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影视剧评说 >

《潜伏》观后感(内含剧透)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5-01-17 09:36阅读:
《潜伏》观后感(内含剧透)

    2025年的前两周,除了看完了《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还看完了《潜伏》。《潜伏》是2008年由孙红雷和姚晨主演的经典谍战剧,看完之后我大感精彩,一方面反思我7岁至22岁的人生为什么与《潜伏》失之交臂,另一方面又庆幸我七八岁的时候艺术鉴赏水平停留在《仙剑奇侠传1》和《仙剑奇侠传3》,要是我早在小学时代就看到《潜伏》,岂不把这么一部好剧糟蹋了。
    我很少看谍战剧,上一部看完的谍战剧还是《伪装者》,但是我爸爸酷爱观看谍战剧,所以路过客厅时常能听到“保密局”“特高科”“电台”等关键词,并且常常能瞥见民国绿色小台灯、在紧张的战局中不忘使用发胶维持造型的青年男性军官、讲话颇有口音的美艳日本女特务。没想到此番一看《潜伏》,竟然十分沉迷,看完之后好几天还持续对周边人类发出“翠平”“金条”“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的声音。
    之所以觉得这部剧好,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这部剧确实做到了“草蛇灰线”,完美地回收了所有的细节,没有一处废笔。以“佛龛”这一角色的设置为例,一开始吕宗方留下的照片中有一个明显的红圈,在观众心里埋下疑问,几集后余则成调查“佛龛”的真实身份,将这一伏笔收回。李涯是站长亲自派往延安的卧底,所以在陆桥山调离之后,李涯顺理成章地调回天津站就职,此后余则成又借着李涯在延安的经历巧妙地化解了录音危机,可谓丝丝入扣。
    第二,节奏明快、事件紧凑,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误会和拉扯。几乎每集都有新的危机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毫无注水,而且感情线完全由主线剧情自然带出,没有对主线任务造成任何的迟滞与拖累。
    第三,人物塑造非常精彩,没有一个角色是符号化、脸谱化的。左蓝虽然是完完全全的正面人物,却不让人觉得虚假,反而真正传递出了坚毅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没有为坏而坏的反面人物,李涯、马奎、陆桥山、谢若林等敌方人物,与主角方对抗的动机和具体行为都非常合理,剧中并未对他们的恶行加以粉饰或美化,但又勾勒出了这些可恨之人身上的可怜之处,以至于有时能够引发观众一定程度上的共情。
    第四,情节不落窠臼、难以逆料。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死能提前一集(甚至提前十分钟)预知,但是又全都死得十分合情合理,虽然令人震惊,但并不突兀。不像现在有的抗日神剧,提前老久就开始渲染悲情气氛,在漫长而拙劣的铺垫之后,某本来完全可以不用死的角色终于不出意料、不负众望地慷慨送死了。
    看完这部剧,关于李涯这个人物还有些话想说。李涯之死,似乎是一个必然。在共产党一方,他曾在延安卧底,在天津站又致力于揪出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还曾残害知识分子,无疑是迟早要清除的“敌人”;在国民党一方,他锋芒太盛,不懂交好同僚、迎合上级,以致难以晋升,最后更是被吴站长留作一步希望渺茫的“死棋”。这样看来,李涯命运中唯一的转机似乎是在延安,如果他在延安能够转变信仰、弃暗投明,似乎还有活路,但他对国民党是如此忠诚,这份忠诚将他导向了不可挽回的死路。
    我们现在谈论“忠”,更多谈的是“忠厚”“忠实”,很少谈“忠心”了。从前“忠”的对象,无非是皇帝、主公、主子。现在时代变了,谁也不是谁的仆人,谁也没有理由平白无故地役使谁了。对于工作中的领导,之所以形成上下级关系,只不过因为年岁有先后,当上牛马的顺序有早有晚,大家都是打工挣点窝囊钱,领导说不定明天就跳槽或惨遭裁员,“忠于上级”这一法则最多在职场站队中发挥一点作用,根本不可能被人当真。前两天看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里有一句话说:“《三国志演义》跟《水浒传》一样过分强调了兄弟情谊,其最终结果是抹杀了那以同甘共苦为本的前提,只留下了易于产生帮会道规的个人效忠。”想想确实也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结成的是兄弟,又不是主仆,凭什么刘备就能当主公,关羽和张飞就得累死累活地出去打仗?