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guanhougan.cc作者:观后感时间:2020-09-05 07:58阅读: 次
《八佰》观后感
我去过上海不少次,或学习或旅行,但四行仓库从来没有列入过议程。准确地说,如果没有《八佰》 这个电影,我对它的了解仅仅局限在这四个字的仓库名上。
对这场电影还是有些忐忑的期待,战争总是与政治有关,而围绕此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无法脱离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在不突破原则与底线的情况下来刻画在历史长河中小人物,以及他们被战争裹挟下的卑微与大义,也许是应该透过这样一场战役所应看到的点滴人性。
从客观的史料上看,这或许不能称之为战役,因为这只是我们所熟知的松沪会战失败的尾声,而这真实的四百人,也不过是一群被用来拖延时间以牺牲博取外国人同情的防守者。真正参与并向四行仓库进攻的日军,在人数也几乎与四行仓库的守军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日军有坦克和平射炮。双方在四天四夜的鏖战中互有伤亡,并最终以部队撤退到租界一方、国际会议几乎无果而结束。
电影便是根据这一事件而改编,不少人认为双方的战况并没有银幕上那般激烈,但我倒认为,从商业化影视的角度出发,用相对艺术和夸张的手法演绎历史,其意义远不是让人们只了解死伤了多少人,而是让那些遗忘在历史角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记忆,从几十年前的时空碎片中重新聚合而来,不再支离破碎,这就够了。
不得不说,电影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入心的。苏州河两岸,南面是灯红酒绿、吴声侬语、太平人世,北面则是残垣断壁、枪炮隆隆、毫无人息,这种鲜明的对比无处不在,在军队与百姓之间,在中产与难民之间的,在外国人与同胞之间,在家庭、在赌场、在街道、在商店,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关切点。有人认为战争在生死一瞬间,有人认为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对比不仅是横向的,还有很多角色本身的纵向对比。打麻将的太太从只关心自己的房子到丈夫拿起枪来向外射击而未阻拦;街头叫卖的望远镜的小贩被卖报小童的高声吆喝“三个小时”没有攻下四行所替代;赌场的小弟从在毒气泛滥时决绝关上大门到最后抱着电话线死在四行仓库门前。南岸民众从麻木、冷漠的看热闹到似乎一瞬间的觉醒,虽然看上去有点过程的缺失,但能让我们记住的,仍是最后每个人伸出手来的觉醒。
如果南岸百姓的觉醒显得有些仓促,那北岸这些战士牺牲带来的感染力,却是实打实的。这种情绪的萦绕,让坐在电影院的我,不时感到压抑,似乎只有憋着一口气才可以抵挡接下来的惨烈。
电影的色调在北岸这里整体来说像是黑白的,只有血流出来的那一刻仿佛才看到黑红的彩色。以至于完全弱化了明星那张熟悉的脸,塑造了一众似雕刻般的群像。他们情感真实而丰富。
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着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认真地说:等我死了,你替我;
当一个好色的男人向一个未触摸过女人的男人绘声绘色地描述那种无可名状的感受时;
当一个个战士用力地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时;
当一封写给玉芝吾妻爱鉴的信内写着“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时”
……
那些在电影中闪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黑暗中透露着一点点的希望。
那飘逸着长发的白马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蹄声“蹬蹬”,敲痛人心;
那伴随着鼓点在戏台上大战千军的赵子龙,一身戎袍,杀他个七进七出;
那用青春的躯体紧裹着旗帜的少女,穿过枪林弹雨后脱下外衣后白皙的后背;
那个穿梭在敌我之间,拍下历史镜头的记者、匍匐在桥面取回别人保留的别人的血书
……
真实的四百人中,有没有贪生怕死的人,有没有胆怯懦弱的人,有没有人偷跑泅渡的人,我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有的,因为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无论他们最终如何选择,都无疑应该是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
网上说电影还是有删减,将更为对立的情节做了处理,但说实话,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得心紧紧的,我并不建议带小朋友去看,被鲜血浸泡的历史,在影院中被具体、被放大,枪声与炮火会让人的灵魂于幽深中无处安放。
影片最终停留在他们冲过苏州河上垃圾桥的一刻。雪花落下,漫天飞舞,轻轻地、悄悄地,像是掩盖了四行仓库,又像是湮没了未停的枪声。
全片最后是四行仓库的全景与现在的上海外滩远景,真实的人物图片一页页掀过,他们仍是民族的英雄。
观后感 http://www.guanhougan.cc/ghg1000z/19335.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http://www.guanhougan.cc,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