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莆仙戏《恩怨情仇》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3-01 09:18阅读:
乱世烽烟中的一曲忠义长歌

——莆仙戏《恩怨情仇》观后感


文丨布衣


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微信号:ptzj2014


开篇


历史帷幕下的灵魂叩问



“莫须有”三字,犹如一道霹雳,将南宋的天空辟裂。莆仙戏《恩怨情仇》以这段家国破碎、忠奸博弈的史诗为底色,将岳飞家族的忠烈、柴夫人的蜕变、梁红玉的豪情编织成一部荡气回肠的悲怆交响。全剧不仅是对历史的复刻,更是对人性的叩问:当私仇与国恨相撞,当生存与气节交锋,让观众也成为戏中人,清晰地明白何为真正的“大义”?


忠义之光:乱世不屈的脊梁




岳氏风骨:血色丹心照山河


岳飞之死非终点,而是忠魂不灭的起点。剧中岳夫人面对“满门抄斩”的绝境,一句“精忠报国铭丹心”,是披肝沥胆,道出英雄家族的精神内核。其子岳霖藏身柴府,忍辱负重,为的是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除奸护国。岳霆惊听母亲对往事的悲叙,更以“还我河山”四字明志,并在忍饥受渴长途跋涉身心俱疲的情景下,要求母亲在他身上刺刻“精忠报国”,宣示只要一命尚存,就必须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报仇雪恨,重振河山。岳家更将个体命运与民族气节熔铸一体。“家国同构”的叙事逻辑在此刻迸发,岳家父子成为南宋精神图腾。



柴夫人的觉醒:私仇湮灭于大义


十八载仇恨如枷锁,柴夫人曾是执念的囚徒。但在“夜探”这场戏中,当她目睹岳氏一门断食绝水后的坚守,亦深感岳霆“精忠报国”四字的千钧之力,更明白柴王爷的一枪丧命亦是奸佞连环计中的一环后,终于撕碎复仇的执念,以“刺我皮肉安我心”完成灵魂救赎。这一转变不仅是角色的升华,更是对“国难当头,私仇当放”这一命题的深刻诠释——仇恨的消弭,始于对更高价值的认同。



梁红玉的抉择:巾帼豪杰的超越性


作为护国夫人,梁红玉既是岳飞的战友,亦是柴家的救赎者。她率女兵驰骋沙场的果敢,与柴夫人“化家仇为同袍”的格局,共同构筑起南宋最后的脊梁。其唱词“江山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道尽乱世女子的艰辛。而“抛却前嫌共对敌”的胸怀,则为全剧注入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英雄主义,从不是独善其身。


奸佞之毒:权谋阴影下的集体沉沦



秦桧的阴险狡诈,在剧中化作一把毒辣滴血的匕首:剧中秦桧是整个局的操弄者,他没有出场,但处处都有他的险恶阴影。他做到了政治操控的极致:借昏君十二道金牌之名调回正在一路凯歌猛进的岳家军,又以“莫须有”之罪名诛杀岳飞于风波亭,接着再下毒手欲对岳家斩草除根,株连满门,暴露其“借刀杀人、永绝后患”的奸佞本质。



道德体系的崩塌:通过张继祖等谄媚之徒的趋炎附势,影射南宋朝廷的腐败与堕落。那句“借刀杀人毒心肠,本帅面前耍花枪”,字字如血,揭露奸佞集团祸国殃民的狰狞面目。



历史隐喻的深化:秦桧之祸不仅是个人野心,更是北宋末年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权力博弈的缩影。正义与邪恶,忠君与叛国,一目了然。而岳飞枪挑梁王的旧怨,实为高宗“重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命运的悲剧写照。


艺术之魅:莆仙戏的破茧与新生




台词的文学性与舞台张力


剧本以诗化语言承载厚重主题:岳夫人“天昏地暗乌云飘”吟唱“满江红”时的浅吟低唱,悲怆而气节不减,临危而大义从容。舞台上的景情交融、观众席中的共情,令人激情澎湃。其中岳夫人第五场中最长的一段道白达到近300个字左右,在道白,唱腔上轻重舒缓用得恰到好处,不但自己入角色,并成功带着台下观众入戏共鸣。其道白唱腔清晰到观众可不用看幻灯。这就是传统莆仙戏的精华之处。



柴夫人“一针一行血,一针一串泪”的细节刻画,均彰显戏曲“以词传情”的特质。尤其是“丹心一片耀河山”与岳飞“还我河山”的光辉相互映照,使诗词与戏剧浑然一体。



表演的灵魂共振


演员团队以细腻演技赋予角色生命力:岳夫人饰演者“悲中有风骨,宁死不低头”的道白与唱腔将绝望中的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柴夫人从“复仇者”到“觉醒者”的转变,通过眼神、唱腔、科介、与肢体语言的递进揉合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好戏。莆仙戏特有的“傀儡味”莆仙戏之传统唱腔,更赋予角色一种沧桑的宿命感。



地方戏曲的现代诠释


剧中“起鼓”“锣鼓经”等传统程式并未沦为形式,而是与剧情深度融合:风波亭外的惊涛骇浪配以急促鼓点,柴府决战的剑影刀光衬以嘶哑高亢的帮腔,让古老的戏曲语言在现代语境中迸发新意。



诚如知名戏曲老师方晓所言:[1]“有一个常识,戏曲艺术,是特别强调观演一体的。不仅要求演员是戏中人,观众也必须是戏中人。舞台表演让台下观众享受精神愉悦,台下观众也对舞台表演有进一步的审美艺术需求。舞台表演两相互动,彼此成就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生态,戏剧艺术才可能在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中繁衍发展。过去让观众入戏,靠演员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现在在传统断裂的今天,让观众进入传统戏曲语境,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倍的耐心与努力。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文明的启示



私仇终将湮灭于历史长河,唯有爱国精神永存。柴夫人的觉醒、岳氏家族的忠烈,皆印证和突显了中华文明忠义节气的民族精神。



艺术的终极使命,在于唤醒沉睡的良知。当剧终“大义释仇变亲人,忠奸正邪是非明”的唱词响起,观众不仅为故事动容,更唤醒了对正义与良知的永恒追问。



最后以七绝诗一首,抒发笔者观剧后感。


七绝·莆仙戏《恩怨情仇》观后感



风波亭外暮云残,

仇怨忍教剑气寒。

血诏昭彰冤未解,

人间正义护平安。

上述之戏评,仅是观看《恩怨情仇》之后感。而历史史实让历史学家去论证,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台教化的成功就是大功德,如是说明。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3077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