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观后感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观后感影评 > 观后感800字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00字

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3-11-04 10:15阅读: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作品其实塞入的表达很多,我和朋友推荐时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但真要写起来,最先想到的点还是李白。

生活总有不顺,人们求而不得又放不下的时候,会希望看到一种额外的可能性。一直以来李白在文化中的形象便承担了这种希冀,片中角色如此评价:他是谪仙人,他来自天上。这其实是对一种超脱于痛苦的生活方式的模糊想象,当这样的概念需要被落地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时,必然会带来幻象的破灭。

长安三万里正是这么做的,李白会为是否入赘而左右摇摆,为重新出仕而高唱赞歌,会妥协、会为名利违背本心。这其实算不上很大的颠覆,因为即便是这样的李白,依然拥有常人没有的情绪表达自由、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绝世才华。影片让我觉得最为突破的地方其实是直面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并不纯粹的超脱者来说,超脱能给他带来什么?然后冷漠地回答:这毫无意义,甚至会让他的生活变得更糟。

这是个相当世俗的问题,得到的也是一个世俗版本的答案,问出这个问题其实就已经直接破坏掉了谪仙人这个神话的浪漫基础,打破了想象的氛围,一切都索然无味。然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包括三万里中的李白,都无法真正脱离摆脱世俗的标准。而正是在天上与人间之中不断游离与拉扯,超脱而不得解脱,才让李白这个角色在没有太偏离刻板印象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变得立体。

《将进酒》一幕很好,它好在充满想象力地具现了千古名篇,好在对李白的塑造完成了有力的爆发,还好在高适在诗中遨游天际时终于展眉而笑,好在落回现实后李白的表情由意气风发一瞬转为落寞。读者在诗中暂时摆脱了现实中的失意,而诗人在作完诗后立刻重新坠入失败的生活中。类似的处理很多,以诗句完成对情节的概括、并推动人物情感的转变。在褪去原有的浪漫光环后,再借用诗句重构起一幕幕浪漫的场景,于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有了一层悲剧的底色,在长安三万里的故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

但与其说诗句是用来塑造角色,倒不如说大唐文学及其对应的盛世本身同样是影片想要描述的主体之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四海朋友皆结胶漆,这段历史承载了太多国人对于黄金时代的想象,而这些想象总是与诗句为伴。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汇聚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以文学会友人,绣口一吐便概括了半个时代的灿烂与辉煌,如《午夜巴黎》的男主与女主那样,艺术创作者或是爱好者们总是喜欢这样畅想往日前辈,怀念那些群星闪耀时刻,当然这里面也往往携带着文化自豪、名人八卦、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此外,开元盛世之后的纷乱,又让人们对它生出更为复杂的情感,毕竟黄金时代的终结同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而对于这个黄金时代,视角人物高适处在微妙的位置上。片中的他在长安诗人们的圈子中,却又显得不那么合群,融入其中却又保持疏离。当然这份疏离背后其实是失意的落寞,高适的人生际遇这条线完成得很好,平和之中触动人,影评的标题我本来打算写《谪仙人、黄金时代与大唐梦,以及它们的幻灭》,但这样好像有点中二我也写不来嘎嘎。总之,高适的生平讲的很好,讲了一个对未来报有很多奢望的人在生活里不断受槌,也讲了一个人认清自己并不独特的同时依然壮心不已,讲人生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讲人世浮沉因缘际会,讲天才与常人之间友情的微妙心绪。

高适对代表盛世的诗人群体们若即若离的视角,让影片一面展示大唐文坛的盛况,一面又保持着抽离的角度,这和片头年老力衰的高适追忆往事的倒叙相呼应。这场欢愉终有落幕一天,这层悲凉从开篇就铺垫好了。回忆与当下来回交替,繁华与衰落不断对比,让浪漫的更浪漫,悲凉的更悲凉。梦醒间战鼓遍地擂来,高适冲入长安,却只见王府的大象四散奔逃,一个时代如泡影般破灭,甚至不待你去见证便已结束。

然而即便保持着抽离的视角,创作者们还是爱着那个黄金时代的,所以才会集尽笔墨去描绘一切细节。片尾时高适说诗中的长安在,长安便一直在。但曾经的长安已经连同开元盛世永远地消失了,它只存在于人们的千差万别的回忆里,再然后,是后人们各自的想象里。天子出逃长安后,大唐的诗人们便开始怀念长安了,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怀念想象中的那个长安,怀念一个或许并不那么美好的黄金时代。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800z/2707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