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7-29 09:08阅读: 次
《罗马》观后感影评
—
看优秀的电影如同读一本经典名著,而看《罗马》这种获得三项奥斯卡奖项的优秀电影,我更感觉是在读一本大部头名著。这无疑是一部史诗级的佳作,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摄影奖,导演亲自掌镜,冷静客观地拍出自己的回忆。
摄像机缓慢地移动,全景多,镜头切换少,摄影机一直是保持沉默的,它只是把事实呈现出来,不做任何评价。电影也没有铺垫、照应,符合生活真实的状态,故事没有因果,因为生活本就是由琐碎的片段组成的,其中有插曲,有偶然的事件。
01
巴赞的理论
#真实美学
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真实美学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象的真实,《罗马》中的人物和场景大部分源于导演真实的回忆,故符合这一特点;二是时空的真实,《罗马》中大量的景深镜头和连续的摇拍保证了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三是叙事方式的真实,《罗马》中有很多插曲,比如街头暴乱,许多事件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没有铺垫照应,符合真实生活状态的逻辑。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而《罗马》就正好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很好地实践了巴赞的理论,让人看到不加修饰的电影画面本身的力量,让人领略到电影再现完整现实的魅力。
02
可莉奥的强大
#不卑不亢,内心平和
生活的插曲让人感到新鲜,但最终生活还是要归于平静的,就像当溅起水花的石子沉入水底,水面又变回最初光滑的镜面那样。不论发生多少插曲,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是要继续。
所以于我而言,《罗马》无疑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但用心品尝后,我才知道它是很有味道的。于是最初的淡之如水变成了后来的甘之如饴。
那是什么让我尝到甘甜的滋味呢?是孩子们对可莉奥的依恋和爱,是可莉奥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可莉奥与他们一家人共同度过的艰辛时光,是可莉奥不卑不亢、隐忍克制的强大的内心。
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细腻、真实,孩子是最单纯天真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可莉奥有身份地位上的差距,更不会有种族隔阂的意识,他们只是自然地爱着这个像母亲的人。
可莉奥也值得被孩子如此依恋,因为她不仅在生理上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她还会在心理上贴近孩子们,电影中这样一个镜头:最小的弟弟与哥哥玩枪战游戏闹矛盾后躺在石板上装死,可莉奥陪着他一起躺着。这说明可莉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慰孩子的,没有过多的语言,但却是对孩子最大的理解与安慰。
这部电影结尾出现了”献给莉波“的字幕,让我在了解到可莉奥在导演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感到可莉奥人格的伟大。她含蓄沉稳,善良忍让,即使在面对那个伤害她的男人时,她也没有任何怒气。
她平淡、坚韧地活着,失去孩子那刻她终于露出了脆弱的一面,但她还是忍过去了,虽然之后的生活神情恍惚,但最接近崩溃的时候她只是大哭着说:“我本来就不想生下她。”在她流着泪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她终于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她哭喊的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但其中也有社会动荡不安的影子。
抛弃她与女主人的男人们不负责任,街头暴乱,人们处于危险边缘,一切都处于动荡、残酷的状态中,整个社会暗涌着不安的情绪。森林着火时那个唱歌的男人与那些不负责任的男人其实是同一类人,对于一个时代的危机,他们或是无动于衷或是逃避,所以独自面对的女性只能变得更加强大。
导演在电影里用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表现了可莉奥的强大,训练场上有名的佐维克教授说要完成一个特定的高难度动作最重要的是“意念以及心境上的平和“,“唯一的奇迹存在于你的意志之中”,在场的人只有大师与可莉奥做到了,这正说明了她心灵的平和,而在我看来,内心的平和便是最强大的力量。在可莉奥身上,内心的平和与意志的顽强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纵使生活对她多么残酷,她仍然平静地生活着。是的,只要顽强的意志不灭,就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将你击垮,这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3
社会等级
#歧视与爱
导演阿方索·卡隆公开声称:“这部影片描述了我生命中的那段历史,深深刻下的社会与时光,如留下的伤疤一般,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生转变。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我们个体,既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起来。这是一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间与回忆。”
根据导演自己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导演的意图。爱是他首先要表达的主题,其次我们可以从电影中费尔明威胁可莉奥让她不要来找他后说:“你这个该死的佣人!”的场景瞥见等级问题的影子,显然费尔明是瞧不起可莉奥的,但费尔明本身也应该属于下层阶级,因为他第一次见可莉奥时还喝了可莉奥剩下的饮料。
这里让我觉得有点讽刺意味,但也值得人深思,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个阶级,各自的身份不同,也存在等级高低之分,而人就是喜欢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类,通过贬低别人使自己获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底层社会可能尤其如此,教育的缺失与中上层阶级带给他们的压力会更容易让他们把不满发泄在弱者身上,就像现代社会中的网络暴力一样。
孩子的母亲索菲娅是电影中刻画的另一个女性形象,她是生物化学家,有知识有教养,属于中产阶级。丈夫的经常性离家让她产生了不安定感,偶尔发脾气会吼可莉奥,有一次打完电话后发现儿子在偷听后还凶了儿子。
但她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在可莉奥怀孕后安慰她,还带她去了医院。后来她终于不再像个怨妇一样跟别人诉苦了,换了辆小的新车就是她改变的第一步。即使丈夫背叛了她,抛妻弃子,但她向孩子们灌输的是爱而不是仇恨,她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当然爱你们了。”
她把接下来的生活描述为一场冒险,让大家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一起走。这也是我觉得她强大的一个地方,能够下定决心重新生活,而且准备一个人养活五个孩子。大概这就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最佳诠释之一吧。
电影的高潮是不会游泳的可莉奥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帕科和索菲,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着可莉奥刚经历失败生产后仍然虚弱的身体,海浪声和她的呼喊声混合在一起,凄厉悲壮。
生活的艰难与社会的黑暗此时被具象化成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论是什么阶级,都淹没在时代巨大的洪流之中,有人奋力挣扎,有人试图帮助别人。
当可莉奥的营救成功,女主人一家和她抱在一起痛哭时,我感到他们之间的隔阂终于真正消除了,在痛苦的岁月里,人与人就应该像这样相互扶持,所谓阶级之分,身份高低在巨大的苦难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
电影中女主人和可莉奥都被男人抛弃,索菲娅对可莉奥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做女人的总是孤身一人。”所以她们在情感上是共通的,最后在沙滩上索菲娅为表达感谢对可莉奥说“我们爱你”时,她们的心灵也已经共通。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yingping/18679.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