凭什么不是关羽或者张飞称王称帝?当然他们有他们的无可辩驳的理由,比如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是大哥,但是今天我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觉得这两个理由很不足以支撑从兄弟向君臣的关系转变。虽然刘备待关羽和张飞也不错,他俩死了之后痛哭流涕,还非得出兵报仇,以至于大败特败,但我总觉得要是真兄弟就该在龙椅上安仨座,一起坐着享福,而不是一个坐龙椅上另外两个出去打仗。(只是说着玩,我知道古人的思想有他们的局限性,其实不应该用今日的想法去要求他们,说不定几百年后的人类也觉得我们的很多想法难以理解。)
    说回《潜伏》。李涯一开始加入国民党,当然也不是给人家当仆人当孙子去的,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救国救民才加入的,用李涯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为党国消除所有的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加入军统没能为抗日贡献力量,反倒给派到延安当小学老师去了,后来又因吴站长的失误而暴露,转到天津,兢兢业业、屡败屡战地投身于内战工作之中。从头到尾,李涯的信仰并没变质,但他那忠实的信仰却因国民党上层的贪腐和私欲沦为了彻头彻尾的笑话,不知不觉间,李涯由报国变成了内斗,他听从上级的指令接待日本战犯,为了排除异己而暗杀知识分子,完全成了任凭上级官员差遣的一枚棋子。天津开战后,站长携余则成望风而逃,却留李涯在天津继续以卵击石,做无谓的抵抗。
    什么是信仰?信仰不是古代农民起义,不是走出村随便碰到哪个队伍就跟着干了;也不是卖身契,不是主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觉得信仰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交付信任,因为认同组织的宗旨、相信上级的判断,所以才愿意听从指挥、生死相托,而不是因为入伙了所以无脑听从指挥。如果以信仰的名义,将自己的未来简单地交付与他人,放弃一切甄别和反思的权利,让他人来替自己思考、抉择、决定自己的道德乃至生死,我觉得这不是信仰,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依附与怠惰,是盲从、盲信或者愚忠。有一次,吴站长、余则成、李涯三个人在一块。李涯说:“只要调整好战略,结果一定胜利。”吴站长说:“怎么调整?”李涯说:“这不是我辈操心的事情。”虽然李涯之辈左右不了国民党的战略,也无法制止高层的贪腐,不过此时跑路总是可以的。李涯此时的“不操心”,相当于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国民党诸位贪官的良心发现和智力回升。一群人共同为同一个理想奋斗,是值得感佩的;一群人中多数人各怀鬼胎、各谋私利,只有个别的人还坚持着最初的理想,这样的人是悲壮的;一个人被其他人骗得团团转,为人家鞍前马后地卖命,还自以为自己在为理想奋斗,这样的人是不聪明且可笑的。吴站长对余则成说:“天津站的得失在什么,在几个偷偷摸摸的军官吗?笑话!那么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丢了,那么多战功卓著的整编军丢了,什么原因?我们还在这儿搜集情报,抓内奸,查帮派,试图保住大天津堡垒,不滑稽吗?”
    李涯说:“我运即国运。”这话单听其实有点道理,但放在他说此话的原本语境里其实并没道理,因为李涯虽然命运非常坎坷,不断被余则成阻挠然后不幸死了,但跳出他的角度来看,国运当时好着呢,五亿中国人民活蹦乱跳地欢庆建国,终于不用再打仗了。所以对他来说,应该是“我运即党运”,他的命运与国民党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让我想到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其实“易姓改号”,不过是政权的更替,算不得国家的沦亡,如果前朝已经积重难返、覆水难收,又何必非得不食周粟呢?李涯之死虽有悲情的一面,但他错误地把“党运”等同于“国运”,又把“我运”挂靠在他所以为的“国运”之上,闭目塞听,最终终于走向了悲剧结局。
    虽然前面写了很多,认为李涯的思想里很有一些不明智的地方,不过我并不讨厌这个角色,主要是因为他长得比较帅。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juping/3036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