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2-06-25 07:54阅读: 次
《故都的秋》观后感
“北国的秋,却格外来的清,来得静,来的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虽然我的家乡在南方,却依旧喜欢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哪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光从字如何领略秋的意境呢?”
“一层秋雨一层凉喽”这是作者笔下的北方人对于秋雨的看法,南方的秋雨来的则是缠绵,婉转,凄凉,绵绵不绝的秋雨稀稀拉拉的下着,似乎不会停歇一般。南方的秋雨也映衬着南方人细腻温润的性子,不似北方的秋雨急匆匆的来,又急匆匆的去。每逢此时,看着窗外的秋雨,人也会懒洋洋的一天都提不起什么精神,通常喜欢泡上一壶浓茶,捧上一本平时看不进去的文学书,窝在高高的椅子里一页页的翻,一页页的啃。窗外的凉雨,窗内的热茶,安静的雨声中没有一点喧嚣。也正是如此,我觉得南方的秋雨多了一份韵味。
如果说春会给人带来希望,生机,青春,那么秋则会将人的思绪拉扯着进那些微微泛黄的回忆中去,一边回味,一边感叹时光易老,韶华易逝。清冷的秋总是掺杂着厚厚的情感的味道,似乎一杯浓茶。秋,不论是色彩,还是声音中总是寂寥,萧索的。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哀鸣的残声”等等景色,声音,让读者听见,看见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北方的深秋。
我的家乡在南京,南京的深秋不似文中北方的秋景,也不似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没有青瓦白墙,没有小桥人家,这是一座长满了梧桐的古城,一座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还依旧挺立的古城,这里的秋比北方多了一份温润, 又比南方多了一份雄浑,正如一个谦谦君子,细腻温润又刚正不阿,有着历史的脊梁。
深秋时节,天格外的蓝,云格外的淡显得格外的高, 显示出了“秋高气爽”一词的由来。大街小巷满是金黄的梧桐叶,苍劲的树干更显示出了历史在这座古城留下的浓厚的韵味。行走在街头巷尾一阵风吹过,便可以听见"哗哗”的落叶声,一片一片又一片地梧桐叶在空中翻滚着,打着旋落了下来。地上落满一层梧桐叶,踩上去有着清脆的响声,这是南京人记忆中秋的声音,洒落的梧桐叶是南京人记忆中秋的声音,洒落的梧桐叶是南京人记忆中秋的是如此的景色。厚重苍茫,这是南京的秋,没有驯鸽的飞声,没有碧绿的天色,没有蓝色,白色的牵牛花,有的只是一棵又一棵,一片又一片的梧桐,从夏至秋,印象最深的都是它。就像流传的浪漫故事,那位蒋先生为那位宋女士种下了南京城的十里梧桐,秋至萧索地秋意中看见它心中不免多了一份温馨。
阳光下的秋则多了一份绚丽,生出了一股“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不逊色于春的生机,夏的浓艳,冬的肃穆。
我想这正是郁达夫先生热爱秋的原因,同样的秋,不同的风采。也正如他结尾时的感叹:“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600z/23923.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