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10-10 08:18阅读: 次
《夺冠》影评:精彩的不是电影,而是女排
受疫情影响一直拖了九个月,经历了改名、重新剪辑才与观众见面的这部电影真的太难了。
如今疫情已得到控制,许多劫后余生的影院也纷纷开始营业。
作为国庆档影片,截止10月7日,率先上映的《夺冠》票房突破6亿,成为国庆假期令人热血澎湃的佳片,也唤起了无数人对女排精神的回忆。
电影《夺冠》把郎平的经历作为切入点,以她“球员到教练”身份的转变作为线索,串起中国几代女排的征程。
同时,影片通过对几代女排的经典赛事及不同社会阶段的真实再现,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的时代代入感和身份认同感,进而产生对女排精神、家国一体及个人彰显时代精神等议题的认同和共鸣。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夺冠》的开场,就展现了“吃苦”二字。
女排教练袁伟民用最严厉的方式训练中国女排,简陋的训练室、破旧的排球……无不显示着艰苦的训练环境。 另一边,年轻的郎平除了每天的负重训练外,还给自己定下了摸高达到海曼水平的目标。
一个教练,一个未来之星,都铆足了劲想要让中国女排走得更远。
当没有科学的办法去提升训练的效率时,他们只有用土办法——吃苦,来让自己能够有与世界较量的资本。
在彼时,体育是能让中国人在世界证明自己的最快方法,中国女排精神也就此奠基。
1980年训练赛,袁伟民带领的中国女排对战中国男排冠军江苏队,女排获胜。但那一代女排训练之艰难、刻苦和永不言弃,已跃然银幕。
1981年大阪世界杯决赛,中国队对战日本队,赢得了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
而后的五年时间,中国蝉联女排世界冠军,创造了中国体育历史上的辉煌佳绩。随后,郎平决定出国提升自己,并在美国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对战当时主教练是郎平的美国队。
在比赛前夕,中国队教练陈忠和看着忧心忡忡的郎平说:“其实你担心的不是美国队输,而是她们赢吧?”
这句话似乎戳中了郎平的心,她无言以对。
但陈忠和为了让她释怀,便抛下这句话:“你不用担心,拿出你们真正的实力比赛就好。”
最终,这场比赛以中国女排战败告终。
未灭的女排精神
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挂帅,执教中国女排,带领中国女排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而此片导演陈可辛在电影中还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体育运动,亦或者说是女排精神,对当代人而言还重要吗? 在外部环境越复杂、国家越落后的时候,体育竞技越是要承担起扬国威的重任。
对曾经的中国女排而言,亦是如此。 在电影中出现过这么一幕:女排对阵巴西队时,有外国人喊道:“这可不是乒乓球。”一言以蔽之,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只有打兵乓球能行。
影片中的郎平在接受女排主教练的职务后,提出了改革方案,她没有让姑娘们背上曾经她背负过的历史包袱。当郎平问她们是否喜欢排球时,多数人摇头否认。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体育以追求国家荣誉为目的,许多职业体育运动员,也将奖牌视为人生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兴趣。
这种矛盾在新一代女排身上体现的极为明显,在没有了“为国争光”的包袱下,她们一开始并没有对胜利很强烈的渴望,这或许也是一段时间内屡屡战败的原因之一。 直到深夜,郎平带着女排到昔日训练的仓库里,陈忠和给新女排姑娘们讲过去的故事。
他抚摸着千疮百孔的墙壁,将昔日景象从墙壁中抠出,姑娘们也懵懂地知道了这个地方对于中国女排的意义。
而后,巴西奥运会上,中国队战胜巴西队,接着连下数局,拿到冠军。
由此,中国女排焕然一新,宛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女排精神也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个象征。
在结尾处,郎平拨通了陈忠和的电话,让他一起聆听国歌奏响的声音。陈忠和欣慰地笑了,女排精神终究没有湮没在他们手中。
托起梦想的双手
影片中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为了国家荣誉,接受着日复一日的负重训练和扣杀弹跳练习,这些高强度的训练甚至也为她们带来了一生的病痛。 人的一生也总是在反复不断地寻找和确认自我,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身份认同焦虑。
在新时代的女排队伍中,朱婷也曾苦苦追求“外在的他者”——她对于郎平教练“你为什么打球”的答案,一度是“成为你”,即按照“成为郎平教练一样的传奇人物”的幻想去重塑自我。
郎平由“球员”到“教练”身份的转变,以及亲眼目睹四十多年来中国和中国女排的变化,她开始更加关注每位队员的个人特质和身心健康。
从牺牲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为国拼命,到重新思考打球的意义,更关注个体的特质。 当郎平让每一位女排都重新开始思考我究竟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将走向何处的问题时,朱婷也开始逐渐摆脱过去“他者”的阴影,成就了自己。
影片中用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打球”,把横跨四十年的三代中国女排以及更宏大的中国时代故事串联到一起,展现了不同时期女排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同时,通过前半段“时代塑造人”和后半段“个人彰显时代精神”的不同展示,也唤起人们对于个人、集体、时代、国家的思考与共鸣。
观众在对影片中女排们产生认同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从一个改革开放伊始急需走出国门、战出成绩、获得认同到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体育强国的漫漫征程。
这背后隐藏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不变的“女排精神”内核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而这也是影片能够唤醒不同代际观影者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写在最后
电影《夺冠》截取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排成长的三个关键性赛点,将人物群像和个体困境放置到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拍摄,既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和高于女排本身的国家荣耀,又展现出了竞技体育该有的专业性和刺激性。
电影中最大化还原了各种细节,为观众展示了女排队员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自我身份认同,也真实再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关怀这两个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冲击,既有时代特征,又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到底什么人、什么事才能代表女排,诠释好女排精神呢? 郎平说:“女排精神是什么,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都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来。”
女排作为一支能打硬战的队伍,从谷底重回巅峰,都离不开女排的核心人物——教练郎平。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燃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女排姑娘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克服伤病、抗住压力、拼尽全力、只争朝夕地苦练与坚持,让女排成为了一种时代信仰。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我们不再需要用一个“夺冠”来满足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时,我们才能真切感悟到,在“夺冠”背后的“女排精神”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内核。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20073.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