是国家实力的真正彰显。强大的海军,既是强国的标配,也是强国的内核。因此,电影选择以海军的强大来彰显国家的强大,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只要海军强大了,其他的军种就可以偏废。从历史长程来考察,的确,在近代的强国中,都是海军崛起在先,国家崛起在后。荷兰海军、西班牙海军、英国海军都曾是昔日的海上霸主,海权随着海军没落,在这些国家也是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电影《红海行动》中,我们国家的海军,无论是装备、速度、作战反应能力、精准作战能力、信息协同与互动能力等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完全是“大国气象”、“大国风范”。在蓝色的海洋上,军舰安稳如平地,配备了各种高精尖武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说这部影片违背了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理由即在于影片所渲染的主题,有“侵害他国内政”的嫌疑。这其实是对这部影片的误解和误读。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明我国军人支持哪方、是为分裂的哪方作战,尽管在援救人质的过程中,的确得到了政府军的支持和提供的便利。但是,为了援救人质而接受的这种便利,并没有呈现我国对于该国内乱的倾向性支持,更没有协助政府军或者是协助另一方作战的实际行动。根据电影的呈现,我国军人所要做的是,根据指示完成撤侨、撤侨过程中不落下一个中国公民。因为有一个中国公民为恐怖分子绑架作为人质,恐怖分子的目的也是为了将中国军人引入到该国的“战区”。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在援救人质的过程中,影片的重点仅仅聚焦在已经为恐怖分子所控制的巴拉姆小镇。因此,可以认为,影片的重点是对“恐怖主义的高压态势”。诚然,谁与恐怖组织有关联、谁与恐怖组织合作,也是一并打击的对象。这是不存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任何困境的。在国内法中,我国刑法对各类恐怖主义违法行为都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国际法上,我国多次宣明对于恐怖主义、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反对态度。
国之强大,在于每个国人都值得尊重。在援救邓梅的过程中,就彰显了这样一种追求。与好莱坞诸多大片不同的是,《红海行动》宣明的是国家的追求,而并非是个人英雄情结。无容置疑,在杨锐、徐宏、顾顺、罗星、李懂、佟莉、陆琛、张天德等影片人物身上,每一个人都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风采,都有着英雄的魅力。然而,影片却并不是将他们个人当作英雄,而是整个援救团队当作英雄来进行演绎。作为观众,我的确从中看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看到了协同作战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军人敢打敢拼、敢打硬战的英雄形象。
在与舰队失去联系之后,队长杨锐受到法籍华人夏楠感染,提议既要救邓梅、也要尽可能援救更多人质。军人的眼里只能有命令,命令就是使命、就是任务。在无法跟上级取得联系、无法联系军舰的情形之下,杨锐领导的蛟龙一队就只能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进行独立决策了。这在战争中是经常会发生的情形。在许多情形之下,无法接到上级命令、无法掌握敌情、无法依赖支援,此情此景,怎么办?这是对军人非常严峻的考验。在《红海行动》中,杨锐领导的蛟龙一队完成了这样的考验。经过大家简单讨论,制定了援救邓梅的方案,也制定了援救其他人质的方案。这个决策过程,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也是非常高效和有成效的。诚如在电影中所表现的一样,既成功援救了邓梅,也援救了许多人质。并且,在阻止“脏弹”的过程中,还擒获了恐怖组织的一个头目。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采,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又能灵活应对各种实战情形。
一部好的影片,一定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观众去推敲、去深思的,《红海行动》就是这样一部影片。电影中许多激动人心、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就是国家追求和负责任大国精神的彰显。这种大国精神,既需要奠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应该奠基于道义、担当、文化自信等“软实力”。许多观众,正是在影片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景中,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在一场又一场由惊心、担心到欢欣的心路历练中,悄悄地激起了自豪,激起了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058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