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7-22 09:05阅读: 次
《柳青》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传记片,描述他为了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离开北京,放弃舒适生活,在陕西一个村庄扎根下来,一住就是十几年,最后写出了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作品《创业史》。
柳青是中国四大农村作家之一(另外三位是赵树理、周立波、孙犁),他不属于那种下笔千言立马可待的才子型作家,而是属于笨拙但扎实型的。他喜欢托尔斯泰,也想像托尔斯泰那样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著,为此不惜抛弃一切扎根农村,与农村农民零距离接触。他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可惜他孤注一掷选择的题材没能完全实现他的愿望。
农业合作化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是想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快速提高生产力,我个人认为农业合作化步子迈得太大,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阶段,加之其他方面比如大跃进的干扰,导致这一探索不够成功,欲速则不达。我是几十年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待这个问题,所以能相对客观点,而柳青当时身在此山中,自然不可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真面目,毕竟谁也不能超越时代,所以他的作品也就必然会带来先天缺憾,很难准确地描写出那段历史。由于不好把握,导致他十几年时间也没能把书写完,只写了一二部。对此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或者没把握的东西时也很难下笔,即便勉强写完也不满意。当然,《创业史》中关于农村农民生活的描写,人物的塑造刻画都还是很精彩的,这点毋庸置疑。《创业史》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都是以小见大,通过描写陕西关中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宏大面貌。但我更喜欢《创业史》,觉得《白鹿原》写的乱七八糟,有很多伪历史。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不要求别人认可。
《柳青》前半部分拍的挺好,后半部分有些问题,感觉编导的倾向性有点明显,渲染和忽略不够客观。比如领导不满柳青长时间不写东西,大跃进时期甚至逼写,这些都着重展示,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当时叫稻田风波)的发表则没有适当渲染,稿费捐出去也没有提及,只是后来才提到。社教运动只展示了王家斌莫名其妙被批判,却不提柳青在运动中保护干部的内容。文革时周总理关怀柳青的事也没提。还有,他夫人去世的原因是什么也没写,病故还是自杀?为何自杀?
观影时颇有感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绝对是高大上的存在,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们地位高,有学问,令人尊敬。即便在八十年代,作家仍威望不减。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作家都成了百姓鄙视嘲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帮自我感觉良好者,整天躲在象牙塔里,自高自大,自娱自乐,写东西胡编乱造。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4099.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