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范文 >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8-11 10:15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心情随剧情起起落落,“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带我们穿越千年,去到《尚书》里的中国。伏生平静地讲述自己守护《尚书》的往事:儿子为护《尚书》,与乱兵以命相搏而亡;妻子也挨饿受冻,死于荒野。为“伏生传经”感恩涕零,先人传《书》,后人才有《书》可读,伏生一家为护书,不惜舍命。

      几千年来先祖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现在流传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当代年轻人阅读量越来越小,每年可以看三本书已经可以超出一大半人。更别说读史、观史,而正是这次共同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让我记住了《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禹贡》篇出自《尚书》,《禹贡》里面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有大禹划定九州的记载,“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也记住了华夏九州是“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记住了伏生是守护《尚书》的第一人,记住了伏生将《尚书》传给了晁错,而《尚书》至今依然在被传承;记住了伏生的老家在山东,记住了……这些内容曾经都是记录在古籍里,而现在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让古籍里的智慧为今人所用,让古籍里的内容代代相传,这是古籍的使命,也是古籍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感谢《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化的演绎,让历史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我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书籍本身无法带来的震撼。以前会思考演员的存在,难道只是为了娱乐吗?曾想过娱乐本是大众需要的一种精神药剂,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有了更新的认识,演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演绎沉重的、字句无法承受的历史,同时历史让演员的表演更有意义,传承本是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感谢这部综艺,最为感谢的是他让先人走进我们的心中,于我来说,更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过去,才不畏将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从《尚书》中就开始形成。而这种思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还在秉承着,只不过要顺应时代发展,将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人民群众正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创造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这就是现代中国的“以人为本”,也正是秉承数千年前“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之一。

     读《书》的好处:让后世得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青年人读史读经典,应作为一种责任。一部典籍,一个故事,走进典籍,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典籍所蕴涵的无穷无尽的历史智慧。解读一部古籍,了解一段历史,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用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经典、解读古籍,传承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纳源煤矿· 李俊林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延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我观看的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他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

      典籍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 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fanwen/24225.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